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雁来不会强迫他们做应酬诗,但他们自己想作,她也不会拦着,只道,“那自然要拜读的。”
有了之前的经验,雁来已经知道唐代的文士也不是都会作诗,因此也不问大家都作完了没有,只从薛涛手中接过已经写好的诗稿来看。
大概是今天的感触更深,这些诗大都比之前写得更好,颇有佳句名篇。
不过雁来没有点评,更没有排定名次,只道,“后日下葬时,可以将这些诗稿一并烧祭,想来子美先生见了写故乡风景的诗作,也会高兴。”
说着将诗稿交还薛涛。
薛涛接过去一看,眸中微光闪过。
她之前拿给雁来的时候,本就整理过一次,是按照她自己的标准做的排序。但现在,顺序已经与之前略有不同。
其他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倒是有人转开了话题,好奇地问道,“雁帅怎么也到这里来了?”
“哦,被你们一打岔,险些忘了,还有事情要做。”雁来拍了拍额头。
她要在这里开一个复活点。
李杜的名气自不必提,这里以后一定会成为游戏内最著名的打卡点,开一个复活点并不过分。最重要的是,接下来的仪式,也需要借这个复活点来引导人流。
雁来会暂时将这个复活点的权限改为许出不许进,等到葬礼当天,玩家从洛阳乘船过来,在下面祭拜过两位先生之后,便可一路上山,从这个复活点离开,尽量避免太多人滞留在偃师县内,造成拥堵。
不这样安排,几百上千万的人流量实在是装不下。
闻言,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包括最早跟玩家接触的白居易、李贺在内,这里所有人都知道天兵的特异之处,却还是头一回亲眼见证复活点的开启。
机会难得,谁都不愿错过。
雁来也考虑是不是把人赶走,但又觉得没有必要。
反正也不是第一次当着原住民的面开启复活点,别人看得,他们自然也看得。
这些可都是自己人。
不过,既然有这么多人看着,那就不能随便一开,得把程序做全了。
众人配合地让开场地。这里没有桌子,但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供人休憩,也勉强可以当桌椅使用。雁来将全套的材料放在一块半人高的大石上,开始作法。
多亏她经验丰富——虽然只是遍览诸多影视文学作品而获得的理论经验——当初编的时候也足够用心,这个作法流程除了有点羞耻之外,还是很好看、很上档次的。
不过想想大唐的朝官觐见皇帝的时候都要舞拜,各种宴会上也会表演才艺,雁来这点羞耻就算不得什么了。
她绷着脸走完所有流程,最后将一把红豆抛出,淡淡的白光便随着她的动作升起、扩散。
在明亮的日光下,这光芒不算起眼,但足够让所有人震撼。
尤其是当白光向外扩散,扫过他们的身体时,众人似乎也受到了某种影响,对这份“神迹”的感受更深。
……
十二月十二日,宜安葬、入土。
雁来一早起床,洗漱过后,换了一身素衣。
她平时很少穿这个颜色的衣服,主要是不耐脏。不过今天这种日子,当然得庄重一些。
大概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雁来一出门,就看到了一片白色的海洋。一两个人这么穿或许还不起眼,但整座城市的人都这么穿,就让气氛显得肃穆又哀伤。
尤其是衬着山上的积雪,更显得清冷。
就连平日里跳脱活泼的天兵,今天也变得沉默了很多,不再说话。
在这样的沉默之中,哀乐听起来似乎都不那么响亮了。
连天气都阴沉沉的,像是要应和今日的气氛。
众人跟在手捧灵主的亲属和抬着灵柩的送葬人身后,排成队列上山。
先下葬的是杜甫。
墓室已经提前挖好了,在礼官的指引下,众人注视着棺木被放入墓室之中,而后依序上前,在墓室里放上他们带来的物品。
这个下葬的流程并不全依古礼,而是经由玩家改创,省去了很多流程,又取消了陪葬品,只让前来送葬的亲友送上一些能够表达哀思的物品,用来陪伴墓主。
大唐如今很流行奢葬,尤其是权贵之家,往往会陪葬很多金银器物。将这些东西长埋地下,浪费东西不说,还有可能让死者不得安宁——唐朝末年,李唐皇室在终南山的墓室大部分都被军队盗挖,就是为了求财。
所以雁来提出的这个改良葬礼,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虽然改良了,但应有的庄严肃穆却并未因此减少。
雁来第一个走上前,将一只沉重的木匣放进墓室之中。匣子里装着的,是丽正书院的所有人这段时间加班加点赶出来的《杜甫诗集》和《李白诗集》,以及王建主编的第一期《诗文荟萃》。
这两本书印刷清晰、装帧精美的典藏版,相较于金银珠宝,雁来相信,两位先生应该会更喜欢这份饱含了他们毕生心血特殊的礼物。
等到所有人的赠礼都放完,就是封墓、起坟、立碑。
杜甫的墓志铭,最后还是选择了让韩愈来写。
一来韩愈是古文大家,公认的可以将墓志铭写得文采斐然、详略得当、全无程式化的痕迹,虽然也被人诟病是“谀墓”,颇有为墓主讳之处,但他仍然是当今时代最受欢迎的墓志铭作者。
杜嗣业是个俗人,既然能请到最有名的,当然优先考虑请他。
元稹倒也没有要争这个差事的意思。
现在毕竟才是元和四年,元稹还不是那个被贬近十年、饱尝仕宦升沉之痛的他,纵然喜欢杜甫的诗,也很难像是历史上那样生出无尽感触,更不敢说自己比韩愈写得更好。
仪式结束之后,才是祭奠。
除了香烛供品之外,最重要的部分是诵读祭文并焚烧。
这个环节玩家可以打酱油,雁来却不行。好在祭文也并不一定要自己动笔,可以由他人代写,雁来这份是白居易代笔。
杜甫的安葬流程结束之后,众人便又赶去李白的墓地。
李白的墓跟杜甫不在一处,但距离很近,只隔了一条溪水,隐隐相对。
下葬的流程跟杜甫是一样的。
略有不同的是,捧着杜甫灵主的是杜嗣业这个孙子,而给李白捧灵的是他的孙女。
这很明显是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很多人其实都不赞同这种改革,觉得颇有大逆不道之嫌,但是对着雁来这个同为女性的领导,又不好说出来,只能在心里憋气。
雁来才不管他们。
不说就是没意见,说了她也自有道理等着他们。
倒是两位娘子得知此事时,看向雁来的眼神终于有了神采。
在这之前,不管是玩家还是雁来,随便她们说什么,两人都不为所动,好像真的无欲无求、坚贞不屈,直到此刻,才终于泄露出一点真实的情绪来。
雁来当即决定等葬礼结束之后再挽留一次。
之前无法说动对方,是因为她根本没有取得对方的信任,现在或许会有不同。
雁来也往李白的墓室里放了一个跟杜甫同款的匣子。
至于李白的墓志铭,则是由柳宗元撰写的。
这是雁来指定的,因为两位亲属都没有表态,问就是“全凭雁帅做主”。雁来考虑到这么多诗人中,李贺和柳宗元的风格更接近李白一些,但李贺太年轻了,所以最后定了柳宗元。
李贺则是替她代写了祭文。
今日份的一碗水也端得很平呢。
……
两场葬礼都结束之后,外面的玩家才被允许入场。
其实玩家一直在论坛上呼吁,他们也想给李白和杜甫添陪葬品,但是玩家的人数实在太多了,人人都添的话墓室根本装不下,所以雁来无情地拒绝了。
没了那些繁琐的仪式,也不需要等待走流程,玩家过来之后,在墓碑前献上供品,想磕头的磕头,想许愿的许愿,然后就可以走了,尽快给后面的人腾地方。
雁来等人也离开了首阳山,回到偃师县,她就拉着薛涛去找两位李娘子谈话。
这一次,两人的态度明显地动摇了。
也不奇怪,毕竟她们虽然是名人之后,但是父亲一生未曾入仕,过着布衣躬耕的生活,后来父亲去世,兄长失踪,姐妹俩失去依恃,只能嫁给农户,自然没有机会走出当涂县。
这是她们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大父的诗里写过的那些地方。
不走出来,根本不会知道世界有多大。
如果只有她们自己,这巨大的、陌生的世界只会令人望而生畏,缩回原本的小世界里。但现在,雁来的存在如同一个锚,让她们能够在这个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必继续随波逐流。
虽然动摇,但两人又始终不愿意表态,雁来也有些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