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夏兴华:“……”
  在系统尽心尽力的安慰下,她有点伤感,但是不多。
  她其实还有点无语来着,这个系统懂得真多。
  过了两天,纪家送来了聘礼,包括时下流行的三转一响,还有冰箱和洗衣机,礼单上写着聘礼1000块,但是私下里,纪利民和曹文华又给了5000,纪松和把自己的存款单也给了她。
  这些东西转了一圈,都送到了新房里。
  婚礼没在市委大院办,是在机械厂办的,很隆重。
  于厂长觉得,宁安和纪松和都是机械厂的职工,宁安还是大家一起养大的,老职工们吃块喜糖、吃顿喜宴是应该的。
  所以,他跟纪书记说:“这回你就委屈一下,以亲戚的身份来参加婚礼就行了,别忘了随份子。我们机械厂办婚礼,就算是有人批评铺张浪费,也批不到你头上,我担着呢。”
  纪利民琢磨了一下,又征得了曹文华的同意,决定就按于厂长的方案执行,来吃喜宴的时候,又随了200块钱份子。
  宁安笑的眉眼弯弯,“让舅舅和舅妈破费了。”
  曹文华笑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和你舅舅攒的那点家底,迟早都是你们的。”
  “谢谢舅妈。”
  婚后,宁安和纪松和周一到周六在裴家和夏兴华一起吃晚饭,周日回市委大院陪纪利民和曹文华,晚上都回自己小家住。
  新婚小夫妻,动静有点大,和长辈一起住不太方便。
  他们俩结婚的事,事先没有通知纪松和的父母。在他们办完婚礼之后,纪利民给俩人分别打了电话,说了这件事。
  就像他之前承诺的那样,纪松和的父母没有给宁安和纪松和造成任何困扰,这俩人就跟不存在一样。
  宁安和纪松和只休了三天婚假,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她问过纪松和,要不要调个岗,毕竟,以前只是白天在一起,现在24小时在一起,会审美疲劳的。
  纪松和坚决拒绝。24小时和媳妇待在一起,这种好事上哪儿找去?
  还好他粘人归粘人,不耽误工作。公私分开,两副嘴脸随意切换。
  宁安也就随他去了。
  1977年10月21日,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宁安和吴斐然都报名了。
  已经大学毕业的纪松和,失去了和媳妇一起上大学的机会。
  但是很快,1977 年11月,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研究生招生也恢复了。
  【自愿报名,单位推荐,文化考试,择优录取;应届生报考年龄不超过30岁,在职人员报考年龄要在35岁以下。】
  纪松和自然是符合条件的。
  他跟宁安商量,既然俩人决定从事航空航天事业,那不如都报考京城航空学院,这样宁安就成了他的校友、学妹,以后在那边继续深造,俩人还能形影不离。
  宁安同意了。
  她在78年春天入学,那时候,研究生才刚完成报名,拿到准考证。
  纪松和被留在了平阳。
  七月,宁安放暑假,回到平阳和他团聚。明明只分开了4个月,他表现的好像分离了几个世纪,夸张的让宁安没眼看。
  9月,俩人一起去京城读书。
  原本说要跟着宁安去京城的夏兴华,改主意了,她觉得自己留在平阳挺好,周围全都是老熟人,大家那么照顾她,她跑京城干嘛去?
  在平阳,她能和老吴两口子、老于两口子、老纪两口子一起喝茶聊天谈工作,以后还可以组团养老,不给孩子添麻烦,多好,干嘛要到陌生环境里去受罪。
  宁安在79年夏天就拿到了大学毕业证,开始读研。
  之前一起工作的老专家有的在航空学院当老师,发现她竟然在读本科,老头子们白眼都快翻上天了,深觉她是在浪费时间。
  她和纪松和同时读完了硕士研究生,又开始读博士研究生。1983年,他们俩成了国家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
  毕业后,俩人又回到了平阳,依托平阳机械厂,建起了一个航空动力研究所。
  本来,这就是个厂属小研究所,但是架不住它总是出成果,级别一级一级的往上升,最后,直接挂在了科学院下面,成了国家级的研究所,招揽了不少顶尖的航空航天人才,让平阳成了一个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
  平阳这个本来普普通通的小城市,也奇迹般的发展成了一线城市,重工业和轻工业齐头并进,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走在世界前列。
  多年以后,当人们谈起平阳的崛起,总是绕不开夏兴华和裴宁安这两个名字。
  第195章
  ·番外·
  (一)
  1984年6月,博士毕业一年后,宁安生了个女儿,取名裴瑗。
  那一年,宁安31岁,纪松和34岁。
  那时候,55岁的纪利民已经于两年前升迁,成了省委书记,带着曹文华去了省城。那里也是纪家的老家。纪松和的亲生父母都在那里。
  这么多年,纪利民和姐姐的关系也不是太亲近,他当年支持姐姐离婚,支持她再嫁,但是,对于她对待纪松和的态度一直颇有微词。
  纪利英的确是为儿子考虑过的,正是因为为他考虑了,所以她不能让前夫身败名裂,这口气,她就没出完整。
  她是有点迁怒纪松和了。
  纪利民觉得她有点无理取闹,姓郑的犯了错,关孩子什么事?你既然把他带出来了,还把姓给改了,又不好好待他,这是什么道理?
  他觉得孩子可怜,正好,他和文华没有自己的孩子,就把纪松和当成自己的孩子养,弥补他缺失的父母亲情。
  同样,纪利英对于弟弟的态度也非常不满。她后来又生了两个孩子,大女儿比纪松和小10岁,小儿子比纪松和小12岁,都是你的亲外甥,你凭什么区别对待?
  什么事都替纪松和考虑,你怎么就不为自己的外甥女和小外甥考虑呢?
  因着这些事,姐弟俩渐行渐远,本来亲密的姐弟关系,发展到现在,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亲戚。偶尔打电话问候一下,有时间就见个面聊几句,再多就没有了。
  这次他调回省城,去看了纪利英,她已经退休,儿子女儿也都已经参加了工作,发展肯定不像纪松和那么好,但是比起大部分人来讲,已经是不错了。
  纪利英一见到他,就习惯性嘲讽和抱怨,纪利民充耳不闻,见个面聊几句,走人。还能中气十足的讥讽他,一看就好得很。
  裴瑗出生的时候,曹文华刚刚退休,接到消息就收拾东西赶了回来,帮着宁安和纪松和带孩子。
  她带纪松和的时候,纪松和已经6岁多了,她还没带过这么小的婴儿,稀罕的不得了。
  整天把宝宝抱在怀里,都舍不得放下。要不是宁安帮她调理身体,一个腰椎间盘突出是跑不了的。
  那时候,夏兴华女士还在工作,她的成果目录上又增加了空调、热水器、彩电……
  裴瑗出生之后没多久,宁安跟她说:“妈妈,你外孙女想坐国产豪华小轿车~”
  夏兴华:“……”
  你把你妈当许愿池了吗?
  此后,裴瑗就接替了宁安的工作,成了姥姥研发工作的灵感来源。
  1986年,刚刚会走会跑会说话的裴瑗一边给宁安打电话,一边拖着自家的电话往外走,扯断了电话线,又因为听筒里妈妈的声音突然消失而哇哇大哭。
  小桔子跟夏兴华说:“快,先研究无线电话!不要让宝宝因为这点小事哭。”
  夏兴华:“……”
  你管这叫小事?
  你们系统惯孩子真的无法无天!
  但是,好吧。
  这时候,半块砖头大小的手机在国外已经出现了,售价三千多刀,国内一些有远见的人也开始主张发展无线通信。
  大哥大即将进入中国,售出2万块一台的高价。甚至可以说有市无价,根本买不着。
  最开始几年的大哥大,都是进口的。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
  我国从九十年代初才开始自主研究大哥大。
  目前,正是开启无线通讯设备研究抢占国际市场的好时机。
  夏兴华迅速申请立项,开始了无线设备研究,正好邮电局那边也有相关意向,平阳市和国家邮电局合作,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通讯公司来做这个。
  1988年,国产无线电话通过各项测试,开始生产销售。夏兴华的成品已经是比较小巧的手机了,在国际市场迅速风靡。
  夏兴华一下子成了国家的大功臣。
  (二)
  改开之后,媒体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宁安的一些工作不方便见诸报端,但是夏兴华的工作不存在这些问题。
  媒体特别喜欢报道夏女士的事迹。
  烈士遗孀,即将退休的时候转行搞起了家电研究,并且很快就出了成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