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小姑娘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立刻兴奋地跟了上去。
  下山时柳宗元还顺便去驿站寄了信。
  说来很怪,之前寄了信,他总是坐立不安、望眼欲穿地等待回信,盼着有好消息来。但现在信寄出去,柳宗元只觉得一身轻松,哪怕想到可能没有回信,或者回信是坏消息,似乎也没那么难以接受。
  柳宗元的痛苦,有一半来自于从高位骤然跌下的落差,另一半则来自志向不舒的苦闷。
  但之前,这二者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他明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明知道如今的朝廷弊病无数,甚至明知道该如何去改革,却因为人远位卑,什么都不能做,只能无力地看着这一切。
  但是现在,柳宗元忽然将它们分开了。
  知道这世上有人正在做那些他认为是正确的事,就算自己真的无法参与,那也只是他个人的荣辱,或许会不甘心,却不会再有无力感,更不会因此而愤懑不平。
  他只会认为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尽力去设法弥补。
  这样想着,他大步走回弟弟和女儿身边,朝他们笑道,“走吧。”
  阳光灿烂,前路平坦。
  虽然这四五年间,已经几乎游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但柳宗元却有一种感觉,真正的游览,好像从此刻才开始。
  ……
  成都。
  高泠船都订好了,才突然接到任务说让玩家帮忙搜集散落民间的诗歌,送回洛阳去校订编集。
  做这个任务,她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毕竟蜀中并未被安史之乱波及,虽然后续也有过一些乱子,但波及的范围都不算大,而且很快就被平定,保存下来的文稿自然更多。
  另外,很多著名的大唐诗人如卢照邻、骆宾王、李白、杜甫、岑参等都来过蜀中,或是游历、或是做官,当地自然也传唱着很多他们的作品,外间不一定有。
  何况也不只是蜀中,很快她就会乘船顺着长江南下,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都可以搜集一番。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的玩家只有她一个,不用跟其他人分享奖励。
  高泠难得对任务升起了热情。
  更幸运的是她还遇到了一个最好的帮手,薛涛得知她要搜集诗歌,立刻表示自己可以帮忙。
  她本人的藏书其实就不少,剩下的也知道大概藏在谁家,还可以用自己的人脉写信去借,给高泠省了不知多少事。
  毕竟薛涛也是一时名士,大部分人都会给这个面子,不然就算是玩家,上来就要看别人家私藏的图书,多半会被拒绝。
  知识,在这个时代依旧是十分贵重、不能轻易示人的东西。
  只是如此一来,行程就被耽误了。
  借的书肯定不能直接带走,只能找人抄写,不仅耽误时间,还费了不少钱——这些钱都是薛涛垫付的,毕竟高泠来的时候也不知道还有这种任务,不可能带太多钱财在身上。
  薛涛倒是不以为意,听她说要还钱,便笑道,“不必还,就当是我也出一份力了。”
  但凡是个读书人,又有谁能拒绝这种修书的诱惑呢?
  “你要出力,到洛阳再说吧。”高泠说,“我听说他们现在到处拉人加入,姐姐也当有一份请柬。”
  薛涛眸光明亮地看着她,“休要胡说,我可是会当真的。”
  高泠笑道,“要是没有,我就去请雁帅亲自给姐姐写一份。”
  薛涛本来觉得自己身为女子,恐怕很难参与这种事,但想到那位雁帅也是女子,又相信高泠不是在说笑了。
  很快她就展现出了比之前更强烈的热情。
  毕竟之前是帮别人做的事,现在却是帮自己,不可同日而语。
  眼看整个蜀中,能想得到的人都写过信了,薛涛才意犹未尽地停笔,又有些遗憾地说,“可惜了,你来迟了两年。”
  “怎么说?”
  “元和元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叛乱,高崇文奉命入蜀平叛。之后调离西川时,他大掠蜀地金帛、工匠、物资乃至歌伎舞女等等,尽数带去了邠州。虽然他不通文书,也没搜罗太多书籍,但还是有不少值钱的古籍被带走。”
  高泠还以为是这两年有哪位这方面的大家去世了,没想到会是这样。
  “高崇文是吧?”高泠对这个人有点印象,当即打开论坛搜索,很快就找到了信息,然后松了一口气。
  没事,这家伙九月就死了,到时候再去邠州把东西拿回来就是。
  高泠关闭面板,有些好奇地问道,“皇帝连这都不管吗?”
  “毕竟是有功之臣,怎么管?”薛涛反问。
  高泠无言以对。
  再说一遍,大唐迟早要完!
  薛涛又道,“其实也还好,接任高崇文的武相公,还有如今这位郑相公都很宽和,并不扰民,这两年蜀中已经恢复了元气。”
  高泠不由得感慨,“还得是蜀中底蕴深、积累厚,经得起这样搜刮啊!”
  薛涛忍不住笑了。
  高泠看着她,忽然想到,她那个“女校书”的称呼,好像据说就是武元衡想要辟她做自己的校书,结果被皇帝驳了,但称呼倒是传了下来,甚至在后世成为了妓女的别称。
  呵,文人。
  回头让雁帅给她封个真的,也别校书郎了,直接来个翰林学士,给大唐文人亿点小小的震撼。
  见她唇边又露出那种微妙的笑意,薛涛就知道她又在走神了,也不再说话,低头开始看书。毕竟是花钱请人抄的书,时间赶得急,难免会有些错漏,薛涛就想先校对一遍。
  其实并不是很必要,毕竟这些书送到京城,也是要做校订的,但不做点什么,她不安心。
  几乎将全成都的佣书人都请来一起抄书,也抄了大半个月才完工,然后还要装帧。
  高泠也是这时候才知道,大唐的书籍装帧跟她熟悉的完全不一样,是将纸页拼接起来,连成长长的一页,而后或是像奏折那样折起来成为一本,或是像卷轴一样卷起来成为一轴,方便保存和运输。
  这样做实在费时费力,高泠便提供了一个新的办法,在一本书的纸页上打个洞,用绳子一系就完事。
  薛涛虽然照做了,但每次看到,都是一脸不忍直视的表情。
  这也太难看了,简直有辱斯文!
  “这些都是素材,回头肯定要拆开看的,没必要弄得那么复杂。”高泠安抚她,“等校订编辑完成,定稿成书的时候,一定装帧得漂漂亮亮的!到时候我送你一套。”
  薛涛立刻抖起来了,“到时候我还需你送?”
  作为编辑,肯定是能拿到一套书的。
  高泠也不解释,心想回头就请几个搞书籍装帧的人进游戏来,让他们给薛涛弄一套,怎么漂亮怎么装,怎么贵重怎么装。
  七月底,两人终于启程时,装行李的船比预计的多了两只,里面全都是书。
  但这只是个开始。
  从成都出来,每经过一地,她们都要上岸去拜访当地的藏书之家,看看有没有遗漏的。等到船只顺流而下,进入黔州、荆南地界,更是要停下来开启新一轮的借书、抄书工作了。
  不过这样到也正好,因为古代跑船的人都只走一段路,西川的船只到东川,东川的船只到江陵,本来就要中途换船,她们只是滞留的时间久一点而已。
  但跟高泠想的不一样,离开蜀中之后,她的面子居然比薛涛的好用很多。
  毕竟在蜀中的时候,天兵虽然已经名声在外,但河北的消息还没传过去,但等她们出了蜀,这边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所以听说天兵要搜集书籍,当地的官员和士绅都愿意帮忙,甚至还有不少人主动送来家中藏书。
  在蜀中的时候,高泠搜集的诗集更多一些,别的书虽然也有,但占比不大。但这会儿,却是什么书都有了,装书的船只迅速膨胀到五只,而且看起来还远远不够。
  挺好,大家都有这种积极性,什么样的书编不成?
  高泠干脆将搜集和登记的工作交给当地人,自己则是跟薛涛一起去拜访当地的文学之士,请他们出山一起修书。
  大部分名噪一方的文士,高泠其实都没听过,看他们的作品,也看不出特别好来。不过秉着宁抓错不放过的想法,但凡有人推荐,她就去拜访。
  不过访着访着,她就想到了被贬到湖南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来了。
  要说才华和名声,这两位肯定不输当世任何人,既然到了这里,连其他人都捞了,又怎么能忘了他们俩?
  回去找出地图一看,刘禹锡的朗州居然距离江陵府这么近,那还等什么?
  当天她就坐船到了朗州。
  被贬谪之后,刘禹锡跟柳宗元在心境上相差无几,都是愁肠无限、悲愁惴栗、既怨且愤,不管再怎么开解自己,实际上都是无一日敢或忘。正是因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相似的思想观念、相似的文学主张,两人才能成为生死相知的好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