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24节

  “等过上一些年,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将长孙皇后的点评作为参考给她看。”
  “如此既能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加深她对女则的了解。”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我知道了。”
  虽然她认为多此一举,但既然已经将徐妙锦交给陈景恪教导。
  在没有出问题的情况下,她还是会信守承诺不乱插手的。
  “既然你决定要教她女则,为何还要拿女诫出来?”
  陈景恪说道:“我不喜欢三从,但四德是优秀品质。”
  “如果她没学过女诫,我会将其中四德的部分讲给她听。”
  马皇后眉头微皱:“你认为三从不对吗?”
  陈景恪说道:“纵观史书,我只见到有因四德而称贤者,未闻有因三从而母仪天下者。”
  马皇后无奈的道:“你啊……罢了罢了,随你去吧。”
  “切记此言不可对外人说,否则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陈景恪回道:“娘娘放心,我知道了。”
  之后授课继续。
  除了教导女则上的故事,陈景恪还为她梳理了历史知识。
  “在远古时期,男人外出捕猎,女人采集草籽果蔬……”
  “后来农耕出现,男人耕田,女人纺织……”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还有很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
  提高女性地位势在必行,与其等事到临头再去抱佛脚,不如提前做准备。
  朱家的人都疼媳妇,这一点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先把徐妙锦教好,再慢慢的去影响更多的人。
  很多时候,她不需要刻意发声,只要去做就可以了。
  正如马皇后,她说女子出嫁可以穿凤冠霞帔,新的风俗自然形成。
  只不过她并没有意识到女性地位问题,更没有想过利用自己的身份,去改善什么。
  只能说,甚为可惜。
  当然了,女性地位和经济水平也有关系。
  当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女性地位不会太高。
  但低到宋明那种地步,也属实不正常。
  不过大势已经形成,想要逆势而行是很难的。
  所以陈景恪也没有着急,慢慢的来。
  先培养几个表率出来,再慢慢的带动更多人。
  他已经有了后续计划。
  其实并不复杂,女子书院。
  不过这一切都要等到迁都之后再说了。
  让陈景恪教导未来太孙妃,此事并没有声张,也很少有人知道。
  一切都是默默进行的。
  就连伺候徐妙锦的仆人,也只知道她时不时的,会去陈伴读那里听故事。
  别的就不知道了。
  这么做的原因,自然也是怕引起外面人的不满,横生枝节。
  徐达作为徐妙锦的父亲,自然是知道的。
  他找了个机会,邀请陈景恪去家中赴宴。
  期间什么多余的话都没说,徐达端起酒杯‘哐哐哐’就是三大杯:
  “景恪,啥都不说了,这是伯父我敬你的。”
  “我知道你不喝酒,以茶代酒就行……”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为何会如此,不过也没有明着说出来,只是道:
  “伯父伯母对我家多有照顾,我和徐大哥又情同兄弟,做这些都是应该的。”
  之后两人就将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徐达说道:“最近几个月东南沿海尤为热闹,百姓无不期待开海……”
  “一旦朝廷明旨下达,沿海城市将会爆发巨大的生机……”
  “现在我更加理解,陛下为何要迁都北方了。”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开海只是第一步,如果后续政策无法跟进,富起来的也只是那几个沿海城市。”
  “朝廷要做的,是用海贸来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让最偏远地方的百姓都能因此受益。”
  徐达说道:“此事我有所耳闻,听说太子让金钞局牵头,组织各地衙门和大海商洽谈收购当地物产。”
  “我和永昌侯他们也弄了个小商队,收购了一批瓷器、茶叶、棉布等物品。”
  他说是小商队着实太谦虚了,总共十几家权贵,联合采购了七十余艘船。
  不是他们不想采购更多,而是就只能买到那么多船。
  去年放出风声要开海,民间的商人本来还有些怀疑。
  但很快就发现,官僚权贵们都在购买船只。
  这下他们就再无怀疑,纷纷涌向东南沿海,各大船厂的订单都排到几年后去了。
  一艘船刚从船坞出来,就直接被装上货物等待出发。
  现在可谓是万事俱备,就等朝廷一纸诏书下达。
  说起船队,徐达遗憾的道:“你不参与进来,实在太可惜了。”
  “要不再考虑考虑?我们可以匀几艘船给你,货物也都是现成的。”
  “钱的事情也不是问题,可以先欠着,等货物卖了再还也不迟。”
  陈景恪苦笑道:“谢谢伯父,我对这种事情是真没兴趣,再说我也确实不缺钱。”
  他自然知道徐达等人为何要白送他钱,就是想加深双方之间的联系。
  但他却知道,这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他的地位太特殊了,不适合广交大臣。
  和徐达、蓝玉等人交好,还是因为他们身份比较特殊。
  加入他们的海贸组织,和众多勋贵产生利益纠葛,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眼下确实不会有什么问题,徐达也是好心,想要回馈自己。
  但以后呢?
  霍光真的不知道专权的后果吗?
  他比谁都清楚,可他没有任何办法。
  背后的利益集团会推着他往前走。
  皇后许平君的死,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处在他那个位置,没有造反就已经是难得的忠臣了。
  陈景恪不想等到事情无可挽回的时候才去后悔。
  从一开始就不要给自己埋祸根。
  不想再纠结这个事情,陈景恪就转移话题道:
  “据我所知,南海的某座岛屿上盛产香料。”
  “将这些香料运送到极西诸国,价格就能翻数十倍。”
  “从陆地去极西诸国,途中要经过许多国家。”
  “其中几个国家实力很强大,阻断了商路……”
  “如果能找到从海洋去极西诸国的航线,就能吃到最丰厚的利润。”
  “如果能垄断香料贸易,采用饥饿营销之法,利润更是大的难以想象。”
  饥饿营销,这一招当年荷兰人就用过。
  香料贸易曾经盛极一时,然而当海量香料涌入,西方人也不是那么稀罕这玩意儿了。
  荷兰人的仓库里一度积压了几十万吨香料,最后只能烧掉减少库存。
  为此他们还发明了一个节日,就是在某一天,露天焚烧香料。
  后来有人想到一个办法,击败所有对手,禁止私人经营香料生意,以完成垄断。
  然后靠着饥饿营销,继续赚取巨额利润。
  这种方法,确实一度盘活了香料贸易。
  但随着荷兰海上霸权的结束,再也无法进行垄断,香料彻底沦为普通商品。
  不过后来西方人又玩了个花活,一个中国人很熟悉的套路,养生。
  大力宣传香料养生……
  于是香料贸易又小火了一把,但再也不复当年的盛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