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然后没多久,公安局再派人下来,金家的房子被人从里到外,从地下到地上,仔细的翻了一遍又搜检出了不少财物,只不过大多都是金家人用过的旧东西。
  只是这一些也是价值不菲的,一个工薪家庭都不一定能支撑得起,更别说他们一个农民家庭了。
  此后金家会有什么下场,江盼鱼已经不关心了,反正是逃脱不了要吃花生米的下场。
  而在另一边,已经在废品收购站上班的沈诗蕾在忙了一天之后,终于回家了。
  一想到一回家,沈妈就给了她一封还有一个大包裹。
  包裹里装着的是沈诗蕾在乡下的生活用品,江盼鱼给她寄来的。
  信是段正写来的,沈诗蕾没有着急拆包裹,而是先看了信信,段正在信上跟她说了金家的遭遇,而且还十分庆幸她没有嫁到金家去,不然这会估计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呢。
  沈诗蕾看的目瞪口呆,她有些不太相信段正的话,可是十几年的交情,却又让她清楚段正不是一个随便胡说八道的人。
  所以这封信上十有八九是真的,哪怕她自己不相信,也必须承认这一点。
  沈家爸妈看着女儿情绪不对,就拿过信去看,顿时就冷笑连连,沈妈一指头就戳在沈诗蕾的额头上:“就这样的货色也就你看得上吧,亏你到现在还对他念念不忘的。
  幸亏你的朋友都是好心的把你哄了回来了,要不然这会儿我跟你爸,都不知道要上哪把你捞出来了。”
  沈诗蕾默不作声的,她拆开了包裹,她记得江盼鱼跟她说过,她有信在包裹里让她自己看。
  然后沈诗蕾就从一个本子的夹层中找到了江盼鱼写给她的信,信纸密密麻麻地写了字。
  江盼鱼将沈诗蕾离开连山村后回去探亲之后,金家发生的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在了信上,沈诗蕾看过之后就沉默不语。
  之后她就病了一场,再然后她就再也没提过金家的任何人了。
  后来,她认识了一个不错的男生,家境相当不错,对待沈诗也很是上心,没多久两个人就结婚了。
  组建了家庭之后,沈诗蕾也成熟了起来,不再像以前那么天真,在有了孩子之后,她也在慢慢学着怎么做一个妈妈,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波澜起伏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多年以后,她回忆起这辈子过的日子,却感到了一种少有的幸福,平平淡淡也是真吧。
  而连山村这边,金家几口再也没有回来过,金家所有东西都被查抄了,房子和土地也被大队给回收了。
  刚开始还有人讨论,但是后来就渐渐没有人说起了,金家的本家人也将这一家人的事视为了忌讳,闭口不再谈起这一家人。
  然后村里的八卦热闹事又被别的事情所替代,金家这一家人就在连山村的所有人眼里销声匿迹了。
  江盼鱼却知道他们在哪里,吃瓜系统告诉她,金家几人被押送到了某个秘密地点。
  接受了审讯,包括锦鲤珠是怎么来的?他们这些宝贝是怎么来的?金同心是因为什么死的都被问得一清二楚。
  甚至连已经被掩埋入土的金同心的遗体也被秘密带走了。
  一些人对他们透露的秘密十分感兴趣,当然了,他们也察觉金家人之所以倒台,是有神秘人在其中插手的,可不管他们怎么查,查不出这个神秘人的身份来。
  江盼鱼得意一笑,有吃瓜系统和大世界意志在给她做靠山,这些人现在想查到她身上那还挺困难的,再过百年都不一定能够找到她。
  就算过了百年之后找到她又怎么样呢,那时候,她的骨头都化灰了吧!
  这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大半年,眼看着再过一两个月就要秋收了,秋收过后,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就要来临了。
  谭雁露最近将江盼鱼看得死紧,不许她老是出去听八卦,没事还给她出题出卷子,一副把她当成小孩来管的模样,真是让人既感动又哭笑不得。
  第135章 高考
  江盼鱼也没有辜负谭雁露的一片好心,都是为自己好,她也不想辜负自己重来一次的时光。
  时光荏苒,农村一转眼又到了一年最重要的时刻:秋收。
  今年的知青点没有来新的知青,应该说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知青再下乡了。
  敏感一些的人还会发现一些原本已经下放的老人,陆陆续续的回了城里,回归到自己原本的岗位上去,甚至是还有步步高升的。
  这里面其实早就已经有了预兆,李高阳也接到了父母给他的信,甚至还收到了一套书。
  他拿着信急冲冲的找到了谭雁露,虽然谭雁露没有给他明确的答案,但却把连修然写的信给他看了,连修然在信里交代谭雁露一定要多复习功课,不要懈怠。
  信里面含糊不清的,但暗示已经足够明显了,李高阳大约是确定了些什么,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
  虽然他已经有了扎根在农村的打算,可要是能够回城,他也不会放弃的。
  不知道李高阳回去之后跟知青点人说了什么,从那天开始,整个的知青点的知青们就开始默默无闻的早晚读起书,来十分的刻苦努力。
  大队长也得到了暗示,这个暗示应该是连修然和李高阳给他的,大队长高兴也只不过是高兴了一瞬间。
  连山村读书的孩子很少,读到初中,高中的更加是少之又少,总共也不过是五十多个人,连山村的总人口确是有一千多个。
  五十多个人能有几个人能考上大学,大队长就觉得应该烧高香庆贺了。
  大队长走访了这些读书娃子的家庭之后,这些学生不管还有没有在学校上学的,也开始头悬梁锥刺股的读起书来。
  秋收的时候知青们干活不卖力,频频走神,大队长也很大度的放过了他们,甚至还吩咐小队长们给知青们减轻压力。
  好不好的,这些年都相处下来了,实在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去为难人家,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儿啊。
  秋收过后,就是谷粒归仓,交公粮,割麻,收集柴火,捡落叶,搂松针,为过冬做准备。
  到了10月21这一天,毫无征兆的,广播里突然就传来了一则令人激动的消息。
  听懂得这条消息内容的人,顿时就欢呼出声,不管是在田里的还是在家里的,还是在上厕所的,顿时就跳了起来。
  下乡的知青们先是激动的笑,笑着笑着就搂着身边的同伴哭了起来,多少年了,总算是等来了这个消息。
  单身的知青激动过后,不下地了,也不参加村里的一切活动了,大队长请过假之后,就开始到处找资料,拼命地要复习功课。
  谭雁露和江盼鱼的门槛都被踏破了,毕竟这几年下来,她们两个可是从来没把书本放下过,要说哪里的资料最全,或许只有她们这里是最多的吧。
  谭雁露和江盼鱼倒也不小气,她们已经复习了许久了,现在就算临时抱佛脚也读不进去多少了,两个人很大方的贡献了自己的学习资料。
  只不过也就两份,需要所有人一起共享,就这,知青们还感恩戴德的,嘴里连连道谢。
  可那些已经在村里结婚,已经有家庭有儿女的知青们,却爆发了很大的矛盾。
  有些人是怕老婆跑了,有些人是怕老公跑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阵痛,总是要用各种方式熬过去的。
  一转眼就到了11月28日,这一天,全国各地不少人拿着准考证走进了阔别已久的高考考场。
  一人一张桌子,一支笔,一份试卷,开启了这个人生转折点。
  江盼鱼坐在教室里,手里握着笔,看着面前的试卷感慨万分,这是她人生第二次的高考啊。
  上辈子的拼了命的读书参加高考,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出生,从农村里走出来。
  只可惜,她大学毕业出来打拼几年,还是没能在大城市里立足。
  这次确是不一样了,她有了充足的准备,大城市里也有一块地方是属于她的,考完了试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她就可以回家了。
  江盼鱼心情有些激动,她觉得奇怪,北京那个四合院她一天都没住过,可怎么会产生一种落叶归根的情绪呢?
  江盼鱼心里嘀嘀咕咕的,手上却动作没停的填写试卷,谭雁露的魔鬼训练还是有效的,而且第一届恢复高考题目并不难,江盼鱼如鱼得水般的将试卷做好了。
  再检查一下卷面,发现没有问题之后就停笔了 。
  这场考试考得有人欢喜有人忧,江盼鱼在考试的时候,就已经暗自估分,分数不差就是了,能顺利考上大学的。
  江盼鱼的高考志愿,学校填的全部都是北京的,而且还都是一些普通院校,一流学府她就不惦记了。
  倒不是说她考不上,活了两辈子,卷面又不算太难,要是考得太差,她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穿越大军。
  江盼鱼只是不想太卷了,她又不是什么天赋型的选手,要是进入了那种一流学府和那种真正的天才相比,她怕是要卷死自己才能跟上脚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