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81节

  不全是。
  除了朱标身体不好,还有两个原因:
  一来是不想让朱标背负骂名,二来有些事情他确实做不来。
  朱棡性情残暴,虽然经过朱标的劝说有所收敛,但也只是不再随意辱人杀人。
  如果有合理合法的机会,他心中的猛兽依然会释放出来。
  而现在,朱元璋就是要释放那头猛兽。
  作为藩王,替大哥背负一点骂名那不是很正常吗。
  锦衣卫五千五百人,除了留下五百人供朱元璋使唤,其余人全部归朱棡节制。
  而朱棡将其中三千人,放在了福建、湖广、江西三省,其目的不言而喻。
  得知此事的时候,陈景恪也只能叹息一声,然后保持了沉默。
  他没有办法阻止,也不会阻止。
  不打散这里的宗族社会,任何改革都无法推行下去。
  也不能完全否认宗族的优点。
  在动乱年代,宗族结寨自保,确实起到了极大的正面作用。
  有效的保护了百姓的生命安全,保存了民间力量。
  甚至可以说,秦汉唐宋时期汉人迁徙到南方,能站稳脚跟同化当地少数族裔,他们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时移世易,现在他们成了社会进步的阻碍者。
  过于团结的宗族势力,阻止朝廷改革。
  他们瞒报土地、隐藏人口,在私下施行另一套管理制度。
  宗族管理者就是天,可以随意用宗法处置下面的人。
  说白了,即便大家是血亲,依然有人是统治者,有人是被奴役者。
  而且还是世世代代奴役,想逃都逃不掉。
  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户籍,宗法不允许给他们上户口。
  上了户口就要缴纳人头税,就要服徭役,就容易生出反叛之心。
  没有户籍,一辈子都只能为宗族服务。
  所以,往往一家十几口,可能户籍上就只有三五个人。
  兄弟七八个,在朝廷的户籍名册里可能就是独子。
  多出来的这几个,就是宗族的奴隶。
  男人尚且如此,女人面临的情况就更惨了。
  明清时期的‘贞洁烈妇’,一大半都是宗族制造出来的。
  而且宗族社会最容易藏污纳垢。
  不论在外地犯下何等滔天大罪,返回家乡捐点钱修条路,就能获得宗族的庇护。
  为了保护这些‘造福家乡’的人,宗族敢于和律法抗衡。
  这种事情直到二十世纪末都还普遍存在。
  想要真正将摊丁入亩落到实处,就必须打散宗族社会,这样才能让新政策惠及每一个家庭。
  朱棡就是那把刀。
  很显然,这把刀过于好用了。
  等这个消息彻底传开,其他地方的清查工作,突然变得顺利了起来。
  地方官吏积极配合,就连地方士绅也一个比一个积极主动。
  一个较为准确的数字,即将出现在大明君臣的桌案前。
  但就在这时,朱元璋将陈景恪叫了过去,指着将近半尺高的一摞资料说道:
  “日本的具体情报传回来了,就在这里……”
  第211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
  终于有日本的详细情报了?
  陈景恪没有兴奋,只有感慨,这个时代效率太踏马低了。
  日本离大明的距离虽然不算近,但也称不上远。
  从高丽出海,只有四百多里。
  大体的路线图也都是现成的,为啥这么久了还没有具体消息传过来?
  了解过后才知道,日本其实施行的也是闭关锁国政策。
  甚至可以说,从古至今这个国家就没有真正对外开放过。
  即便是最开放的时期,也基本只和中原王朝交流。
  忽必烈派使节去日本,一来一回都要将近一年的时间。
  大多数时间不是用来赶路,而是困在日本等待出海的船只。
  运气好半年能赶上一趟,运气不好就等去吧。
  忽必烈两次派军征伐日本,也让他们变得更加封闭。
  尤其是,他们唯一愿意主动交流的大明,也选择了闭关锁国。
  日本也被动的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
  而且大明的探子还不是以官方身份过去的,无法得到日本官方的帮助,往返只能靠自己。
  所以他们出海一年多,才传回第一份消息。
  也就是一张比较靠谱的航海图。
  接下来就是长达一年半的杳无音信,这次终于又有消息传来了。
  只看这厚厚的资料就知道,那些探子没闲着。
  陈景恪大致翻了一下,确实很详细。
  日本当前的具体行政划分,家族分布,各地统治者详细信息等等,全都有。
  甚至还有一些隐秘信息,也都记录了下来。
  这绝对不是普通探子能接触到的,陈景恪不禁好奇。
  老朱到底派了什么人过去?竟然有这么大能力?
  朱元璋不无得意的道:“咱听说日本尊崇佛教,就找了个几个懂佛法之人,冒充得道高僧,假装前去交流佛法。”
  “果不其然,这些探子受到了日本佛教的追捧。”
  “他们以交流佛法为借口,游历整个日本,收集各地信息。”
  陈景恪也不禁感到敬佩,这一招确实很好用。
  虽然他对日本了解不多,却也知道佛教在那里地位很高。
  玄奘、鉴真两位大师的事迹,不只是在国内流传,在日本佛学界也知者甚多。
  冒充佛教高僧交流佛法,基本不会被怀疑,还能接触到各种隐秘信息。
  就算有人看到他们在记录日本的信息,问题也不大。
  我们准备效仿玄奘大师,回去写一篇游记,向大明介绍日本风俗情况。
  即便是想象力再丰富的人,都不会怀疑大明准备对他们动武。
  原因很简单,除了忽必烈两征日本,中原王朝就再未对他们动过武。
  而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大明是汉人建立的国家。
  在他们看来,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接下来,陈景恪就开始仔细翻阅那些情报,详细了解日本当前的情况。
  前世他对日本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就知道长期处在幕府统治,天皇就是傀儡,地方分治非常严重。
  然后就是,有个战国时期,好像还有个叫织田信长的。
  之所以能记住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有个妹妹,被誉为当时的第一美女。
  好像这个美女被一个老的快死的牛给啃了。
  他对日本真正有所了解的,就是明治维新之后……
  至于原因,大家都知道,不说也罢。
  所以,前世的了解并不能给他太多帮助,只能靠现在收集信息。
  根据情报显示,日本此时正处在南北分治的局面。
  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让王室重新掌握大权,然后雄心勃勃的推行新政。
  只是他的新政只考虑到了公卿贵族,未考虑武士阶层和新兴的权贵,引起了后者的不满。
  于是,曾经的倒幕大将足利尊氏起兵,逼迫后醍醐天皇退位另立新君。
  后醍醐天皇带着象征天皇的三神器,逃到南部的吉野复辟。
  于是日本进入了南北对峙局面。
  他们的南北朝很有意思,并非是以地域划分的南北分裂。
  而是以政治倾向来划分的。
  很多北方领主,支持的是南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