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75节

  傅安知道他在讨价还价,然而什么都没说,只留下一句话:
  “出发时陛下曾言,大明使节团一千零五十名成员,若有一人遇害,就唯李将军是问。”
  说完留下脸色大变的李成桂,转身离去。
  看着傅安离去的身影,李成桂已是脸色铁青。
  一是没想到大明的态度竟然如此强硬,你们不应该是有求于我高丽吗?竟然还敢威胁我?
  二是傅安就是个八品的小官,而他是高丽王之下第一人,竟然也敢给他脸色。
  他何曾受过这样的屈辱。
  就连北元辽东丞相纳哈出见了他,也要给三分颜面。
  被如此轻视,他心中自然愤怒。
  恨不得马上就改弦易辙,支持北元。
  然而能成大事者,自然不会被冲动冲昏大脑。
  他很清楚和北元合作就是死路一条。
  就算勉强能挡得住大明,那又如何?
  北元肯定会支持高丽王,自己永远都只能当个臣子。
  不过也不能就这么算了,一定要给大明使节团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这里是高丽。
  强龙不压地头蛇。
  办法也很简单,私下给北元人透露一点消息,再稍微引导一下,让他们当街刺死几个大明使节。
  神不知鬼不觉,还没人能知道是自己做的。
  如果能嫁祸给高丽王,就更好了。
  只是还没等他行动,一个谣言就传开了。
  关于高丽王的谣言。
  高丽王不是恭愍王的亲生儿子,而是宠臣辛旽和婢女私通所生。
  这是一个陈年旧闻,被高丽王用强硬手段给压了下去。
  现在又重新被人提起。
  而且还多了很多细节。
  什么细节呢,自然是一些大家都喜欢看的细节。
  比如婢女般若多么美丽多么勾人,各种偷情的细节等等。
  吃瓜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质之一,更何况还是皇室的瓜,还是大家最喜欢的花边新闻。
  于是,谣言以惊人的速度传开,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人添油加醋,增加了很多细节。
  比如嬲。
  高丽王得知这个消息自然是勃然大怒,一边下令严禁谈论此事,一边派人去查是谁传的。
  第一个怀疑对象,自然是大明使节。
  你们刚来不久,这个谣言就传出来了,时机太巧了。
  而且还有这么做的动机。
  但即便如此,高丽王依然不敢直接对大明使节团下手,只是勒令禁足。
  并严禁任何人和他们接触。
  可是谣言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多出了一些别的谣言。
  是北元人故意散播谣言,以此离间高丽王和大明的关系。
  是李成桂干的,他兵强马壮还掌握着财权,想趁乱造反。
  水一下子就浑浊了起来。
  虽然这两种可能性很小,可也不能排除啊。
  尤其是倾向于大明的读书人和文官集团,开始拿着这两条谣言,来为大明辩解。
  这一下水就更浑了。
  本来李成桂正在一边看笑话,心里还嘲笑大明手段太低劣了。
  然而吃瓜吃到自己头上,他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他知道,这肯定是大明干的,为了报复自己,可那又如何?
  没有证据,他能怎么办?
  最关键的是,就算有证据又能如何?
  这就是赤裸裸的阳谋,赌你李成桂不敢投降北元。
  而李成桂心里很清楚,他确实不敢。
  纳哈出是绝对挡不住大明军队的,即便加上高丽也不行。
  等大明打败纳哈出,反手就能将他们给收拾了。
  抵挡?
  效仿渊盖苏文?
  别闹了,渊盖苏文虽然杀了高建武,但面对大唐时高句丽全国上下一心。
  安市城城主和渊盖苏文是死敌,都能放下仇怨携手抵抗。
  再看看高丽内部,大明使节团一来,读书人和文官群体和见了亲爹一样。
  真要打起来,这些人到底是支持谁,还两说呢。
  拿什么反抗?
  这个道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
  就连高丽王那个蠢货也明白,所以他尽管很亲近北元,也不敢彻底得罪大明。
  此时李成桂才真正明白,自己这个高丽权臣,在大明面前确实没有当地头蛇的资格。
  至少现在没有。
  认清了现实,他立即就做出了选择,私下求见大明天使。
  这次来见他的依然是傅安。
  只不过这次傅安的态度和上次截然不同,对他非常客气,言必称将军。
  对他的战绩表示肯定,还直言陛下对他也甚为欣赏,并且还拿出了朱元璋赏赐的一把佩剑。
  “此乃陛下当年征战天下时所配,特赠与将军,希望将军能明白陛下的心意。”
  李成桂自然知道对方在收买自己,可是他依然难以抑制心中的狂喜。
  大明天子是很看重自己的,还赐下佩剑。
  这可是佩剑,代表的意义太大了,他心中难免浮想联翩。
  “天使请放心,某绝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只要某还在一天,就决不允许高丽与大明为敌。”
  傅安欣喜的道:“如此便好,我一定会将将军的拳拳忠心,告诉陛下。”
  于是李成桂带着欢欣离开了,随后就下令严密监视北元使节的动向,并保护好大明的使节。
  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前脚刚走,就有人将此事汇报给了高丽王。
  高丽王本来并没有怀疑李成桂,毕竟他也不是真蠢,这么浅显的离间计岂能看不懂。
  就算他看不懂,北元的人也会提醒他的。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
  谣言是不是李成桂散布的已经不重要了。
  他和大明私下有协议,这才是最重要的。
  肯定是大明得不到我的回应,就准备勾结李成桂造反啊。
  至于证据?
  李成桂自己送上了一记助攻。
  得到朱元璋的佩剑,李成桂自然很激动,时不时就拿出来看一看。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自然很快就传入高丽王的耳朵。
  这下还有啥好说的?
  高丽王急了,紧急召见大明使节,重申高丽的中立立场。
  然后又私下会见北元使节,向他们求助。
  北元使节自然很高兴,直言可以帮忙将李成桂和大明使节一起杀了。
  然而高丽王优柔寡断的性格,在关键时刻再次拖了后腿。
  他依然不敢撕破脸。
  李成桂掌握高丽军权,自身又担任财政大臣。
  大明得到了文官集团和读书人的支持。
  真要斗起来,没有胜算。
  而且就算打赢了又能如何?如何抵挡大明的天军?
  北元人那叫一个着急,就想暗中推一把,派人去刺杀大明使节。
  到时候高丽王就算不想反抗大明都不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