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或许上天怜悯他从未享受过生母之爱,让他在科考上一路通畅终成两榜进士,且在最得意的年华遇到了阿珍,与她建立家庭生儿育女。
不管别人怎么看,对于他来说,国子监八品博士,这个官职对他来说正正好,既可养家糊口,又不需要营营苟苟保持他一颗文人初心。
可一想到要到京城的父亲嫡母,苏言礼总感觉平静的人生要被打破,他陷入了无端的焦虑之中。
苏若锦不是在巷子里疯玩,就是去铺子里查账、核账,就算有点空闲也是搞搞美食,一直没注意到他爹最近的情绪变化。
直到一家人坐骡车去郊外接祖父嫡祖母时,她才感觉到了异样,昨天晚上来的那个苏家大管事说,苏家人虽没到京城,但去年就派专门的人来京城置房了,苏言礼还住租房时,苏家人已经在京城买上三进三出大院了。
“爹是不习惯跟他们住一起,还是怕他们舍不得让我们搬过去住?”
“都不是。”
苏若锦小脑瓜子一转,“怕祖父以长辈的身份压着你把叔叔弄进国子监?”
苏言礼没吭声,算是默认了女儿的猜测。
“那小叔现在是举人吗?”
要是举人,苏言礼都不愁了,就是因为嫡弟自从十一岁考上秀才后连考九年都没考上举人,此次进京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国子监。
自从苏若锦穿到大胤朝,除了他爹升职考核,在书房见过爹写的生平经历中提到过苏家,平时他从来不讲平江府苏家之事,在以宗族为单位的群居社会里,像苏言礼这样关上门过自己小日子的年轻夫妇几乎没有。
国子监虽然是大胤朝最高学府,但其实这个学府不是用来保证进来的人都考上进士的,它培养人才没错,那是为皇家贵族、官宦世族培养人才的,每年能被州府举荐上来的没几个,就算是州府举荐上来的,也是各州府官员子女居多,寒门学子几乎没有。
第133章 怎么办
在京城的人一般都有除了我是城里人,其余地方都是乡下人的优越感,程迎珍到是没有这样的感觉,主要她婚前一直生活在压迫之中,婚后又因为社恐几乎宅在家里不与人交往,而苏言礼也不喜欢结交,也没让她有更多机会接触外界,没受到这股气息的影响。
但当她看到苏家人时,内里还是很震惊的,他们穿着打扮光鲜亮丽,车马行李如此富足,竟比她娘家的日子看着都好。
苏言礼履历生平当中有提到苏家是平江府乡绅,苏若锦看到后,也想过多少家资才能称为乡绅,昨天晚上,苏家管事过来通知老爹今天早上来接人时提到已买三进三出大院,没想到见到真人,即便从南到北一路风尘仆仆,苏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富足安逸还是惊住了在京城低层挣扎的苏若锦。
看来除了苏言祖进国子监烦老爹外,苏家应当不会打秋风。
十多年未见,乍然看到在京城才熬到八品博士的儿子,苏德开有一阵恍惚,好像儿子昨天才从家乡出发来的京城,他的相貌竟没什么变化,还是那样文质彬彬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如果……他肯钻营的话,估计现在至少七品以上吧,比县太爷高,那他在家乡的面子是不是更好看些?
嫡母钱氏下马车当儿,扫了眼面前庶子一家,一个个相貌还不错,但是样子温温吞吞的,跟管事打听的差不多,穷的至今还租房子住,要不是有个早饭摊子,听说吃饭都成问题。
钱氏特意朝庶长子看过去,要不是听说他门下有晋王与吏部侍郎儿子,他们才不会举家搬到京城来,希望不要让她失望。
苏若锦扫了眼祖父嫡祖母,见他们只管盯着爹瞧,她目光寻找传说中比爹还早一年考上秀才但九年没考上举人的叔叔。
寻了一圈没看到人,正在疑惑之际,一个管事模样的中年男子朝远处喊了声,“二郎君,大郎君一家到了。”
原来她二叔正站在不远处的水榭里看风景,对榭顶垂下来的柳枝摇头晃脑,不知吟什么诗作什么对,从背影上看,跟她爹差不多,难不成竟也像爹一样是个清雅文人?
听到叫声,年轻男子终于调头,负手朝这边踱过来。
苏言祖,今年二十岁,苏言礼十二岁中秀才那年嫡祖母生的儿子,不仅长相清秀还拥有一双迷人的桃花眼,缓步之间,贵公子气息扑面而来。
不得不说,苏家基因相当不错,苏言礼生的清朗俊逸、风姿绰约,苏言祖竟也差不多哪,气质潇洒,很符合传统审美观,让人见之忘俗。
“大哥,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苏若锦:……
不开口就是温文尔雅帅哥一枚,这一张嘴……怎么这么欠呢?
你也知道是大哥啊,怎么跟一般文人朋友叙旧一般,只闻客气,不见真情。
不过也是,苏言礼十七八岁就离家,不是游学就是科考,跟当时还是几岁的弟弟确实没什么感情,他口中的客气,只是对传闻中的哥哥给出的基本礼貌罢了。
十多年没见,苏家人见面没有任何情绪波动,更不要说什么抱头痛哭了,简直比一般朋友见面还寡淡。
苏言祖开了口,苏言礼带着妻小给父亲嫡母、弟弟一一行礼,客气的说几句路途遥远舟车劳顿,然后直接转到吃饭上,“我在京中酒楼订了宴席,为父亲母亲、阿弟接风洗尘。”
苏德开没拒绝,捋着几缕胡须听长子怎么安排。
苏言礼道,“是京中的高阳楼。”
苏若锦还真不知道他爹订了这么好的酒楼,内心虽很惊讶,面上不显,跟在大人身后听他们寒喧。
汴京城大小酒楼数不胜数,但一流的酒楼就那么几家,除了苏若锦仰望过的第一楼——丰乐楼,还有几家,其中就有高阳楼。
跟高有关,大家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跟举子们高中有关,每到春闱放榜前后,那盛况就算丰乐楼都比不了。
一看,就知道苏言礼对家人来京,对弟弟未来还是挺重视的。
可有时候,形式上有多重视,当事人的内心反差其实就有多大。说白了就是一种用花钱打发内心的抗拒与敷衍。
苏家没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他们穿着富态,到酒楼里,店小二很殷勤的把他们引进订好的包间,上了一桌高大上的酒菜。
从天亮出城到又进城又来酒楼吃饭,大半天折腾下来,苏若锦与苏三郎在苏德开老夫妻动筷后,也拿起筷子看似不吭不声,实则大块朵颐赶紧填饱小肚子。
倒是苏言礼,离家太久,已经不知怎么跟父亲嫡母相处了,没怎么动筷,也不擅长劝菜劝酒。
他不擅长,有人擅长。
苏言祖举起酒杯,“感谢兄长款待,闲之敬兄长一杯。”说罢,一饮而尽,既有文人的斯文婉约,又有商人的豪爽利落。
苏若锦一边吃一边看似无意的望向他们,看来看去,好像没感觉到他有酒囊饭袋之感,还是他太擅长伪装?
桌上有苏言祖会劝酒吃菜,气氛终于好多了。
吃到尾声时,苏德开终于张口,“大郎,你弟弟进国子监之事就包在你身上了,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
“我……”苏言礼想拒绝,却张不了口。
苏若锦垂下小手,在桌底捣了他爹一下,示意他同意。
苏言礼差点转头就要问女儿为何同意,幸好他不是冲动的毛头小子,不动声色的点点头,“父亲放心,我尽力。”
钱氏一直没吭声,直到苏言礼松口,她不紧不慢的来句,“家里地方大,你们就把租的房子退了,住到家里吧。”
这不是客气的人情话,苏家嫡母也不是商量的口气,而是一副恩赐不容拒绝的口吻。
这是怕苏言礼在苏言祖事情上不尽心要把人放在身边督促啊!
苏若锦望向苏言祖,明明看上去是个清高不需要靠别人走后门的样子啊,怎么他老爹老娘开口了,他不拦着呢?
难道他叛逆期过了?
听到这话,第一个急的是程迎珍,她连娘家嫡母都搞不定,眼前这个比嫡母还富的婆婆姿态也不低啊,她能伺候得了吗?
她一紧张就伸手抓住女儿手,一副阿锦我该怎么办?
第134章 一千两
苏若锦一边暗暗安抚焦燥不安的娘,一边瞬间切换到飚戏频道,像是得了超级欢喜团子,双眼夸大的睁大,“真的吗?祖母?”
还嫌动作不够夸张,干脆从椅子上滑下,一脸兴奋的绕到钱氏身边,“过两天我们一家要参加晋王府举办的花会,我娘正愁没有好看的衣裳头饰,祖母,我们去你家,这些你都可以帮我们准备,是吧?”
小娘子一脸兴奋贪婪的模样,膈应的钱氏差点没把刚吃的几口吐了。
你以为就这些吗?
“我和娘看上了珠翠阁的一套头面,还请祖母帮我们拿下。”苏若锦继续夸张表演,“我告诉你祖母,那头面可好看了,只要一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