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陈念和他们一见面就扎一堆去了,任由哥哥姐姐带着满大院溜达。他是个社交悍匪,没多久就跟大家都混熟了,天天和哥哥姐姐在外面疯,几乎不着家。
小桔子跟宁安说:“你放心去上学,我给老头老太太喝点灵泉,让他们身体棒棒的,照顾好念念肯定没问题。”
恰好,两位老人也是这么说的。
他们回来的第一天,老太太一手拉着张牧廷,一手拉着宁安,眼泪汪汪,她心爱的孙子和孙媳妇终于带着她心爱的曾孙子回来了。
当年她就问了两遍啥时候找对象,孩子直接报名下乡了,差点气死她。
现在好了,她本来以为会孤独终老的孙子成家立业了,连孩子都有了,她欣慰啊!
第二天,老太太和老头带着他们满大院认人。同行的还有韩老头夫妻俩加上韩斌和郑卫国。
整个大院都知道,张韩两家出了四个大学生。他们感慨,“有出息的人不管怎样都有出息。”
第三天,张韩两家一起设宴,邀请大院邻居和各自的亲友来聚会,算是补办个简单的婚宴。
张牧廷的爸妈、大哥大嫂、二哥二嫂都来了,确实是三对很有特色的夫妻。她婆婆五十多岁的人了,看着连四十也不到,长得好看不说,脾气还温柔似水,她公公顶不住也是可以理解的。
夫妻俩之间的氛围,谁都插不进去。
相对来讲,她和张牧廷看着就普通多了。
夫妻俩都给了宁安红包,算是正式的改口费,也给陈念发了红包。对于陈念不姓张这件事完全没有任何感觉。宁安怀疑,就算他们的三个儿子都改了姓,两口子可能也没感觉。毕竟都是意外嘛。
第四天,张老头就派人去给张牧廷和宁安检修四合院了。美其名曰,“方便你们随时入住。”
其实根本没什么好检修的,定期维护着呢,随时都可以住人。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俩人,可以走了。
第五天,老太太就跟张牧廷说:“念念留下,你们俩去过二人世界吧。家里孩子多,你们小两口新婚燕尔的,在这里不太方便。”
动不动就是吧唧一口,自以为偷偷摸摸,其实她都看见好几回了。虽然她现在也爱看,但是家里还有孩子呢。
老两口拍着胸脯跟宁安保证,一定能将小孙子照顾好,让他们俩趁着年轻赶紧去享受生活,努力奋斗。
老太太跟宁安说:“你看,这三个孩子都是我带大的,我带孩子很有经验,你和牧廷尽管放心,你们俩一年不回来也没关系。”
宁安:“……”
第六天,宁安和张牧廷就去了自己的四合院。
院子很大,收拾的干净整齐,每个星期都有人上门来打扫。
宁安决定等开了春在院里种些花花草草,让小院多点生机。
虽然离开大院的时候表现得依依不舍,但是宁安和张牧廷心里其实是非常高兴的,谁不想过二人世界啊!
第132章
被重生女主炮灰的小知青(完)
1978年2月22日,宁安和张牧廷去学校报到,正式开启了大学生涯。
大家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个个都卷生卷死。
学生们还不算,更卷的其实是老教授们。
宁安所在的化学系主任,有留学经历,之前被停职审查。
本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研究工作陷入停滞,一下子比人家落后了小十年。
现在恢复工作,恨不得一天24小时待在实验室里。
宁安也被大家带动了积极性,用两年时间学完全部本科课程,然后开始读研读博。气的大家咬着牙在后面一边骂一边追。
系主任乐的合不拢嘴。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迟早能迎头赶上。
1982年,张牧廷大学一毕业就去了外交部,这个时候,宁安研究生都读完了。
1986年,宁安拿到了博士学位,此后就一直在学校任教。
这一年,宁安30岁。田小英女士52岁。她在1978年跟张部长一起调入京城,还是在武装部从事后勤工作。
京城武装部的关系网比县城要复杂的多,她想要办一个厂的想法就暂时搁置了。
宁安倒是有边学习边创业的想法,但是她注意观察了一下,这几年,虽然形势开始放开,但是个体户的营业环境并不是太好,一方面是隐形的歧视,另一方面是执法的不稳定,营业执照随时可能被吊销。
直到1985年,第一家真正的私营企业出现,宁安才下定了办厂的决心。
说起来,这家私营企业获得正式营业执照的过程相当曲折,惊动了副总理,然后又惊动了最高领导人,最后是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特批的。
宁安的工厂定位是日用化工。田小英知道她要办厂的消息后,就申请了提前退休,她觉得办厂比较有意思。正好,唐菁茹这一年55岁,也退休了,便把郑局长抛在老家,自己跑来京城和田女士一起创业。
就这样,宁安出配方和一部分资金,田小英和唐菁茹出力,同时也出一部分钱,再约定好如何分成,三个人就轰轰烈烈的忙了起来。
这个时候,张部长当年说的“你公公婆婆事业上可以帮忙”就体现了出来。宁安这个厂建的非常顺利。
最开始,生产的就是基础产品,洗发水、沐浴液、香皂,然后是润肤霜、洁面乳,再后来就是细分的护肤品,各种香水、彩妆、功能性护肤品。
宁安出的配方肯定是世界领先的,她并没有一下子把摊子铺的太大,而是根据局势和政策变化一步一步来,每一步都走的踏踏实实。
宁安隐居幕后,田小英和唐菁茹俩人冲在前面,成了时代弄潮儿,也带动了很多女同志的创业积极性,一大批优秀的女企业家涌现出来。
三个人也没忘记回馈社会,每年大笔大笔的往妇女发展基金会捐钱。
张牧廷的从政生涯发展也很顺利,最后在外交部长的位置上退休。
陈念对日用化工和外交都不感兴趣,他更信奉“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长大以后投身科研事业,专攻武器研发制造,活成了一个需要被保护的人。
————超短番外·周晓丽和温家人————
1975年冬,周晓丽结束了为期一年的义务劳动,重获自由。
公安上门告诉她以后不用再去劳动组干活的时候,她甚至有点迷茫。不干活了,干什么呢?
公安还警告她,以后要好好做人,不要想着去找陈宁安的麻烦,既然断绝关系了,以后就当陌生人。如果发现她去找陈宁安,公安机关会依法追究她的责任。
周晓丽不懂法,被这几句话唬住了,当真没有去找她。
虽然没有去劳改,但是这长达一年的家和劳动组两点一线、不能休息也不能随意和别人聊天的生活,她真的过够了。
她差不多算是当了一年的哑巴。只能默默干活,听着别人边干边说说笑笑。还有的人在嘲讽她。
有一次,周晓丽被大家的嘲讽气到了,和人打了起来。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她的劳动时间延长了一个月。
从那以后,她就变得格外老实。
温庆建早已辍学,每天在家闲着发呆。
早期,他听周晓丽的话,试图去找宁安,被公安劝阻。后来,他结识了一群小混混,他手里有钱,也舍得花,小混混们倒是跟他聊得来。他说起无情无义的二姐,小混混们很“仗义”的表示要帮他出口气。
小桔子侦测到他们的举动就报给了宁安,宁安直接告诉了张部长。一群小混混被武装部和公安局联合抓捕,包括温庆建在内,都被关了好几天,虽然没留案底,也都吓得够呛,个个回家又挨了一顿打,从此和温庆建绝交了。
现在,他就算想出去混都没办法。以前的混混朋友见到他就要打一顿的。
七百多块钱,过了一年就没了一大半,周晓丽赶紧将剩下的一些攥在了自己手里,从此开始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她拉着温庆建一起去街道劳动组干活,两个人加起来每个月能有差不多二十块钱的收入,基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
只需要无视大家的冷眼就可以了。
周晓丽本来还想找个人嫁了,这样,遇到事情有人能帮她拿个主意,让她觉得有安全感。不然,就她和温庆建,没有掌舵人,总感觉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
但是,她对亲生女儿所做的事,她对待烈士和烈士遗孤的态度,她所遭遇的惩罚,在小县城里非常有名,还真没人娶她。
1979年冬天,劳改5年的温大山回来,又重新找上了她。
他无处可去,又身无分文,一时间也找不到事情做,在温庆建的撮合下,温大山和周晓丽又开始重新搭伙过日子。
后来,市场经济兴起,他就开始给人打零工赚钱,成了最早的一批打工人。因为有案底,他一直都是政府的重点关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