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阿囡 第140节

  “我去看看那些织工过得好不好,织坊里管得严不严。”李小囡答道。
  “卖这些废料子不能算管得不严,我们府上的织坊出了这样的废料子,也是让织工拿回去,自己做衣裳,或是卖了贴补,小管事们就用这些废料子奖励勤快的,或是听话的织工。”晚晴急忙解释道。
  “那些织工一家一户分得很清,各过各的日子,一个大院里,人情味儿很浓。”李小囡看着李文儒道。
  晚晴听的皱着眉,这话什么意思?
  李文儒也没怎么明白。
  “咱们明天到牙行,把要转手的织工都叫过来,让晚晴挨个考试,看她们学到什么程度,照她们的手艺一个一个还价,至于别的,明天先看了再说。”李小囡笑道。
  “这话很是,做生意就是要随机应变,看招出招。”李文儒点头赞同。
  晚晴斜瞥了眼李文儒。
  这句随机应变亏他说得出口,阿囡这明明是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往前趟!
  这位李二爷会说话这一条挺像石滚,石滚就是这样,不管他家世子爷抽了什么风,石滚都能找到能夸赞的地方,一脸仰视的奉承好几句。
  第二天,李文儒先去了趟牙行,递了话,午饭后,各家织坊要转手的织工就齐集到了牙行里。
  李小囡也不避人,从木器行借了综箱织机等,抬进牙行,就在牙行的大院子里,由晚晴考官一一考较几十个年纪幼小的织工。
  晚晴考完一个,李小囡就叫过去,低低的问上半天。
  几十个人一一考完,天已经黑了,只能明天再说了。
  回到客栈,晚晴拧眉抱怨道:“连个真正上过织机的都没有!这全是小杂工,哪有什么织工!”
  李文儒拧眉看着李小囡。
  李小囡咬着块糯米糕,含糊道:“这四十来个人中间,有十三个不是出身织工之家,而是从外头新买的。”
  “怎么这么多!”晚晴惊讶道。
  织坊的学徒绝大部分都是织工子女,极少外买。
  “嗯,说是所有外头买的都挑过来了。”李小囡又咬了一口糯米糕。
  ”转手卖出是拆人骨肉的事,哪家也不愿意被拆了骨肉,先挑外头买进来的,也是情理之中。”李文儒叹气道。
  “嗯,第二,说是挑的都是人最笨手最笨的,不过,也有不少比过来的这些人更笨的,没被挑过来是因为她们的爹娘或是亲戚是管事什么的。”李小囡接着道。
  “这也是人之常情。”李文儒一声干笑。
  “第三,说是有几个小姑娘是能上机织绸子的,怕被咱们挑中,就装着不会。”
  “那些小丫头连这话都跟你说?”晚晴伸头看向李小囡。
  李小囡伸手将晚晴的脸推回去,“第四,有几个小姑娘说,她们听那些管事们讲话,说是织坊原本没打算卖她们,是没办法才不得不卖几个。”
  “这话什么意思?”晚晴两根眉毛高高抬起。
  “会不会是世子爷那头施了压?”李文儒伸长脖子,屏着气道。
  “怎么可能是世子?不是他!”李小囡无语的斜了眼她二堂叔。
  “你接着说啊,你这话没说完呢!那是谁压着他们卖织工的?”见李小囡顿住了,晚晴急忙催促道。
  “能压着这些织坊做这个做那个的,排第一的是丝绸行,其次是官府,肯定不是官府,那就是丝绸行了,这还要问吗?”李小囡看着晚晴。
  晚晴不停的眨着眼。
  可不是,非此即彼,这还用问?可她怎么就没想到呢?
  “这些小学徒咱们要不要?”李文儒问道。
  “瑞福坊和祥云坊各挑三个最好的,其它十家再挑四个最好的,其它的不要。咱们放话要的是织工,这些人根本算不上织工,这一件,那些牙人比咱们更清楚,咱们挑十个人足够了。”李小囡笑道。
  晚晴急忙翻开花名册,扫了眼,“这十个人里,有七个都是他们织坊的家生子儿,要拆骨肉的。”
  “嗯,就是要家生子儿。二堂叔,咱们得商量商量这身契怎么写。”李小囡笑道。
  “你讲你讲!”李文儒急忙站起来,拿了笔墨纸砚过来。
  晚晴接过砚墨,添水磨墨。
  “第一,许她们赎身,原价赎。”李小囡晃着一根手指。
  “第二,整经、浆纱,穿筘、作综、闯杼、掏综、栓布等等,一共多少道?”
  李小囡看向晚晴问道。
  “看织什么,提综和缂丝最多,素绸就少多了。”
  “素绸。”
  “大大小小六十四道。”
  “就照素绸算,会一样十个铜钿,要是六十四道手艺全会,那一个月就是六百四十个铜钿月钱,除此,每教会一个人学会一道手艺,另给十个大钱。
  “这些,写身契的时候一起写好,咱们一份,给她们一份,跟身契一样,也从官府盖印做个见证。”李小囡笑眯眯。
  晚晴直着眼掐着手指算了算,吸了口气,“要是照你在郭巷镇那个教法,教一回就是十几二十个人,那她们一两个月就能赎身了!你这人就没了!”
  “她们自己还没学全六十四道手艺呢。”李小囡拍了拍晚晴,“我巴不得她们一两个月就能赎身呢,人没了最好。”
  “这样好!让她们自己找她们爹娘去学,这些人得留在华亭。
  “要是这样,这十个人最好不要一起买,先买两三个,让这两三个人回去传话,过几天咱们再过来买!”李文儒愉快的搓着手指。
  “嗯嗯,还是二堂叔想得周到,那就先买三个,买好了咱们就赶往嘉兴,依样画好了葫芦,咱们再赶回来看看下一批人怎么样。”李小囡笑得眼弯弯。
  第214章 巧织一家
  第二天,李文儒到牙行买下挑好的三个人,仔仔细细签好身契,以及那份附属契书,再对着契书,一字一句、仔仔细细的给三个人解释的清清楚楚,一切安排好,李文儒回到客栈,一行人立刻起程赶往嘉兴县。
  三个被挑中买下的小丫头分别来自瑞福坊、祥云坊和一家当地的小织坊。
  三个人一人捏着一张契书,抓着一串铜钿,站在牙行门口,看着李文儒头也不回的走远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他走了。”来自祥云坊的冬梅屏着气,小心翼翼的说了句。
  “咱们,真回去啊?”瑞福坊的巧织攥着契书和那串铜钿,两只手抱在胸前,看着冬梅和明枝。
  “二爷说让咱们能回去住就回去住。”明枝两眼亮闪。
  “先回去。”年纪最大的冬梅作了主。
  “那明早你们什么时候过来?”巧织急忙问了句。
  “辰正?”冬梅看着两人。
  巧织和明枝一起点头。
  三个人再相互看了眼,转身各自回家。
  巧织一口气跑进巷子,冲进大杂院。
  巧织的阿爹不是织坊家生子儿,是六七岁时买进织坊的,沉默寡言,是织坊出了名的老实头,连大名都被喊成了王缺西。
  王缺西聪明手巧,从小跟着师父学木工,调织机修织机手艺极好,织坊里能用到的各样东西,他都能做得极好,跟师父学了两三年,手艺就强过他师父了。
  可王缺西这命实在不好,遇到的师父皮厚心黑心眼多,先拿王缺西的活放到跟王缺西同时学活的大儿子名下,等大儿子出了师正式做了木工,师父的二儿子够年龄进了织坊,王缺西接着给二儿子当替身,二儿子出了师,隔一年,三儿子又进了织坊。
  好在师父就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出了师,王缺西的师父又扣着王缺西给他干了两三年的活,直到王缺西的岳母冲到他师父家大吵大闹了一场,王缺西才算出了师。
  织坊的木工学徒快了五年,慢了也不过六七年就能出师了,可王缺西却做了足足十五年学徒。
  出师那年的王缺西在木工里工钱最少,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工钱一文没涨过。
  涨工钱这事儿年年都有,可是轮不着他王缺西。
  织坊停工,那些织机正好该修的修,该调的调,该上油的上油,木工们都在织坊干活,可王缺西却在家闲着。
  织坊里的木工活儿也就十天八天就能干完了,之后就得回家闲着,这多出来的十天八天的工钱,轮不着王缺西。
  巧织阿娘年青的时候是被挑中过学挽花的,凭着在同龄人中这份出类拔萃的心灵手巧,被织坊二管事看中,和二管事家二儿子订了亲。
  可巧织阿娘也是命不好,有一回栓布时,被沉重的经轴压断了右手拇指和食指。
  确定了巧织阿娘的手肯定是废了,二管事手脚极快的给巧织阿娘请了份主家指婚,把巧织阿娘指给了王缺西。
  巧织阿娘嫁给王缺西不到一年,就一点儿也不难过不后悔了,像她们这样的奴,嫁人就是找个伴儿一起熬苦日子,能和王缺西搭伴儿,她觉得是上天对她那两根手指的弥补,是她的福份。
  巧织冲进大杂院时,王缺西正坐在门槛上,垂着头,一下下削着柳木块。
  巧织想要个香脂盒子,他昨天该连夜做出来!
  巧织阿娘目光呆滞的坐在门槛里的小马扎上,头靠着门框,一动不动。
  “……又不是拉出去砍了头,能活着就有指望,就能往后看着活着,咱巧织命好!”巧织外婆一下下舂着米,不停的念叨着。
  巧织一阵风般冲过大杂院,一头扎到屋门口,两只眼睛晶亮,“我回来了!”
  王缺西手里的小刀和柳木块啪嗒掉到了地上。巧织阿娘呼的窜起来,扑上去抱住巧织,“他们不要你了?你逃回来了?”
  大杂院里的邻居呼啦啦围上来。
  “不是,咱们进屋讲话。”巧织抱紧了那张契书和那串铜钿,推着她阿娘往屋里进。
  “让巧织跟她阿娘先说几句,让巧织喘口气。”巧织外婆出来,挥着手往外赶围了好几圈的邻居。
  邻居磨磨蹭蹭退回去,一个个或远或近的看着巧织家。
  “你就坐这儿看着。”巧织外婆一把拉住要跟进屋的王缺西。
  王缺西立刻坐回门槛上,捡起小刀和柳木块,却没心思削上哪怕一刀,眼睛看着外面,耳朵支棱着听屋里的动静。
  “妮儿啊,到底怎么回事?”巧织外婆拉过巧织,上上下下看了一遍,眼泪掉下来。
  “他们一共买了三个人,我一个,祥云坊一个,叫冬梅,还一个是锦霞坊的,叫明枝,就我们三个!”巧织紧紧挨着她阿娘,压得低低的声音里透着紧张和兴奋。
  巧织外婆紧挨在巧织另一边坐下。
  “阿娘你看看这个!你看看!官府盖了印的。”巧织将那张契书塞到她阿娘手里。
  “李二爷不知道我识字,他指着契书一个字一个字念给我们三个人听,我认得字,他一个字都没骗人!
  “李二爷讲,他买我们,不是为了让我们织布,是为了让我们教人织布,只要能教别的人学会织四综就行,说他们在平江城外已经有好几个织工学堂了,说郭巷镇上的学堂一堂收十个人,说去学织布的人可多了!”
  巧织兴奋的语无伦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