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楼主你最后一句话对着白居易说呢?
——我记得之前看过,他们没有交集是因为李贺是韩愈那边的,元白是另外一边。
——这题我会!韩愈不是写了一首《调张籍》,开篇就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把李白杜甫好一番吹捧,好像就是怼元稹白居易来着。后面诗坛就是元白自成一体,李贺张籍、孟郊贾岛都是韩愈那边的。
——笑死,后来元稹死了,白居易1vsn,压着对面打有木有!
——后来不是又有刘白嘛。
——不过白居易活着的时候是真的,伟大,无需多言!
只不过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都是学的另一派(虽然据说李商隐跟白居易的关系挺好的,野史记载白居易曾经对他说过“恨不能生成你儿子”,他去世后李商隐还给儿子取名叫“白老”,结果这孩子一点才华都没有,笑哭
——野史不可尽信,但白居易的墓志铭确实是李商隐写的。
——但这些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还什么都没有发生!
——好好好,梦开始的地方(bushi
——不是,楼主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那个上书说李贺他爹叫“晋肃”所以他不能举进士的傻x,就是元稹啊!据说是因为他想结交李贺,结果李贺说,“明经及第,何事来见李贺?”于是元稹怀恨在心……
——啊这?这真的是李贺说出来的话吗(吃惊
——而且李贺连进士都不是,对朝廷官员这么说话,这河狸吗?
——这个也是野史记载的,连元稹的官职都写错了,感觉不可尽信。不过元稹的人品是真不好啊,感觉这故事放在他身上毫无违和感呢。
——他早期也跟白居易一样是个愤青吧,俩人就是因此好上的(喂
后来据说有一次他出差回京,在驿站住了上厅,之后又来了几个宦官想住上厅,直接闯进房间里,用鞭子抽伤了元稹的脸,然后他还因为这事被弹劾说“失宪臣体”,被贬出京十几年。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他后期才为了上位结交宦官,也因此为人所不齿,不过人家官做到了宰相。
——哦豁,如果真是元稹上书,那就热闹了。
——现在白居易也认识李贺了,到时候他是站元稹呢,还是站李贺呢,哎呀,好纠结呀!
——修罗场,我喜欢,多来点!
……
新昌坊,白宅。
有一则故事讲,白居易考进士之前,去顾况家行卷,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就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等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就改口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不过根据后人考证,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中进士的时候,顾况根本不在长安,这个故事多半是编造的。
要让白居易来说,他也觉得在长安居,大不易。
在长安考进士、做官,这几年白居易搬了很多次家,有时候甚至干脆是寄宿在寺庙或者人家,连婚都是直接在妻子杨氏家里结的,后才在杨家所在的新昌坊租了房子定居。
翰林学士经常要值宿禁中,住得离娘家近一些,妻子也有人照应。
长安生活不易,弟弟白行简考中进士之后,也是跟着兄长住。
跟政治热情满满,一心留意国政的白居易比起来,白行简这个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就要清闲得多,他的性情也更活泼跳脱,喜欢凑热闹。
天兵进城之后,所有的热闹白行简全都没有错过!
这几天天兵跟着李贺到处投书,白行简也与许多闲着没事干的百姓一样跟在后面,指点议论,兴致勃勃。
不过今天这条路,怎么看着有点眼熟……?
越走越眼熟,直到看到熟悉的门扉,白行简才不由得以手扪额,“啊”了一声。
这不就是他家吗?!
对哦,他哥白居易,好歹也是翰林学士、天子近臣,再加上诗名在外,人所称颂,自然已经有被人行卷的资格了。
白行简顿时大喜,排众而出,主动将李贺和天兵请进了门。
这时候行卷的流程是在门房投书,主人要是刚好在家,且有兴致,就会打开看两眼,喜欢才会把人请进来见面,甚至引荐给他人。如果主人不在家,或是不喜欢这些作品,那就只能石沉大海了。
据说李贺去给韩愈行卷,韩愈刚从外面回来,已经解了衣带准备休息,看到《雁门太守行》,便又束带召见。
所以白行简这直接把人领进门的操作,把李贺给整不会了。
“不知阁下是?”
“小子白行简。”
“白行简”三个字一出,玩家立刻齐刷刷看了过去。
就你小子是白行简啊?
白行简,白居易他弟,代表作品……很遗憾,并不是唐传奇中评价颇高的《李娃传》,而是那篇全名发出来会被口口的《大乐赋》,描写大胆细致,被称为“中国的《爱经》”。
这么露骨的视线,白行简当然感觉到了。
这些天兵上下扫视着他,仿佛在看什么稀奇,眼神里带着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微妙感。
好好一个精神小伙差点被看蔫了,“在下身上有什么不对吗?”
“没有没有。”玩家齐齐摇头,“只是觉得你很有前途。”
像是为了让这句话显得更可信、更有力量,男玩家纷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女玩家则是在一边捂嘴窃笑。
听到动静出来查看的白居易:“……”
生活还真是处处都有惊喜啊。
不过李贺的行卷终于送到了他家里,也让白居易暗自松了一口气。毕竟他骤登名位,一腔热情都在工作上,平日里还真没什么奖掖后进的习惯,又不像韩愈那样身为学官,所以这还是头一回有人来给他行卷。
同样是被天兵推崇,李贺眼看着就要跟他齐名了,白居易心里多少有点别扭。
天兵喜欢才子,天下才子却非止乐天一人。
这也就罢了,为何天兵对待两人的态度,也是天壤之别?
不过现在李贺主动登门,就是将他放在了前辈的位置上,他当然也要有前辈的样子。
……
并不是所有玩家都有兴趣跟着李贺到处跑,大部分还是各忙各的事。
比较倒霉的是唐一,被抓去宫里开会,商议跟吐蕃的会盟。
对,没错,这事还没有谈完,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推进。但经过了前几天的事之后,唐一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不管是大唐方面还是吐蕃方面,都变得好说话了很多。
看来适当的亮一亮拳头也没有坏处。
好消息是大唐公务员的上班时间比较阴间,差不多是从早上五点到下午三点。
所以真的不用疑惑为什么他们当官好像很闲的样子,不是在游山玩水就是在歌舞宴饮,因为本来就留下了娱乐休闲的时间。
又是一天的扯皮结束,唐一回到驿馆,才下了马,就见有一群人聚在门口,看到她,全都眼睛一亮。
唐一只好停下步子,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守门的护卫道,“唐长史,这些是从洛阳来的商胡,都是安史乱后滞留在大唐的商胡和他们的后代,听说安西军打通了河西走廊的通道,派遣使者入唐,所以特来拜见。”
几个胡人也连忙递上名帖。
唐一挨个翻看,心里有些意外,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很合理。
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河西走廊,切断了大唐跟西域的联系,不仅西域的唐人回不来了,大唐的胡人也同样回不去。
毕竟吐蕃打的是困死西域唐军的心思,当然不会允许他们继续通商。也正因此,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完全被破坏,唐宋商人们这才转道水路,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
不过按理说,他们既然是胡商,完全可以借道回鹘,但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在这个时代,行商打通一条商路并不容易,一般都会沿路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结交当地势力,交足保护费,这样才能一路平安,否则官兵随时都可能变成劫匪。
所以商人们基本都只会走自己熟悉的道路,久而久之,这条路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势力范围。
回鹘道当然也被其他的商胡势力控制着,人家不会平白把商路借给他们,分润利益出去。
代价太大,就不值得了。
反正大唐的生活也习惯了,在这里有产业、有家口,日子也不是不能过。
不过能回家,当然还是想回的。
就像西域的汉人一样,就算猜到几十年过去,再回去也是物是人非,但还是想着要回去看一看。
“所以你们是想跟着我们的商队回西域?”唐一确认了一下。
几个胡人连忙点头,“是的。”
唐一正琢磨着该不该答应,眼前忽然弹出了任务提示。
她不由失笑,不知不觉又开始用政客的思维去考虑了,但作为玩家,根本不用想,有任务接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