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西楚新帝登基大典,无数大儒名士被屠死,不过是西楚新帝与九皇叔之间的博弈。
西楚新帝想借西楚八王爷,像九皇叔借兵造反一事,将屠杀大儒名士的罪名,栽赃给九皇叔。
九皇叔事先知晓,可九皇叔什么也没有做,放任西楚新帝屠杀大儒名士,等到差不多了再出现救人,不给西楚新帝栽赃他的机会,同时也揭露西楚新帝的真面目。
这二人……
你算计我,我算计你。
而他们算计的,都是那些大儒名士的命。
在他们眼中,那些死去的大儒名士,不过是他们博弈中的棋子。
棋子的死活,没有人会在意。
北庆皇帝能看得明白,从登基大典中活下来的大儒名士,他们当然也能看得明白。
他们当中,不是没有人怪九皇叔,恨九皇叔,认为是九皇叔凉薄无情,才害死他们那么多好友,可是……
“九皇叔没有义务救我们。”
“他不欠我们的,也与我们没有任何交情。甚至,别忘了,我们当中许多人,都骂过九皇叔。九皇叔有现在的坏名声,我们这些人功不可没。”
说到“功不可没”四个字,那个自嘲的笑了一声。
他们这些大儒名士,说起来,也不过是上位者的政治工具。
他们的言论,很多时候都是受,家族的政治立场影响。
他们很多的发声,并不全是自己想的,而是要考虑家族的立场。
毕竟,家族供养了他们,他们当然也要反哺家族。
当然,他们当中也有人,无视家族的立场,只说自己想说的。
但骂九皇叔是大趋势,在所有人都骂九皇叔的情况下,那一两个为九皇叔说话的声音,就显得渺小的可怕。
他们说出来的话,就如同雨滴落入大海,溅起一层涟漪后,就再也兴不起一点水花。
“我们与九皇叔,虽不是死敌,却也不是朋友,九皇叔没有义务提醒我们,也没有义务救我们。”
“九皇叔完全可以等到,西楚皇帝将我们这些人,杀得差不多,或者全杀光再出现。”
“可他没有!”
“死去的友人固然可惜,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哪怕不感念九皇叔的救命之恩,也不能怪九皇叔没有事先提醒我们。”
“试问,若九皇叔提前提醒你们了,你们会信吗?”
“说起来,王家大公子王子戎的老师与师兄们,都收到了王子戎的书信。王子戎在信中,可是再三劝说他们,不要来西楚新帝的登基大典,会有危险。”
“你猜,他们信了吗?”
此言一出,满场皆寂。
王子戎的老师与两个师兄,都死在西楚这场政变中。
很显然,他们没有信,没有信王子戎这个小师弟。
“你们看……他们连王子戎这个弟子、师弟的话都不信,你们觉得……要是九皇叔事先提醒了我们,你们会信他吗?”
“不会,你们不会信九皇叔。”
“因为,我也不会信九皇叔。”
“所以,不信九皇叔的我们,有什么资格怪九皇叔,没有提前提醒我们,没有第一时间来救我们呢?”
一众读书人,哑口无言,无言以对……
读书人会讲道理,皇帝和政客不会。
北庆的皇帝,不愿意给西楚施压,也不全是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想要保住西楚皇帝,更多的还是不愿意,让九皇叔占据上风。
他和南越一施压,就等于是认可了,错在西楚,错在西楚皇帝,认可了九皇叔是正义的一方。
为了把九皇叔的气焰压下去,为了败坏九皇叔的名声,他们耗费了大量人力与物力,哪里愿意看到九皇叔起来,看到九皇叔的名声好转。
尤其是在他们,底牌尽出,准备暗杀九皇叔的时候。
这个时候,一点异动都有可能,影响暗杀的计划。
可是……
这世间之事,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些事,北庆皇帝再想,也没用。
有些事,北庆皇帝不想做,也不行。
南越皇帝,低头了!
第977章 真正的死心都是悄无声息
南越皇帝,承受不住本国大儒名士的施压,继东陵之后,也站出来,为本国死在西楚的大儒名士发声,要西楚给他们南越一个交代!
为了证明自己发声虽晚,但不比东陵皇帝差,南越皇帝的态度十分强硬、谴词也十分的严肃,仿佛震怒到无以复加,无法接受南越那么多大儒名士死在西楚,这才拖延到现在才发声。
东陵被九皇叔逼的,不得不出声。
南越被东陵架了上去,也不得不站出来。
三国有两国表了态,现在就只剩下北庆,没有任何表态。
北庆皇帝与朝廷,这种毫不作为的行为,引得北庆上下很是不满。
北庆重武轻文,文人很少发声。
不是他们不想,也不是他们不愿,而是发了声也无用。
朝廷不听。
但这一次,哪怕是没有人听,北庆境内的读书人,也全都站了出来,斥责朝廷的无能与不作为。
他们北庆数十位大儒名士,死在西楚,死在西楚皇帝的登基大典上,北庆朝廷却不为他们,去向西楚要一个公道。
身为文人,他们感到可悲,也感到凄凉。
大儒名士惨死他国,他们北庆都没有任何作为,他们这种小人物要是死了,是不是更不会有人过问。
“南越那样的小国,都站出来,要为本国死去的大儒名士,要一个公道,我们北庆的官员,却一个个是缩头乌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白死了,他们死都白死了。”
“身为北庆人,我为自己是北庆人感到悲哀!”
“北庆不需要读书人,也没有我们读书人的地方,这里是我的故国,却不是读书人的故国。”
“走吧,都走吧……能离开就离开,我们愿为北庆抛头颅、洒热血,北庆却不会管我们的死活。”
“这不是死去的大儒名士悲哀,这是北庆读书人的悲哀,北庆人的悲哀。”
“你们怎么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地方我不想再呆下去了。”
“离开吧,都离开吧!”
在斥责反抗无效后,北庆的文人,用最消极的方式,来向北庆朝廷表达不满。
他们结伴而行,从北庆离开。
去东陵、去南越……天下之大,总有他们的容身之处。
一批批读书人,跟着自己的老师,随同自己同伴,离开北庆。
一间间书院被关闭。
北庆的读书人,在争不出一个想要的结果后,选择用最消极的办法,也表达自己的不满。
东陵与南越先后表态,给西楚施压后,北庆的皇帝也坐不住。
他本来也准备,随大流地给西楚施压,借机从西楚身上咬下一块肥肉,可是……
北庆境内这些读书人的举动,却让北庆皇帝极为不满:“他们这是在逼朕!”
“朕是皇帝,还是他们是皇帝!朕做事,还要他们教不成。”
“一个个眼中还有没有王法,有没有朕这个皇帝……以为这样就能让朕妥协,让朕听你们这些读书人的,成为你们手中的傀儡吗?”
“做梦!”
“朕绝不妥协!你们休想逼朕!”
北庆皇帝善战又骁勇,本就是极为强势、霸道又坚定的人。
正因为他这样的性格,北庆的文臣才得不到重用,被北庆皇帝压得死死的。
北庆的皇权高度集中统一,说一句乾坤独断也不为过。
这样的北庆皇帝,当然不能接受,被一群读书人逼着妥协。
哪怕他原本就是要妥协的,也不行。
北庆皇帝现在,不是不想随大流,给西楚施压,而是不愿意,也不能向北庆的读书人妥协。
北庆皇帝很清楚,向读书人妥协、低头这种事,有了这一次,就会有下一次,下下一次……
权利就是,在一次次妥协与退让中丢失的。
身为北庆皇帝,他绝不允许,有人来染指、分夺他的权利。
是以,他绝不会向那群读书人妥协,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
北庆皇帝态度坚决,不肯在读书人的逼迫下,去向西楚施压。
北庆的读书人,见自己这般反抗,也得不到任何重视,越发地对北庆失望。
若说前面的读书人离去,故意闹得声势浩大,还有给北庆皇帝施压之意,这一批悄无声息离去的读书人,就是真的死了心。
对北庆死了心。
而这对北庆的伤害,是巨大的。
北庆皇帝还能坐得住,北庆的朝臣却是不行的,尤其是那些个文臣,更是苦口婆心地跪地死劝:“陛下,请您三思。”
“陛下,打天下要靠将士们,重武没有错,可这天下总要文人来治理。那些读书人走了,短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影响,是因为北庆还有我们这些老骨头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