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典妻?”
  秦老太不由得摇头,“这丁氏真是想一出是一出,你和方俊都年轻呢,孩子这事是缘分,再等两年也没什么,怎么能典妻呢?”
  乡下人家不似城里殷实,正妻若真不能生育,可以纳个妾或者买个通房回来生孩子,生完就养起来也不费什么;在乡下多张嘴就多个人吃饭,一般人家哪里养得起几房女人?
  所以就有了典妻这种荒唐事的存在。
  那种特别穷苦的人家,不止卖儿卖女,甚至会把家中的妻子典当出去,送到不能生育的人家,把妻子“租”给别人用几年,生完孩子再接回来。
  “呜呜呜呜~~”李桂枝哭得更惨了,“公公婆婆都商议好久了,还去我娘家闹了两通,今年我要是再怀不上孩子,不典妻就是被休。”
  王凤英就是个刀子嘴,被李桂枝这么一哭诉,心就软了下来。
  帮着骂道,“这老丁,丧心病狂!”
  秦老太也和赵锦儿一同扶李桂枝。
  “你这婆婆,脑子坏掉了!你先起来,大冬天的地上多凉,女人家最不能沾湿气,万一宫寒了,更不容易怀孩子。”
  李桂枝听了,连忙一骨碌爬起来。
  “锦儿,你答应嫂子了吧?”
  赵锦儿左右为难,“我……”
  她也很动摇,但秦慕修的话还在脑子里,相公肯定不会害她,她不想违拗相公的叮嘱。
  见她犹豫,李桂枝膝盖一软,又要往地上跪。
  王凤英道,“算了,锦丫你就给她把个脉,看得了你就看,看不了另说。”
  大娘都开口了,赵锦儿还能说啥,只好同意。
  李桂枝连忙伸出手腕子。
  赵锦儿摸了一会,又开始问话。
  月事准吗?量多还是少?颜色正常吗?来事儿的时候疼不疼?云云。
  李桂枝一一作答。
  赵锦儿不由皱眉,“脉象很正常,月事也正常,目前看来,没什么病症啊。”
  李桂枝急道,“锦儿,咱都是自己人,你可得给我看仔细了。”
  赵锦儿有些无奈,合着李桂枝觉得自己在敷衍她。
  “看仔细了,不过有些毛病从表是看不出来的。”
  “那怎么办?我总不会好端端就不能生啊!”李桂枝显然对这个结果很不满。
  赵锦儿舔舔唇,“不能生孩子,有一半儿的缘故可能在男人身上,不一定都怪女人。”
  李桂枝眼睛一亮,“那我让你方俊哥过来,你给他也看看!”
  赵锦儿连连摆手,“男科的毛病,我不大懂的,也不方便看,嫂子还是让方俊哥去镇上看吧。”
  李桂枝的嘴便撇到两边,“说来说去,你看不来啊!”
  说着,长叹一口气,神不知鬼不觉把桌上的银子收回去就走了。
  连声谢都没有。
  王凤英看着她的背影,一头恼火,“这娘皮,刚才求我们的时候怎么说的?翻脸比翻书还快!”
  秦老太道,“算了算了,以后不再来找锦儿,也是好事!”
  赵锦儿也无所谓她的态度,给她看本身就是因为被缠得受不了,她既然觉得自己看不了她的病,以后别再来纠缠那是最好。
  回屋跟秦慕修又练了一会字,眼看着天便黑了。
  王凤英便叫赵锦儿去关院门。
  刚到门口,只听一阵嘚嘚的马蹄声飞驰而来。
  不一会儿,锣鼓震天响起。
  里正的声音响彻整个小岗村。
  “点兵,点兵!朝廷点兵了!”
  静悄悄的小岗村立即爆炸了。
  家家户户都伸出脖子。
  “朝廷点兵?要打仗了吗?”
  老秦家也探出几个脑袋,王凤英第一个瑟瑟发抖,“大过年的,怎么好端端的点上兵来了?”
  因着秦慕修的爹秦安从过军,朝廷这些年一直给秦家免税,所以秦家自动划为军户。
  且家里一共四个成年男性,若是点兵的话,不管怎么算,秦家都跑不掉,肯定要出丁的!
  第115章 秦二云善解人意
  哐哐哐!
  锣鼓又响了几声。
  里正点起一盏走马灯,扯嗓子喊道:
  “匈奴大举进犯,边境战事吃紧,朝廷紧急点兵!圣上有旨:凡军户或家中十四岁至四十五岁成年男子过三人者,必须抽一丁出来,其余人家,有自愿报国之热血男儿,也可主动报名!待战事完毕,朝廷必有嘉奖!”
  “啥?”
  王凤英双眼发黑,两腿发软,要不是扶着门框,差点就栽倒在地。
  虽然心里已经有数,可里正一番话,秦家必须出丁,已经板上钉钉。
  秦老太也脸色发白,“夭寿哟,好好地过着年,怎么就打起仗来了?”
  里正身后的传旨驿臣冷面道“
  “匈奴蛮子就是趁着年关突袭,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对方人数是我军三倍不止,人肥马壮!而我们边关的将士们,忍饥挨冻的守疆,还要勒紧裤腰带把粮饷省给百姓救灾!若再无应援,边关眼看就要失守!”
  里正长呼一口气,“大人说得不错,国泰才能民安,边关若失守,大家都别想过好日子了!各家各户抓紧的,必须出丁的人家,今晚好好商议商议,明儿一早把名单交到我这里来,我交给大人,大人还得赶到下个村子继续收集名单,五日后,所有新兵集中上路,这几天,把行李、辎重收拾好,尽量带够一个月的干粮,给朝廷减轻负担!”
  关起门,老秦家再也没了其乐融融的气氛。
  王凤英像是霜打的茄子,坐在墙角就哭了起来。
  “这是造了什么孽哟!”
  好容易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现在却要眼睁睁送个人去边关打仗!
  送谁也不忍心啊!
  秦老太比王凤英还恐慌,秦安当年就是从边关回来的时候染病,才会年纪轻轻身亡。
  边关对她来说,简直就是送命的代名词。
  秦大平吧嗒吧嗒抽了几口旱烟,把烟杆子往桌上狠狠一撂,“我去!”
  他今年四十三岁,年龄还在征兵范围内。
  两个儿子,他是一个都舍不得报上去送死的。
  秦慕修是三弟的独苗,也不忍心推出去,想来想去,只有自己上了。
  王凤英啐了一口,“你都多大年纪了?除了锄头,你是会拿刀还是会拿枪?听说那匈奴人凶得都能吃人,你这老胳膊老腿的,上去就被吃了!”
  秦虎见状,起身慷慨激昂道,“娘说得是,爹是一家之主,这家还得靠爹支撑,我身为长子,这种事肯定得我打头阵,我去!”
  刘美玉吓得牵着秦虎的手只管哭,“妙妙才这点大,我这肚子里还有一个,你要是去了边关,我们娘儿仨可怎么活?”
  秦老太抹着眼泪道,“我明儿一早跟里正和驿臣大人求情去,我家已经给朝廷送了一个好男儿了,不能可着咱家又要人呐!真要,我去!”
  秦大平哭笑不得,“你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去了能干嘛?”
  “我、我给兵蛋子们做饭,洗衣!那匈奴蛮子真要吃人,吃我好了!我反正闻见棺材香了,吃我总比吃小伙子们强。”
  秦慕修看了赵锦儿一眼,只见赵锦儿一张小脸也吓得苍白。
  桌子底下的手,紧紧抓着他的,好像一松手,相公就要飞了。
  叹口气,终于还是没说话。
  秦鹏就在这时道,“都别吵了,我去。”
  王凤英瞪着眼睛,如临大敌,“你连家都没成,去了,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连个后都没留下,是要疼死娘吗?”
  秦鹏道,“就是因为我没成家,才该我去。大哥要照顾大嫂和孩子们;阿修也刚才和锦儿成亲,且他身体打小不好,长途跋涉的折腾都不见得经得起,更别说行军打仗了;爹就甭说了,这个年纪怎么能去从军?全家就我最合适,更何况,我一直都想从军,如今正是个机会。”
  王凤英急得就打他,“胡说什么,我明儿跟你奶一起找里正求情去!”
  秦鹏苦笑,“咱家必须出丁,是朝廷下来的旨意,岂是您跟奶去求情,就能免掉的?从军又不是送死,听闻阮大将军用兵如神,又最是看重部下性命,只消跟着将军不乱来,哪里那么容易就送命了?说不定儿子还能在军中立下大功,衣锦还乡呢?”
  一家人吵吵了大半夜,秦老太和王凤英险些把眼泪哭干,最后不得不接受现实:
  报秦鹏的名儿。
  只有他去,这个家的损失最小。
  且他打小身体底子好,人又机敏,在战场上活命机会大。
  第二天一早,秦大平带着秦鹏去里正家报了名,每一步走得都跟两腿灌了铅似的,沉重啊!
  回来时,只听堂屋里哭哭啼啼的。
  原来是秦二云来了。
  王凤英正拉着她哭,“二云啊,你知道我是真喜欢诗诗的,这些年巴不得给她娶回来做媳妇,但阿鹏马上就要去从军了,这一去,别说几时回来,就是能不能回来,都不知道,我们不敢耽误诗诗,之前说的事儿,算了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