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粮铺跟周围铺子比起来挺大的,围满了老百姓。
苏三郎正在窜条之时,瘦长瘦长的,灵活的很,转眼之间就钻到了人群之中。
苏若锦看得目瞪口呆,看着结结实实的人墙,她挤啊!
好像意识到自己溜的太快,苏三郎又挤出来,“阿姐,我给你开道。”
苏若锦:……有弟弟的感觉真好。
苏若锦一脸高兴,跟着弟弟挤进了人群,看到眼前的情形,脸色瞬间沉下来。
铺子里的伙计与衙门里的衙差扭在一道,说打吧也没打,说没打着,他们相互拉扯着。
裴先生跟一个中年男胖子面对面开战,苏若锦听了一会,听明白了,尉州最大的粮铺——马记粮铺,今天卖了掺砂子的糙面,价格还是一百五十文一斤。
简直就是天价。
老百姓不服,找到衙门,请苏言礼作主,惩奸商。
大概是骂过一个回合了,她爹苏言礼气的脸色发青,要不是书同拉着,估计会跟裴先生一起跟胖子开骂。
苏若锦朝人群看了看,人声喧闹,要不是她站在内圈,根本听不清裴先生跟胖掌柜对骂的声音。
马家肯定是奸商,在粮食里掺砂子也是断子绝孙行为,但是巨大利益面前,商人不相信天下奸商那么多,那哪么巧他就断子绝孙了。
苏若锦没去看马记粮铺,而是找到个衙差,问他,“那个报官的老百姓在哪?”
衙差正在拦往里挤的老百姓,听到县尊千金问话,连忙找到那个缩在人群中的老汉,用手一指,“就是他。”
看到有人指他,老汉又往人后缩。
人老衣破,一副普通老头的样子,可是那左躲右闪的目光,一看就是个油滑的底层无赖。
苏若锦再看围观的老百姓,个个对着苏言礼指指点点。
“当官的不为民,还有什么脸面站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欣赏他的官威吗?”
“当官的有几个为民的,还不是到一处捞一处,捞足了钱就跑,只苦了我们这些老百姓。”
“谁说不是呢?”有人道,“原本以为卖菜能挣口吃的,没想到铺子就是县令千金开的,他们拿着我们的菜倒手卖到京城,听说一转手就是好多银子。”
“就是……就是……我也听说了,怪不得县令大人敢让荒田长菜,原来打的是这个主意……”
……
第232章 挤人
越往下听,越听不下去。
老百姓?
不是苏若锦想说谁骂谁,要是能让老百姓挣到一口吃的,他们才不管是不县令千金或是其它什么人,只要卖到钱,买到粮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现在他们居然这么‘聪明’,这分明是有人带节奏啊!
苏若锦挪到书同叔身边,“最近发生了什么?”
书同回道,“被革职的主薄与县丞回来了,他们两家是尉州县乡绅大族。”
她就说嘛,这些人想干嘛?干掉苏言礼,他们就能官复原位了?
官复原位之事,显然不可能,那就是第二种可能,他们要拉苏言礼下水,但她爹是个正直的文人根本不会与他们同流合污,所以他们要把他挤走,然后等朝庭再派人过来,如果再派的人过来还是不听话,那就再搞事,直到遇到听他们话的县令。
也许,上任县令就是这么死的。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地方长官都不是本地人,都是外地人担任。
为什么呢?
本地的人,沾亲带故,很难杜绝送礼之类的事,所以外地的话,关系简单些,但一般副职,会是本地的,这样利于开展工作。
所以从古到今,都有条文明确规定地方长官不但是外地人,而且不能任期太久,或者当他们政绩斐然升职时,一般也不会升在本地,会调到外地升职,以便产生盘根错节的关系,不利于管理。
苏若锦示意书同叔换个位置,她站到了苏言礼身边,低声提醒,“爹,他们故意让人到衙门找到你主张公平,就是为了现在让你站在老百姓面前,说些有的没的,败坏你跟女儿的名声。”
苏言礼也听出来了,他中了别人的圈套,他知道官场不好混,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混子就能让他中招,恨自己以前没多经事,竟让人摆了一道。
苏言礼看向女儿。
她点了下头。
他几不可见的回应点了下头。
双手负后,一脸严峻,朝裴长序喊了句,“先生,你过来。”
裴长序与胖长柜都一愣,齐齐停了口水战。
他转身到苏言礼身边,拱手道:“大人——”
“按商行的规矩办事,掺一两沙,赔一斤粮,直接让马记粮铺赔,要是不赔,就立案,催他们赔,每天来催一遍,催到他们赔为止。”
裴长序愣的回不过神,看向小娘子,突然领悟,该死的,他怎么就不如一个小娘子通透了,立刻掷声道,“是,大人。”
声音洪响。
突然围观的老百姓就安静了。
苏言礼朝胖掌柜看了眼,一甩袖子,官威十足的离开。
怎么回事?咋就不闹了?胖掌柜对他那些伙计使眼色,原本只是假模假样拉扯的一群人,突然就打起来了。
场面瞬间失控。
苏三郎嗷叫一声,上前就护他爹,小长腿一扫,来一个倒一个。
“没听到苏大人怎么判吗?”十岁的苏三郎左挥拳右勾手,打起架来,简直跟玩一样。
花平摇摇头,到底是十岁的孩子,他也加入战斗,十几个伙计被他打的哭爹喊娘,场面瞬间制止了。
胖掌柜不自觉的朝后退。
苏言礼一脸官威,转身走到他面前,“很好。”说罢还温和一笑。
笑得胖掌柜寒毛直竖,又往后退了几步。
苏言礼笑得更温和了,收回目光,朝围观的老百姓看看,瞬间收回笑容,又是一副上位者的‘嘴脸。’
围观之人:……怎么感觉县太爷一脸不爽不好惹的样子?
这脸变得堪比川剧。
苏若锦暗暗骄傲一笑,估计他爹想到了她说过的那个施粥掺沙的故事。
果然,回到家里,苏言礼先把儿子苏三郎夸了一通,夸得他吃过晚饭,连字都不想练,被他爹眼刀子甩过去,不写试试?
喜武厌文的苏三郎只好鼓着嘴马上去练字了。
消食的厢房里,苏言礼一方面感叹官场尔虞我诈,一方面又领悟到究竟该以什么心态平和的做一个实干县官。
裴先生听的云里雾里,“大人,你说的施粥掺沙……”
苏言礼道,“这是我曾经听过的一个故事,说一个朝廷大员赈灾,遇到有粮吃的人也去领救济粥,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在粥中掺沙子,于是那些条件好的就不去吃了,而那些粥就落到了真正受灾人肚子里。”
就在一个时辰之前,苏言礼在做官上面,一直表现出正直、大义之态,原本,他也是想跟一个这样的官员建功立业,可是当他真跟这样的书生官员共事时,才发现,正直会成为政客的攻击目标,大义只会让人利用,比如,刚才糙面掺沙之事。
那个老汉就是利用了苏言礼一身正派之气把人请到了商铺前,结果,却变成了讨伐蔬菜铺子,这分明被别人利用了。
坏官让人不齿,怎么好官也这么不好当呢?
就在混乱不堪怎么解脱时,苏大人快刀斩乱麻,明着按规矩办事,实际上趁机甩手。
他捋着胡须道,“大人,我懂了,你的意思是,你‘禀公办事’该让粮铺赔多少就多少,至于粮铺赔不赔,你反正让衙差去催,给不给你伺机而行,是吧。”
苏言礼点头。
“为何伺机而行呢?”裴先生笑道,“因为大人希望他们的糙面掺沙子,这样附近县城的人估计不会来了,于是,我们县城的老百姓就能多买一顿救命粮了。”
“正是如此。”苏言礼笑着点点头,朝女儿看了眼,父女俩会心一笑,除了苏大郎,估计没人知道这个故事是女儿讲的。
没想到从京城回来,尉州县变复杂了。
花平把调查的回给小娘子:“马记粮铺就是县丞夫人娘家的,一直傍着县丞这棵大树,可干了不少坑老百姓之事。”
“这么说,今天他们依然掺沙子卖?”
花平点头:“是的。”
“那就让他们掺吧。”缺粮之间,间接的给老百姓留口吃的,不缺之时嘛,苏若锦笑了下,就是老百姓收拾他们之时。
花平与叶怀真不懂这里的道道,他们齐齐皱眉,“二娘子,这样的奸商不把他赶走?”
苏若锦笑道,“急什么?”
就让他们再嚣张嚣张。
第233章 远虑 种子
不让他们嚣张又能怎么办?旱情虽然缓解,但粮食生长需要时间,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外援。
几天过去,裴齐序心想,他的友人该给他回信了,于是起身去找长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