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阿囡 第156节

  “咦!我不天天来铺子里,咱们这铺子谁看着?你说走就走,就是不走,你看看你,眼睛就盯着外面。”吴大奶奶想着对面的越阳布庄,哼了一声,
  大郎肯定还惦记着李家老二呢,她得看着!
  “你看什么看?你是能卖货还是能盘帐?”余大郎心情不好,气儿上来了。
  “我要是能卖货会盘帐,还要他们干嘛?”
  吴大奶奶将柿饼楴儿扔向一个伙计。撑着椅子扶手站起来,扶着腰走到余大郎旁边,顺着余大郎的目光伸头往外看。
  “你搁这儿看了大半天了,看什么呢!这一两个月,那铺子里来来去去的,就那个尹嫂子,可没别人!”
  吴大奶奶由对面越阳号斜瞥向余大郎,话里带刺儿。
  “都去收秋蚕茧去了。”余大郎一门心思都在赚钱上,没听出他媳妇话里的刺儿。
  吴大奶奶顿时沉了脸,斜横着余大郎。
  李家老二去哪儿了,他清楚得很呢!这是放在心上时时打听着呢!他还敢说给她听!
  吴大奶奶咬着嘴唇,正想着怎么敲打,余大郎接着道:
  “我说买几个织工,收点秋蚕茧,你下死力拦着,你看看现在,你看看!越阳这一回肯定收了不少秋蚕茧,什么都不用做,倒手卖给织坊,就是一笔大赚!回头他家凭着这笔大赚,往下压细布的价儿,咱们怎么跟得起!”
  余大郎越说越气。
  吴大奶奶呃了一声,呆怔片刻,皱眉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能大赚?说不定砸手里了。苗妈妈打听过,说织坊一年半年都开不了工!”
  “织坊已经开工了。”余大郎更加没好气了,甩了一句,转身就走。
  “开工了?哎你别走啊!”吴大奶奶一个箭步追上去。
  ………………………………
  离祭灶还有两天,临近傍晚,李玉珠和李金珠一前一后赶回家里。
  家里顿时热闹起来。
  李玉珠先到家,阿武和李小囡刚从湖边钓鱼回来,阿武刚将理好的钓杆鱼线等在影壁后整齐排好,听到动静,伸头见是李玉珠,急忙高喊了一声,迎出院门,从车夫手里接过一只大竹筐扛在肩上。
  梅姐最先冲出来,让过阿武,从李玉珠手里抢过包袱,连说带笑,“刚刚跟阿囡讲你们什么时候回来,话没落音就回来了!冷不冷?累坏了吧?”
  雨亭和李小囡一前一后冲出来。
  “先进屋先进屋,外头冷。”梅姐将包袱塞给雨亭,一边推着李玉珠往里进,一边从上到下拍打着给李玉珠掸灰。
  “梅姐别拍了,你看灰都飞我身上了。”李小囡笑道。
  梅姐现在力气大得很,拍起来可疼了。
  “可不是,瞧瞧我,一高兴就犯胡涂。快进屋坐着,先洗洗脸,把衣裳脱了洗洗。阿囡给你二阿姐沏茶,沏你那个什么茶,那个茶好喝。”梅姐一溜小跑奔向厨房,拎着一大铜壶热水过来。
  李玉珠被大家围着,脱了外面的大袄,洗了手脸,坐下接过茶,看了一圈儿,问道:“你哥哥呢?学里放假了吧?”
  “放假了,今天有个文会,还要夜游什么的。”李小囡答道。
  李玉珠一口气喝了茶,示意雨亭,“那一竹筐都是阿囡爱吃的,赶紧拿出来,别压坏了。”
  “都是二阿姐买的?买了这么多?”李小囡惊讶的瞪大了眼。
  她大阿姐一个铜钿恨不能掰成俩,她大阿姐掰铜钿时,她二阿姐紧盯着,万一掉了渣,那可得捡起来。
  二阿姐竟然买了这么多她爱吃的?
  她爱吃的东西都贵得很!
  “哪有闲钱买零嘴儿,都是各家学堂拿给你的,说你在她们家吃过,爱吃,我走的这些学堂,家家都有你爱吃的东西,你家家都吃过?”李玉珠看着李小囡问道。
  阿武哈哈笑起来,“她还特意绕过去再吃一顿呢!”
  “二阿姐渴坏了,我再给你倒一杯。二阿姐这一趟看得怎么样?都开始备年了吧?都能过个好年吧?”李小囡一脸殷勤,拿过杯子给二阿姐沏茶倒茶。
  “都是穷人家,光过年花红就够过年了。各家学堂里都有好些学生家送的东西,什么都有。”李玉珠说着话,看着雨亭从竹筐里往外拿东西,示意道:“哪样东西是哪家学堂的,我都写了字条,你拿给阿囡看看。”
  雨亭将五花八门的各样吃食一样样递给李小囡,李小囡一边看,一边听二阿姐说话。
  “有十几家学堂说是就歇三十初一两天,就这两天没学生,我照你说的回了话:这些都由她们自己安排。各家学堂的人数都在那本册子里,比上一趟多了不少人。
  “一路上,我碰到了好几回四堂婶二堂嫂她们,赊织机的生意忙得很,说是要到年二十七二十八才能回到家。
  “说是现在织机不够,做不出来,织机的事儿,回头你得找洪家老爷问问。
  “路上碰到大堂婶,她从扬州回来,搭了一段路,她回李家集了,大堂婶说,等咱们回到李家集,她再跟你细说棉线的事儿。”
  “阿武,梅姐!”
  大门外一声呼喊,打断了李玉珠的话,阿武一跃而出,“大阿姐回来了!”
  众人跟着涌出来,围着李金珠,说着笑着进了堂屋。
  第238章 家有喜事
  一家人热热闹闹吃了饭,阿武把几只大竹筐扛进厨房,和梅姐、雨亭一起,把各样吃食该挂的挂出来,该腌的腌起来。
  李小囡重新沏了茶,递给大阿姐、二阿姐,自己再倒了一杯。
  李金珠指着中堂下条几上放着的几本帐册,笑道:
  “那两本帐册,一本是大堂叔给的,说是你让他看的种了多少棉苗,他经过的地方都看了,都在上面写着。
  “一本是洪家老爷拿给你的,大前天遇到的洪家老爷,洪家老爷说不往别处去了,直接赶回昆山县过年了,这是他让你三姐夫连夜抄给你的。
  “还有一本,是咱们各家学堂的收了多少学生的数目字儿,咱们的学堂真是好。”
  李金珠说到织工学堂,忍不住笑出来。
  织工学堂里有好些跟她们当年一样艰难的女子,怯怯生生和她说话时,眼里都闪着亮光。
  “这个年,阿囡得埋在帐本里了。”李玉珠抬手摸了摸李小囡的脸颊。
  “这才多点儿啊!毛毛雨!我一天,不是,最多两天就能看完了,我跟艾叶说好了,今年我们俩要看十场大戏呢!”李小囡得瑟的抬着下巴,笑道。
  “让你不要瞎讲八讲,又瞎讲!”李金珠欠身拍了李小囡一巴掌。
  “也许不是空心汤团呢,阿囡聪明得很,咱们瞧着,她要是两天看不完,就罚她刷马桶刷到年三十。”李玉珠笑道。
  “三天三天!”李小囡急忙竖起三根指头叫道。
  “你瞧瞧!”李金珠欠身又要打,李小囡跳起来,躲到二阿姐身后。
  “大阿姐,洪家送了信过来,说是三阿姐像是怀上了!”李小囡躲在二阿姐身后,赶紧岔话题。
  “像是?是月份太小,还是……”后面的话,李金珠没敢说下去。
  “好得很,就是月份太小!”李小囡急忙答道。
  “三阿姐写了封信,说是她月事一直准得很,这一回迟了二十天,她没难受,就是觉得不大对劲,悄悄请大夫诊了脉,大夫说脉象洪大有力什么的,说她强健得很。
  “又过了十来天,月事还是没来,三阿姐就讲了,洪家请了好几个大夫一起诊脉,还是说脉象洪大有力,说她气色极好,又没有烦渴壮热之症,舌苔也都好好儿的,说应该是怀上了,气血旺盛所致。说是再过半个月就能诊出孕脉了。”李小囡一口气说道。
  李金珠和李玉珠一起吐了口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看向李小囡,李小囡被她俩看得莫名其妙,“怎么啦?”
  “听人讲,像王府这样的贵人家里生孩子都顺当得很,说是她们有秘方,从怀胎起就讲究得很,你能不能求一求王府,指点指点咱们?”李金珠直截了当道。
  “好!”李小囡立刻点头,却意外之极。
  大阿姐一直忌讳她过于借助那位世子爷……嗯,这事儿关系着三阿姐母子两条命,到人命生死时,大阿姐从来都不拘泥,没有什么比她妹妹弟弟的命更要紧了。
  “这事儿不用跟世子讲,我跟晚晴说一声就行,晚晴利害得很呢。”
  李小囡一念想通,立刻补充了句,迎着大阿姐拧起的眉,赶紧再补充。“这次真没瞎讲,晚晴是二等呢,手底下管着十好几个人。”
  见大阿姐眉头没舒开,李小囡立刻再转话题:“梅姐说有四家人家来给二阿姐提亲?二阿姐还不知道吧?”
  李玉珠一个怔神,急忙看向李金珠。
  “是有四家。”李金珠笑出来。
  李玉珠呆滞了一瞬,托起杯子,垂眼看着杯子里的茶水。
  “大阿姐快讲讲!”李小囡拖着小竹椅,挨着李金珠坐下。
  “四家都不错。”李金珠眉眼里全是笑,“一家是府前街福兴楼王家,福兴楼是咱们平江城数得着的大酒楼,王家家里富庶得很,是他们家老三,自小读书,说是人也好看得很,就是比你二阿姐小两岁,不算两岁,一岁五个月。”
  “念书聪明吗?在哪个学堂?人品最要紧。”李小囡接话笑道。
  “说是挺聪明,就在府学附读,我没来得及问你哥哥,说不定你哥哥认识呢。”
  “那第二家呢?”
  “第二家说是他家老爷在平江织造司领着差使,从八品,这个是长子,跟你二阿姐同岁,说是刚到平江城,在老家考秀才没考过,他阿爹就让他到咱们平江城附学,这个我没怎么看中,家在外地,我舍不得你二阿姐。”
  “我也舍不得,不过这得看二阿姐的意思,二阿姐要是就看中了这家,那还是听二阿姐的。”李小囡赶紧点头。
  “你二阿姐可不像你,想一出是一出。”李金珠抬手在李小囡头上轻拍了下。“还有两家也是好人家,可比这两家就差了不少。”
  李金珠一口气说完另外两家,李小囡点头附和,确实比前面两家差了不少。
  “最差的那家也比咱们家强多了,他们这都是冲着阿囡来说亲的。”李玉珠垂眼道。
  李金珠笑起来,“这话我也讲过,大堂婶讲:议亲都是这样,先看族看家,最后才是看人。当初洪家跟咱们结亲,不也是看着阿囡,全是看着阿囡呢。
  “到现在,大堂婶讲,就算只到现在,洪家这门亲也结得值了。”
  李金珠轻轻拍了拍李玉珠,接着道:“大堂婶讲,现在人家再上门,不光是看阿囡了,还能看着银珠,看着学栋,看着咱们李家集呢。”
  “大阿姐讲得真好!”李小囡赶紧鼓掌。
  李金珠转头看向李小囡,唉了一声,抬手在李小囡头上抚了抚。
  大堂婶讲阿囡的亲事最难,她也这么觉得,一想起来,她就睡不着觉,唉,好在阿囡还小,拖几年还能拖得起。
  隔天一清早,李玉珠就赶往皮蛋作坊查看,李金珠天明即起,和梅姐忙着收拾东西,擦洗各处,准备回李家集过年。
  李小囡睡到自然醒,从大阿姐和二阿姐带回来的各样糕点果子里挑挑捡捡了半天,挑了两样,就着茶吃了,抱着一摞帐册,拿着算盘,到厢房看帐对帐。
  厢房正中放着张长桌子,一边一把椅子,李小囡和哥哥李学栋一人一边,共用这张长桌子。
  李小囡放好一摞帐册和算盘,再出去一趟端了茶盛了水,把自己那个装笔墨纸砚的小竹筐拎上来,摆好纸砚,把小竹筐翻了个底朝天,一块小墨块都没找到。
  她记得清清楚楚,小墨头都放在小竹筐一角,有四五块呢!
  李小囡将小竹筐倒了个底朝天,仔细再看一遍,还是没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