一觉醒来,孩子三岁[七零] 第47节

  苏笑笑送走三人就跟双姐说她去供销社。
  吴双让苏笑笑放心去,正值饭点没什么人来寄信,不用担心她忙不过来。
  苏笑笑去供销社买两袋豆奶粉,两瓶蜂蜜和两盒麦乳精。米糊糊是婴幼儿的口粮,团团大了不属于婴儿,职工不卖。苏笑笑就拎着这些回去。
  到家苏笑笑翻出张怀民的烟,上面首长给的。
  张怀民不抽烟,轮到他值班夜里三四点钟最熬人的时候他也不抽,他担心抽习惯了,哪天烟没了,他忍不住打瞌睡。
  晚饭后,团团刚出去,几个渔民拎着大包小包来了,他们笃定苏笑笑还没来得及买东西。进门看到饭桌上的东西,几个渔民愣住。
  苏笑笑拿出平时招呼上门的军官的香烟,请几人抽烟,又把三包不一样的香烟给三人。
  最便宜的香烟也要一两毛钱一包,而苏笑笑的烟一看就不便宜,几人不好意思收。苏笑笑塞给他们:“张团长不抽烟,我感觉里头都发霉了。还是去年除夕几个领导给的。”
  这么久了有可能发霉,几人便收下,然后递出他们带来的东西。
  苏笑笑指着四个布袋:“不止两斤吧?”
  “两斤多,有好有坏。”几人要知道苏笑笑的动作这么快,他们就在家挑好明早再来。
  苏笑笑没接:“等一下,我找东西倒出来。”去厨房找四个干净的盆,她接过四个袋子,把东西倒出来,然后把她买的那些放袋子里。
  几个渔民争先恐后道:“太多,一样一瓶就够了。”
  苏笑笑道:“我知道这些东西是海里抓的,没用你们一分钱。我也听说鱼胶收拾起来麻烦,鲍鱼需要晒很久,人工费也是钱啊。这年月也不能给你们钱,好在这些东西可以换钱。要搁以前,这些东西换你们这么多海味肯定是我赚了。你们别嫌少。”
  “不少,不少!”几人连忙说。
  苏笑笑:“那就收下吧。”
  再客气就虚伪了,几人把东西收下,然后问苏笑笑喜不喜欢吃螃蟹。
  苏笑笑一听这话就知道几人想明儿出海多弄些螃蟹给她送来:“我喜欢没用,团团不
  喜欢,天天叫着螃蟹是丑八怪,吃多了会变成丑八怪。这孩子可能在北方呆习惯了,不爱吃海鲜。也就鱼和虾能吃点,但也得红烧。家里哪有那么多油给他红烧。”
  几个渔民以前听其他军嫂说过,军属吃油需要用油票。不像他们没油了就叫队长杀猪,两三头猪,家家户户都能分十来斤。
  要让他们把油送过来,他们不舍得。几人就打消给苏笑笑送海鲜的念头。可是拎着沉甸甸的蜂蜜又觉着羞愧,干脆说:“苏主任,以后想吃鱼和虾就跟我们说。”
  苏笑笑点头:“好的。”
  几人告辞,苏笑笑送他们到门外。
  吴双听到动静从隔壁出来,和苏笑笑一起看着几人往西北方向去:“换好了?”
  苏笑笑“嗯”一声:“鲍鱼、海参、鱼胶和干贝,每样都有两三斤。”
  吴双:“那不得几大包?”
  “是呀。我觉着东西买少了,他们反而认为我太客气。”
  吴双快言快语:“还不是因为海货出不去。那个词叫啥,有价无市?”
  苏笑笑点头:“要是有人能把这些东西运出去就好了。”
  “那得多大本事啊。”吴双不禁说,“渔民这边好解决,关键弄那么多东西往哪儿运。少了不够来回运费,多了卖给谁啊。也就首都和申城有钱人多吃得起。对了,还有东北,但东北太远,那边也有海,不缺这些。”
  苏笑笑没本事打通首都或申城市场:“不说这些,咱们照顾好自己,别给部队添麻烦就行。”
  吴双点头:“是呀。对了,你啥时候寄?”
  苏笑笑:“明天?”
  “我明天帮你驮过去。”
  苏笑笑道:“那我这就回去包起来。”
  吴双帮她一块收拾。
  俩人把品相好的干货挑出来,最后每样挑出一斤多。一斤多也不少,吴双装纸箱里,问:“不给你姑寄点?”
  苏笑笑摇头:“我姑人好,她女婿不一定。看到海参、鲍鱼这些好东西,兴许以为我特别有钱,回头就写信找我借钱。我公婆不一样,他们有工资买得起,需要我寄是因为首都卖这些的少,价格贵,在首都买不合算。再说,他们也知道我和张怀民手里有多少钱。”
  吴双不禁说:“还是有工资的公婆好,瞧不上你们手里这点钱。”
  “对啊。所以我最不怕公婆知道我有钱。”苏笑笑又裹几张报纸,确定遇到下雨天也淋不湿就把箱子盖上,把挑剩下的东西放盆里。
  吴双提醒她把东西放在干燥的地方,经常拿出来晒晒。
  苏笑笑点头记下,就问她知不知道怎么做。
  吴双不知道:“明儿问问小楚吧。”
  翌日到单位,苏笑笑就问小楚干海参、鲍鱼、鱼胶和干贝怎么吃。小楚家经常做这些,她就找一张草稿纸,从泡发到上桌,详细地写下来。
  苏笑笑本想抄一份放包裹里给公婆寄过去,又一想这些东西是留着张新民送给领导的就打消这个念头。
  包裹在路上耽搁了两天,八月十六,包裹才到家。也多亏首都邮局有车,一箱东西直接送到张家。
  这天正好是周日,张怀民的弟弟和弟妹在家,他妹和他妹夫也在,还有几个邻居。几个邻居一看邮寄地址是翁洲岛,很是羡慕:“老张,你大儿媳妇是真孝顺。”
  张怀民他妹嘀咕:“谁稀罕她这么孝顺!”
  邻居尴尬。
  罗翠红瞪闺女,都说过去的事不要再提,她怎么就不长记性:“不会说话就闭嘴!”
  邻居见状连忙打圆场:“爱民这是怕被她嫂子比下去。老罗,拆开让咱们长长见识。”
  罗翠红打开纸箱最先看到的是两团海带。邻居脱口道:“过年不用买菜。”
  张新民的老婆眼尖,看到底下有报纸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想到嫂子上次寄来的那箱东西没这样包装的,不等婆婆把海带拿出来就说:“腥味这么重先晒晒吧。”不待婆婆开口,她就叫丈夫把箱子搬到堂屋墙边。
  邻居不禁说:“再让我们看看还有啥啊。”
  “不是什么稀罕物,供销社里多得很,想看去供销社看去。”
  邻居大妈嫌她小气:“供销社哪有这些?你就胡说!”
  “谁说没有?今年供销社多了很多海带鱼虾,听说海带跟这个时候的白菜萝卜一样便宜。”
  罗翠红转向儿媳妇,你可别信口开河。
  张新民的妻子点头:“真的。不过不是咱们这边的供销社,海店那边。我原本打算下午去看看,没想到大嫂的东西寄来了。”接着又对张新民说,“回头写信告诉嫂子以后别寄了。”
  邻居们见她说得跟真的似的,忍不住问:“真的假的?要是真的,我得去买点海带。多吃海带防大脖子病。”
  张新民的妻子:“有是有,今天去的话肯定是人家挑剩的。”
  “挑剩的也能防大脖子病。”邻居大妈说出这话就问其他邻居去不去。
  大脖子病很瘆人,几个邻居互看一眼,回去拿篮子拿钱,乘公交车去海店供销社。
  张新民的妻子立刻叫闺女关门。
  罗翠红终于意识到小儿媳的反常:“怎么了?”
  张新民的妻子把压在海带底下的报纸拿出来就进屋。几个大人相视一眼,跟进去。报纸包了三层。张爱民嘀咕:“什么东西啊?神神秘秘的,苏笑笑可真能折腾!”
  罗翠红朝闺女背上一巴掌:“你敢吃一口,我撕烂你的嘴!”
  “大不了去供销社买——”张爱民吓得倒吸一口气躲到丈夫身后,“二嫂,什么东西这么瘆人?”
  张新民嫌弃她妹:“海参都没见过,还好意思嫌大嫂瞎折腾。”
  张爱民确实没见过海参,扯一下丈夫的衣袖,真的吗?她丈夫仔细看看,“我以前跟爸妈去饭店吃饭,看人家点过,好像是小米海参粥。”
  张新民的妻子又把另外三个报纸打开,里头是鲍鱼、鱼胶和干贝,不禁说:“我们常说的鲍参翅肚就差鱼翅。不过干贝也是好东西,海八珍之一。”
  张爱民忍不住吞口水:“妈,您大儿媳妇有钱真能作啊。咱家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哪个衬得上鲍参翅肚啊。”
  罗翠红瞪一眼闺女:“不吃不能送人?”
  张新民的妻子眼睛一亮,“妈,我去供销社问问有没有包装纸盒,包好留咱们过年走亲戚。”
  罗翠红突然觉着苏笑笑寄来这些东西正是这个意思,于是就叫儿媳妇把东西收起来,她去供销社看看。
  张新民的妻子在家没什么事,跟婆婆一起去海店供销社。供销社确实有海味,而且供销社卖的跟苏笑笑寄来的海带、虾皮品相差不多,婆媳俩就没买,只买八个包装盒,给孩子买一包糖就回去。
  下午老张去邻居家找个秤,半斤左右装一盒,最后每样还剩小半斤,罗翠红做主留自家吃。
  然而一家几口都不会做这些东西,张新民就跑去书店找食谱。食谱上不够详细,在单位吃饭时就找厨师请教。
  张新民学会后,罗翠红等周末女儿女婿外孙都过来就做两样尝尝,一样是干贝蒸蛋,一样是鲍鱼红烧肉。罗翠红原先打算用鲍鱼炖鸡,老张说蒸蛋就别搞汤,显得像两个汤,她才决定拿出肉票做一道菜。
  张爱民没敢夹鲍鱼,她丈夫夹一个,吃一半给她留一半。张爱民在她妈的瞪视下咽下去,不敢说“也就那么回事”,“不愧是鲍参翅肚中的鲍鱼啊。还是大嫂有品位!”
  张新民的女儿忍不住吐槽:“小姑,你好谄媚啊。”
  张爱民笑着装傻,当没听见,拿起儿子的勺子挖一勺干贝蒸蛋。
  与此同时,苏笑笑也做了这两样。
  晚上张怀民回来跟儿子聊天问团团中午吃的什么,团团说鲍鱼和干贝,张怀民一点也不羡慕。
  吃够了,吃的够够的!
  对他来说溏心鲍鱼都不如猪油拌面香。
  张怀民不小心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苏笑笑在厨房听见,翌日清晨就做猪油拌面。面用的是挂面,苏笑
  笑懒得和面擀面条。
  张怀民也吃够了挂面,看在好吃的份上他没吐糟挂面配不上猪油。
  不知不觉,春节的脚步临近,首都寄来几身棉衣和两双棉鞋,都是团团的。张新民的信随衣服过来,再次提醒苏笑笑首都能买到便宜的海味,这就导致苏笑笑不知道给公婆寄什么,让张怀民拿主意。
  海岛最多的就是海味,不寄这个总不能寄山珍。
  张怀民顿时不禁夸自己聪明,“你攒的那些干笋干蘑菇是不是还没吃?”
  苏笑笑点头:“有新鲜的就不想吃晒干的。”
  张怀民:“那就寄那些。”
  “可是也少啊。”
  张怀民:“买一包糖找谁换两样。”
  苏笑笑买一包糖跟小楚换两样山货,跟之前一样把品相好的挑出来。给她姑寄的仍然是海味,虽然首都有卖的,她姑也不舍得买。再说了,苏笑笑也不是给她姑一个人寄的,还有她大伯二伯和小叔。
  东西到刘家和张家那天正好小年。苏笑笑的姑把东西拉回家就挑出七成回娘家。
  社员们一看苏笑笑又寄东西,还是能防大脖子病的海产品,别提多羡慕,不由得夸刘家兄弟几个有个好侄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