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353节

  一家人其吃饭后,李玉莹缠李瑄着讲边塞风光,她很想听李瑄口中的波澜壮阔。
  李瑄耐心讲了一个时辰,家人都默不作声地在听。
  李霅有一子,今年才十二岁,名李鼎。
  他非常崇拜李瑄,从几年前就练弓马骑射,扬言以后要跟随李瑄与吐蕃人打仗。
  李瑄只是笑笑,勉励他。
  深夜的时候,家人都回自己的院落睡觉,奴婢灯烛熄灭,李适之来到李瑄的房中。
  “圣人召你回来,应该是为忠嗣之事。那件事很大,太子现在还被禁足,七郎要慎重!”
  坐在床榻上,李适之向李瑄说道。
  他本来已不过问政事,但父子二人,和之前一样,没什么不能谈的。
  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太子李亨随时会被废。
  其实在李适之心里,李亨最好被废去太子之位。七郎还年轻,他怕李亨将来继位后,清算七郎。
  “王将军在东宫与太子一起长大,世人皆认为他是太子党,会在关键时刻拥立太子。他被算计是必然的。孩儿相信王将军没有不臣之心,但没有用,得圣人相信才行。而圣人的脾气父亲应该清楚,哪怕是王将军被洗清冤屈,也不会再掌握军权。”
  “王将军有恩于孩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我华夏的大义。今日通过我的劝说,圣人口风已经松动,我有把握免王将军一死。”
  李瑄缓缓向李适之说道。
  王忠嗣是李瑄最敬佩的名将。
  《孙子兵法》上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城有所不攻。
  王忠嗣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不忍以万人命易一官;谓石堡城得之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
  这三点能做到,就是盛世名将。
  乱世名将太多。
  而盛世名将,却寥寥无几。
  这也是李瑄敬佩王忠嗣的原因之一。
  “七郎有道义,为父不及。”
  李瑄决定帮助王忠嗣,就是帮助太子。李适之不再劝说。
  “现圣人免去我鸿胪卿,任我为御史大夫,让我审理这件案子。”
  李瑄没有隐瞒李适之。
  “御史大夫是重职啊!未及冠,先拜大夫,古今一人而已。以后文人就要叫七郎大夫了。”
  李适之很惊叹李瑄的成就。
  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首吏,比鸿胪卿有牌面多了。
  鸿胪卿只是礼仪性质的官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在权力上,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孩儿不在长安,只是锦上添花的官职。”
  李瑄笑了一声。也就是御史大夫,其他的官职对李瑄来说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
  “不过为父想过这个案子,那太子奴仆已死,尸体都腐烂了。想为忠嗣开脱很难。”
  现在的问题是被圣人所疑。没有证据,无法动摇圣人的意念。
  “孩儿当然不会以此去推证。如果有人陷害,与事情有关者,怕是早已被杀人灭口。据说有人给王将军安排许多其他罪行,我只要把这些小罪推翻。证明王将军只是因为太子奴仆牵扯其中。再让太子权衡利弊……”
  李瑄向李适之说道。
  为什么李隆基会那么生气?
  因为李隆基认定太子派奴仆,是与王忠嗣发生什么!
  可能是密谋,也有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种问候,送一些微不足道的礼品。
  但太子和王忠嗣否认此事!
  确实,和他们没关系。但这样会案子无休止的持续下去。
  所以李瑄会让李亨承认奴仆只是为王忠嗣送一些小礼品,关心问候一下王忠嗣,没有其他意思。
  这样案子就容易完结。
  若是耽误的时间长,万一李隆基疑心越重,王忠嗣就断无活路。
  “七郎心思缜密,有计划就好。”
  李适之知道李瑄能揣摩圣意,有自己的心思。
  他只能默默支持,否则就是帮倒忙!
  李瑄与李适之又聊了一些最近一些长安发生的事情,临近子时的时候,李适之回到自己的房屋。
  翌日。
  在早朝上李隆基正式宣布对李瑄的文职事官改动。
  听到李瑄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后,李林甫面色大变,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
  李瑄给李隆基灌了什么迷魂药,怎么会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呢?
  这明显是冲着王忠嗣案来的。
  最近李隆基模棱两可,让李林甫猜不透心思,他害怕李瑄破坏他苦心经营的局面。
  但事已至此,李林甫只能看着李瑄表演。
  万幸,杨慎矜是李林甫的人。
  杨慎矜现虽是御史中丞,却能在御史大夫不在的时候,主事御史台。
  这个位置是由李林甫推荐而来。
  本来杨慎矜不依附李林甫,只是和稀泥。在一件事已成定局的时候,他才听从李林甫的指示,昧着良心。
  但自从李瑄将王鉷赶走以后,杨慎矜心中恐惧和怨恨,不得不依附李林甫。
  杨慎矜与王鉷的父亲王瑨是表兄弟,王鉷是他的表侄,小的时候在一起玩泥巴。
  王鉷入仕,还是杨慎矜举荐。
  再加上宰相裴宽不满御史台差点把裴晃打死,把此算在杨慎矜头上,处处排挤。
  杨慎矜依附李林甫,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李林甫让杨慎矜密切注意李瑄的动静,一些异常,立刻告知他,由他想办法。
  一下早朝,李瑄就前往御史台。
  御史中丞杨慎矜随李瑄一起。
  御史台乃是最高监察部门,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如遇有特别重大案件时,可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台院:设侍御史六人,从六品下,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并与门下省的给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讼,号称“小三司”。
  殿院:设侍御史九人,从七品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
  察院: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监察大唐诸郡县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
  除了这些主要官职以后,还有众多主簿、书令史、掌固、亭长、主事、录事、计史、令史等官职,林林总总,不下百位。
  御史台被李林甫把控很深,即便罗希奭已经被处死,台院和殿院,还有七名侍御史是李林甫的爪牙。
  王忠嗣被关在台院,肯定不会好过。
  监察御史这种的官职,也多有李林甫推荐,并指明到哪个道去监察。
  “大夫,王忠嗣正被关押在台院的牢房中,您随我来!”
  入御史台后,杨慎矜向李瑄请道。
  他以为李瑄会第一时间去看王忠嗣。
  已经让殿中侍御史卢铉,提前整理王忠嗣的仪容。
  之前虽然不能对王忠嗣动大刑,但没少用隐晦的手段折磨王忠嗣。
  都知道李瑄从军时是王忠嗣的下属,他们害怕李瑄迁怒。
  “不急!先入正堂,我有话对杨中丞说。”
  李瑄抬手,向杨慎矜说道。
  “是……”
  杨慎矜点头,将李瑄带到正堂。他不知道李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看到李瑄板着脸,不免心虚。
  经过多件事,朝堂的大臣都不敢小瞧李瑄的算计。
  这是唯一能和李林甫扳手腕的大臣,还屡屡得胜。
  最关键的是,李瑄一直在外面统领大军,还有心思找李林甫不痛快。
  “杨中丞,王鉷现在何地?”
  李瑄入正堂后,突然向杨慎矜问道。
  “王鉷正在黔中多田任县丞。”
  杨慎矜讪讪一笑,回答道。
  但心中却很恼怒,王鉷是李瑄贬的,现在却来问他,这不是明知故问,给他一个下马威吗?
  但碍于李瑄的权势,又是他的上司,杨慎矜不敢发作。
  “嗯!我相信王鉷还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李瑄没由头来一句。
  历史上的杨慎矜,因王鉷而家破人亡。
  杨慎矜自恃长辈,不论在什么场合,都直呼王鉷的姓名。
  哪怕是当着大臣们的面。
  哪怕王鉷在去年的时候,已经和杨慎矜一个品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