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英台答:“马车。”
  “哦,那可以坐前三排。”
  夫子又问,“是一匹马拉的车还是两匹马拉的车呢?”
  “是两辆马车三匹马。”
  “哦?那再坐前三排!”
  “行李多少箱?”
  “十箱。”
  “书童若干?”
  “没书童,只有十个仆人,一个丫鬟。”
  听到这儿,学堂都躁动起来,不知是因为英台的铺张还是因为他带的是丫鬟。
  “那你是睡上房还是睡偏厢?”
  “文库。”
  夫子语速急切,“那你这个膳食菜谱是上等菜谱还是荤素各半?”
  “不知道啊,我和院士夫人一起吃,她吃什么我吃什么。”
  话音落下,众学生一片哗然。
  夫子点头,满意道:“望春同学,你起来,坐后面去,位子让给祝同学坐。”
  到这儿,这一段戏便结束了。
  英台初到书堂,性格天真烂漫活泼调皮,然而夫子迂腐、同学势利,整个书院中也只有梁山伯与她同是纯粹至性之人。
  原片这段不过几分钟,夫子频频翻脸挪座,看得让人发笑,心中不禁鄙夷。
  张小岩和顾晏津对完台词,再一抬头,忽然发现导师席上很安静,三个导师交头接耳地不知在说什么,表情和之前考核时显然不同,他心里一阵紧张。
  顾晏津倒是很淡定,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结束了。”说着,他回到座位上,把自己的那票投了出去,动作干脆利落,“计票吧。”
  彼时镜头切换,众人的目光随着那顶摄像机晃动,一同落在了桌面上。
  那是一张黄色的票券。
  张小岩,待定。
  第10章
  顾晏津选取的这段台词很微妙,没有太大的情绪起伏,在整部电影中情节也不算出彩,但是由于讽刺意味十足,再加上表演反差才能产生这样的戏剧效果。
  这种看似日常平淡的片段其实非常看演员表达的功底和对人物的理解程度,就像相声一样,但凡会背台词都能对得出来,但想要演得好、对味却很难。
  张小岩的优势很明显,他是一个有着多年舞台演出经验的话剧演员,但也败在了他是一个有多年话剧经验的演员。
  舞台上灯光打得很亮,观众坐在剧院席位上、除了前几排的人能看清演员的表情,其他人基本上只能看到模糊的脸,靠夸张的表情、具体的台词和身体动作来推动剧情,再加上场地的限制,视野是比较局促的。
  但影视更复杂,场景远近、角度高低、通过不同的机位切换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观感,引导观众进入剧情,又或是渲染情感。更不要说电影这样的大荧幕,镜头对演员微表情的表达就更加苛刻了。
  话剧表演的特殊性导致了这两类演员在正式表演时微妙的差别。
  像张小岩这类的年轻话剧演员已经习惯了在舞台上的表达,大开大合扬长避短的表演方式乍一看会让人产生一种好厉害、他演技很好的错觉,但是轮到顾晏津考题的场景时,就略微有些捉襟见肘了。
  不是说演得不好,而是看过前者后再看后者,总觉得还不错、但又没有看前者时那么惊艳的感觉,让人有些说不上来。
  何安行坐直了身体,切换到普通话认真指点他:“梁祝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也更难演,你要怎么样让大家区分出这是属于你的祝英台,和别人不一样。你自己有没有发觉你的台词节奏慢了?英台是个很活泼的年轻女孩儿,她的语气应该更灵动、活泼,快速,像急雨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导演语速变快是想把你带上去,但你没有领悟到,虽然看起来这只是小问题,但是放到屏幕上就会很明显。”
  顾晏津自己就是做话剧的,后面又从影十年,自然清楚话剧演员转行时会有哪些小毛病。张小岩锁麟囊一开嗓他就知道这是对方的长板,没什么可挑剔的,所以他才要加试一场,把张小岩的短板也试出来,这样才算有点意思。
  也不算是白来这么一场。
  张小岩被这么磋磨了一下,明显低调了许多,导师的点评也听得格外认真。
  他虽然有点自矜自傲、自恃清高的毛病,但真遇上行业老师时态度还是很谦逊的。正所谓遇强则强,遇上这种选手导师反而会很轻松,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足够自信,也肯下苦功夫去钻研。
  “何老师的话也是我想表达的。”庄高飞也说,“其实你的基本功已经很好了,但是不考虑影视的特殊性,直接把话剧表演的方式照搬到荧幕上是一种偷懒的方法。当然我知道你不是在偷懒,你只是没有经验。好好加油,我很看好你。”
  曾含也说了几句她的看法,然后毫不意外的,三票晋级通过。
  众人看着张小岩松了口气、轻快地迈步走向他的晋级席位,心里都有了个数。其实看导师的评价的就能看出他们对一个选手是否抱有期待,这场面试还未完全结束,但焦点是哪些人已经有目共睹。
  导师这边的面试进程十分顺利,眼看着已经接近末尾。
  另一边,助教的学习考核也已经结束,邵庭阳的笔试成绩以高分结束,荣获助教组的第一名;而他导演的短片也是几个人里完成度最高的,教授导演课的几位老师也对他赞不绝口,从上课一直夸到结课考试,根本没停过。
  作为这四人里唯一非科班出身的学生,邵庭阳的基本功出乎意料地扎实,起初老师还不相信他本科是生物专业的,反复确定了好几遍,到最后也忍不住感叹于他的勤奋和努力。
  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表演的新人,能在短短几年就弥补上这份不足,足见是下了真功夫的。
  感慨完,老师还开玩笑说要是以后拍戏拍累了、想换岗的时候记得考虑一下导演岗。
  这话显然只是玩笑,说完就从耳朵另一头出去了,邵庭阳虽然没有当真,但是却不可遏制地想起了一个人。
  真正意义上教授他导演知识的导师。
  顾晏津。
  在《冬旅》播出前,邵庭阳就已经在考虑进入演艺圈了,他那时虽然糊里糊涂地演完了一部电影,但是对这个行业还是知之甚少,有心想补课只是没有门路。
  那会儿他和顾晏津虽然还不是情侣关系,但也在相处中,或者应该说邵庭阳单方面倒追他。顾晏津虽然看着不置可否,一副冷冷淡淡的模样,但私下里还是找人给他安排了相关的课程。
  正好邵庭阳已经是大四,基本不需要再去学校上课,于是搬了出来租了个房子住,白天去顾晏津给他报的老师那儿狂补习表演课,晚上抓着头皮写毕业论文,睡前跟顾晏津连麦听他讲导演小课。
  导演导演,导和演本来就是不分家的,一个演员可以不会拍片子,但他得知道导演想要什么。顾晏津如此说。
  对于邵庭阳这种不容易开窍的门外汉,把他丢到导演岗亲自经历是最快捷的方式。自己演一遍,再对着取景器琢磨和经典电影之间的差距,观摩镜头里演员的微表情,几场下来,很快就能明白导演想要的“喜怒哀乐”到底是什么。
  感觉找到了,剩下的就是日复一日地练习、磨练。
  邵庭阳便是在这种枯燥、高压的环境里度过了他作为演员最青涩的两年。
  随后《冬旅》上映,谁都没想到播出即红,二十五亿打破了国产文艺片最高票房记录、邵庭阳和其他几个无名演员红得一塌糊涂,《冬旅》的线上独播权被拍到了天价,堪称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史诗级大爆。除此之外,电影中取景的无人区被硬生生带成网红经典、街头小巷到处都能看得到邵庭阳代言的广告,同年没有一个演员的热度能与他相匹敌。
  也是那一年,邵庭阳和顾晏津秘密结婚,婚礼上只请了最亲近的朋友和家人,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太好,圈内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消息。
  时间一转,今年竟然是第七个年头了。
  ·
  等助教的成片送到导师那边时,第一轮面试也终于落下了帷幕。
  节目组特意匿名展示,打算等导师点评后再揭晓答案,评分第一的有选导师权,而其他人则被动地等待导师挑选。
  播到第三个短片时,顾晏津抬头看了一眼,就顿住了。
  那风格太熟悉了,或许作者本人并没有意识到,然而那些黑白空镜、脚步淌过路面时鞋底沾上的水渍、焦灼晃动的镜头,总是在细微的角落里带着些许另一个人独特的风格印迹。
  顾晏津自己都不知道愣了多久,直到ppd在耳麦里轻声提醒,他才从那股难言的潮水一般的情绪中挣脱出来。
  他手中的笔松了又紧、握了又放,最后在纸上落下一个浅淡的分数。
  85分,不偏不倚。
  之后主持人和其他嘉宾说了什么,顾晏津的印象已经不那么深刻了。
  他只记得现场音乐响起,几个助教依次走出,邵庭阳走在第二个,顾晏津微微握紧了手,他看到邵庭阳进场时下意识朝他的方向落了一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