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她的小屋位于城东,这处地势稍高,她爬上屋顶,刚好能看见天空中莹莹满月,以及长安城中央,位于外廷中心的司隶校尉府。
她就这么撑着下巴,吹着夜风,让酒意和思绪慢慢发散。
城内打更的声音,将她惊醒,她吸了吸鼻子,灵活地翻身下地,推开房门。
小小的屋子里,墙上、房梁、地面,满布着蛛网一样的细线。
这些细线的交织点上,贴着一张纸,纸上用重墨写着地名,覆盖住下面记录事件的细密字迹。
豫州、司州、青州、兖州、凉州、并州、交州……
所有的地名,通过细线串联起来,最中间的位置,则贴着一幅画像。
她看着那副画像,喃喃自语。
“我该如何……才能达到呢?”
第164章
三日前的徐晃, 还是在河东郡一带,狼狈逃窜的董卓余部。
三日后,他来到长安, 成为了有资格参加武会试的“武举人”。
这一切,都要从白波军说起。
徐晃是庶民出身,原先跟随白波军将领杨奉起义,反抗东汉朝廷,董卓专权时期,白波军在河东郡打败了董卓的女婿牛辅后,和李傕的军队相持。
后来白波军在情报部张寿的运作下,首领郭泰带着大部队归附曹班,继续对抗董卓,杨奉这一支则投降了李傕, *转而为董卓效力。
杨奉的选择理由非常简单, 比起曹班这样官宦世家出身的贵族,李傕的脾性显然更对他们的胃口,他的军营也更能接纳白波军这样的农民起义军。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上司站错边了。
董卓死后, 曹班在长安大败董卓余部,徐晃所在的军队,再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是打, 还是降?
这个问题其实在西凉军的上层是很清晰的,李傕、牛辅、董旻三位将领中,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董旻是董卓的弟弟,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不可能放过他们,长安这边刚刚吃过败仗,因此牛、董二人便将目光,放在了东边兵力空虚的洛阳。
而李傕的选择余地则明显宽裕,他是主降的,王允在洛阳不是缺兵吗,那他索性就投王允,牛辅和董旻什么水平他还不清楚?
随便拿一个当投名状,还怕洛阳不接受他吗?
李傕磨刀霍霍向战友,手下凉州出身的将领多数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投降书递给洛阳后,洛阳却迟迟没有回音,西凉军人心惶惶的同时,杨奉和徐晃这些农民起义军出身的将领也有了其他心思。
“依我看,这西凉军还是不宜久留,王允要是能接纳我们,就不会如此犹豫不决,既然郭泰在长安,将军和不投长安?”
徐晃如是向自己的上司杨奉建议道。
“好主意,那便派你去探探口风。”
杨奉如是向自己的下属命令道。
徐晃懵了。
探口风,怎么探?郭泰在长安可是被封过车骑将军的,金印紫绶,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之下。
而他呢?他的上司杨奉都只领了个裨将军的杂号,他自己可以说啥也不是。
啥也不是,怎么谈?上去不就是送菜吗?
因此当武乡试的消息传到了河东郡,徐晃便抓住了这难得的稻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河东郡和弘农郡,作为洛阳和长安的中间的地带,暂时处于权利真空期,也因此董卓的余部能在这一带得到片刻喘息。
可不知曹班和王允是商量好了,还是权臣之间的默契,两京都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只是轮流派骑兵驱赶他们,将他们步步往北边羌胡领地逼。
但是显然曹班更加奸诈,“默契”对付共同的敌人的同时,又私下里将手伸到了河东郡。
徐晃将她所谓的“武举”,理解为换了名头的征兵,只不过开出的条件比寻常的征兵丰厚一些,征人要求也高一些。
当然徐晃对于武举比试的骑射、步射、摔角都是有信心的,要是能通过武举选官,哪怕只是当个小吏,他也能想办法联系上郭泰,让他在军中,给自己和杨奉留个位置。
“姓名?”
渭桥码头,办公区登记处,“武举特别通道”的士兵询问面前的男子。
码头经过多次扩建,如今划分为三大区块,装卸区停靠船舶、装卸货物,仓储区盘点和暂时存储货物,办公区为码头管理人员的办公场所,人员登记、隔离也是走办公区。
“余晃。”徐晃留了个心眼,报上了自己的假名。
士兵记录下徐晃的身份信息,与他们收到的乡试合格名录比对确认后,便让他在一旁稍等,紧接着,徐晃身后一身形魁梧壮士也报上了姓名。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典韦。”
徐晃被壮士威猛的身形吸引,瞄了一眼他的乡试成绩
——陈留郡一甲第一名。
陈留郡?怎么还有兖州的生员?
陈留郡太守张邈是袁绍的人,他跟着西凉军,在河东郡游荡的时候,明明听说袁绍响应了王允的号召,要讨伐曹班啊……
曹班手再长,还能伸到敌对阵营里的?
在徐晃有意结交下,他和典韦很快称兄道弟起来。
徐晃隐去从军经历,自述庶民出身,自幼好武,在家乡看到了武举的消息,故而想着碰碰运气,没想到通过了乡试。
令人惊喜的是,对方不仅性格和自己相似,出身、经历也于他相仿。
尤其得知对方也是庶民出身后,余晃更是发自内心起了结交的意思。
典韦见余晃为人大方好爽,身形英武不凡,也乐于相交。
两人初来乍到,光是在码头领教的新规,就整得人晕头装向,得知武举会试就在第二天,两位壮士齐齐露出苦脸。
好在码头的士兵都有经验了,见他们不知所措,好心提醒道:“你们来得太晚,幸好进城的路上月已经拓宽了,此去长安城不远,你们进城后也莫要闲逛,直奔学府街,礼部会给你们安排食宿,等收拾妥当了,还有时间,就可以去城西的市集街的'状元楼',切记莫要吃酒,耽误了明日的考试。”
典韦听见了“吃酒”,在后面悄悄拍了一下徐晃的背,徐晃嘴里反复念着“学府街”“礼部”“市集街”“状元楼”几个关键词, cpu濒临过载,幸好在城门口,有手臂系着黄巾的少年,为他们作引导。
两人乍然见到黄巾都是一愣。
白波军脱胎于黄巾军,徐晃有这反应不奇怪。
但典韦自述庶民出身,没打过仗,为何会对黄巾这番反应?
难道他的家乡也有人投了黄巾?
注意到同伴有些奇怪视线,典韦清了清嗓子,对少年道:“黄巾逆贼,以邪说祸朝,忠臣义士避之不及,长安为天子居所,长安城的少年郎怎么还要戴黄巾呢?”
徐晃对此也感到好奇,少年穿着简朴,衣物上有几处明显的补丁,全身上下唯独手臂上的黄巾颜色鲜亮,长安城内不可能无人知晓黄巾军,可却没人对少年手臂上的黄巾表示异议。
少年似乎都典韦的话感到不满,语气不善道:“将粮食发给饥民,可以活一家性命,将粮食拨给军队,可以屠一城百姓,错的是粮食吗?”
少年的话,引来了四周百姓的围观,在收到赞许的目光后,少年更加坚定了自己想法。
“黄巾戴在起义的农民身上,是祸国的逆贼,戴在我身上,是光荣的志愿者,那请问这位武生,错的是黄巾吗?”
典韦本没有挑衅的意思,少年这般认真驳斥他,反而让他有些下不去面子,徐晃见他脸色沉了下来,连忙拉他,少年身边的同行者见势不对,也拉过少年到一旁。
“阿庶,你和他们辩这些做什么,武生不做文试,他们可能都不识字……”
谁知这一句话,反而点炸了闪着火花的空气。
徐晃的直觉没有错,典韦虽然是庶民出身,但他已并非白身,而是凭借一身武功,得到了张邈的赏识,成为其帐下一名军士。
张邈士族出身,身边重用之人最次也出身寒门,典韦大字不识,也不曾读过书,虽然屡立功绩,却总是被人排挤。
就连这次来长安,也是莫名其妙就让他报名武举,除了交代他记下长安见闻,别的什么也没说。
徐晃来长安,原本是想低调行事的,结果就因为城门这场风波,来的第一天,他和典韦的名字,就落到了曹班的案头。
“徐晃、典韦、徐庶,呵呵……”
没想到武举炸名人的效果,会比文试还好,看来大汉即使是走向终结,也还是武德充沛的嘛。
“曹师……?”见曹班走神,天子出言道。
天子书房的熏着辟秽的苏合香,能舒缓情绪,安定心神,粟飞来时脚步匆匆,现在也慢慢平复了心绪,她候在一旁,余光发现了曹班头上的一缕银丝。
她怔了怔,曹班已经在文书上签了字,放下笔,让粟飞将文书呈给刘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