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760节

  她心中难以平静,除了种种旧想,更害怕关于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的消息传来。
  她也想知道李隆基的处境。
  因为她了解李隆基。
  杨玉环以为她很了解李瑄,现在她才知道,她对李瑄一无所知。
  李瑄的欺骗,也让她伤透心。
  此时此刻,杨玉环看着天空中的皎皎明月,想起李瑄《水调歌头》中的高处不胜寒。
  或许,那才是李瑄的追求。
  这一夜,李瑄在天水王府,对灯看书至深夜才睡下。
  刚到长安,天色已晚,他没有召见任何文武大臣。
  只等着明日的大典。
  他已经让监礼官通知文武百官,明日按照礼制,入太极殿中。
  在京九品官吏,皆需要参加大典。
  “咯咯……”
  破晓,雄鸡啼鸣,天边泛起鱼肚白。
  一宿未睡的李隆基,在刘单的告知下,要参加太极宫大典。
  同时,一份诏书被交到李隆基的手中。
  李隆基直接打开诏书,脸色更白。
  已经有心理准备的他只大致看一眼,就将诏书交给高力士。
  届时由高力士宣读。
  穿着黄袍,戴着皇冠参加大典,象征着权力的皇位,似乎都变得无足轻重起来。
  四十多年前,他是九五至尊。
  再回顾之前的辉煌,时间如反掌一样。
  “圣人,请上车前往太极殿。天水王携带文武百官,已经在那里等候圣人驾临!”
  刘单向李隆基提醒道。
  他对李瑄忠心耿耿。
  昔日状元及第后从军,更没想到会有今日。
  李瑄让他成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名义上是李隆基的机要文书,实际上是监视李隆基,包括李隆基的起居、膳食都在他管理之内。
  看似走出权力的中心,但这种重要职位能交给他,今后少不了富贵。
  封王的诏书,就是出自刘单之手,早在咸阳的时候,就已经完成,由李瑄过目。
  “李七郎现在已不是天水王,等他成秦王后,再称呼他的爵位吧!”
  疲倦的李隆基心情很不好,向刘单训斥一声。
  “遵旨!”
  刘单恭恭谨谨,应承一声。
  他早已想好如何和李隆基相处。
  挨骂、挑刺是必然的,一些牢骚,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即可,没必要认真。
  如果强要求他做些什么,违背李瑄的指示,他肯定不会去听。
  重要的事情,他会禀报李瑄,由李瑄定夺。
  李隆基见刘单这幅表情,还想说的话又吐回去。
  他登上龙辇,在仪仗、华盖的拱卫下,通过夹城,进入皇城,行驶向太极殿。
  此时,文武百官列队整齐,从太极宫的正门承天门进入,一路通过嘉德门,太极门,来到太极殿前的台阶下。
  此时,太极殿的广场上,整洁严肃。
  天策卫穿着崭新的大唐明光甲,持仪仗兵器,立于两侧。
  在天策卫后方,是数以千计的宫女、宦官。
  旌旗飘扬,华盖如云。
  虽然是临时组织,但大典的仪式感,早已准备过无数次。
  文武百官,身着各种颜色的朝服,手持板笏,列于殿宇之下,气势恢宏。
  但他们的神态,却不是参加大典时的肃穆,目光之中,也是耐人寻味。
  百官的站位,也非常模糊。
  陈希烈虽然还是左相,但他唯唯诺诺,没人再当他是宰相。
  李瑄没有像处理杨国忠一样,拉他去游街,已是万幸。
  他现在只想甩掉这个烫手山芋。
  以至于陈希烈身为宰相,没有领袖文武百官的站位,和前方十几名紫衣大臣并排站列。
  那个男子还没有出现,谁敢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列?
  “这会是什么大典呢?”
  趁李瑄没有到的时候,有官吏忍不住窃窃私语。
  “还能是什么?拜相,封赏的大典。”
  一名官吏回道。
  “圣人已经在李七郎的保护中,自封不是他一句话的事情?”
  “没那么简单,昔日杨坚自封大丞相统领朝政,宰相又能干什么?”
  有官吏觉得李瑄的野心甚大,无法琢磨。
  更有官吏大臣认为这些谈论毫无意义,此次典礼不论是什么,都无法改变李瑄执掌大唐军政大权。
  实际的权力握紧,名义上的官职只是锦上添花。
  他们这些文武大臣想要恢复大宗的权力并不容易。
  像张柬之一样发动神龙政变,赶武则天下台,在李瑄身上并不适用。
  因为京兆地区已经没有彍骑、飞骑。
  李瑄武将出身,在军中势力更大。
  除非李瑄突然暴毙,或者执政之下天怒人怨,大宗才有机会再掌控权力。
  即将至辰时的时候,穿着紫色官袍的李瑄,在铁甲卫士的拱卫下,从承天门进入,他连入禁地,所过之处,两旁的天策卫都挺直腰杆。
  宫女宦官,都将目光放在李瑄身上。
  当李瑄到达太极殿的高台下后,刚才还窃窃私语的文武百官,顿时不敢再吱声。
  李瑄俨然成了太极殿下的惟一。
  他当仁不让,一步步走到文武百官的最前方。
  就在众人以为李瑄会停下的时候,李瑄又拾级而上,登上太极殿的高台上。
  平时在大典礼的时候,只有太子才能登上高台,与李隆基一起。
  十几个呼吸时间,李瑄到达殿前台上,望着下方的文武百官,一语不发。
  文武百官在不自觉中,心跳加快。
  今日以后,朝纲混乱,谁还能在高位,就是李瑄一句话的事情。
  唯有那些与李瑄有渊源,信奉李瑄的大臣,心潮澎湃。
  “铛铛铛……”
  辰时已到,左右延明门前的钟声敲响。
  那催人心的钟声,使文武百官心中更压抑。
  “陛下至……”
  监礼官大喊一声。
  李隆基已经到从太极殿后的朱明门,步入太极殿中。
  好几年没来过这里,他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太极殿,满殿辉煌,似有霞光万道,彰显着大唐盛世的荣耀。
  依稀之间,李隆基梦回三十年前,他在这太极殿中朝会,百官俯首,恭敬聆听。
  那是值得追忆和痴迷的时刻。
  随着监礼官的喊声,李隆基被惊醒,他在女官的拱卫下,在宦官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出殿,来到殿外的高台上。
  那台下数以千计的大臣、宦官、宫女、禁军,但他已经无法感受到自己威严。
  特别是李瑄竟然和他一同出现在高台之上。
  “拜见陛下……”
  李瑄向李隆基拱手一拜后,文武百官一齐拜道。
  “众卿平身!”
  李隆基恢复一点威势,示意文武百官免礼。
  “谢陛下!”
  “今行大典,为封王拜相之典礼,安禄山叛乱,神州动荡,当提拔能臣,光复山河……”
  李隆基不带任何感情地说出此次大典的寓意。
  这不是他想说的话。
  但事情已经到达这种地步,他如果不按照李瑄的要求去做,一定会让李瑄不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