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结果她不找钱,钱偏要找上她。
继鞠家的事儿基本解决,清障符也换了第二茬之后。
“阿婆”的名号算是打出去了。
这时候也没什么热闹,最多就是听听收音机、看看电视。
电视台还不是一直有节目,每天就固定那么几个小时播放,其他时间全是雪花。
所以谁家有点新鲜事,不用他自己说,就得被周围看在眼里,一知半解的人加油添醋给宣扬出去。
本来鞠家人不想外传孩子的事。
之前都是遮着掩着的,但家属院本来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再加上鞠亮在学校里的情况被那么多双眼睛看着,也早就被周围家属院的人打听去不少。
如今孩子恢复正常,可以上学了。
外面人总有那种多嘴多舌的在背后讨论。
特别是一些岁数大的,说的太夸张,动不动就传他家孩子脑子受了刺激,得了精神病之类的。这些风言风语很少传到家里大人耳中,但孩子所在的圈子都藏不住事,被当面嘲笑了几回,鞠亮甚至因为这事和人打了架。
鞠家人想着还是得自己把情况宣传宣传,总不能一直挂着“精神病”的名头吧!
为了说明自家孩子痊愈,鞠家人将阿婆的手段夸的神乎其神,再加上他们实打实的花出去五百二十块钱。
家属院和单位里的熟人,终于把关注点转移到阿婆和她的收费标准上了。
再加上鞠家那小的,现在都能和别家孩子打一块儿去了,瞧着也不想有什么的。
相比于变成精神病,中邪这种说法在大家心里反倒不是什么大事了。
也不知道根据什么标准评判的,大概是家里小孩子都受过惊吓、被冲着过,觉得小孩子魂魄不稳,受到冲撞不是什么大事。
第609章 度假区忙翻了29
街坊、同事听说鞠全辉为了给小儿子看病花了这么多钱,不由得咋舌。
本来还有鼻子有眼说孩子得了精神病的也都掉转了话头,这么多钱看病,那肯定是治好了的,不然打了水漂谁家都不会吃这个闷亏。
鞠家的事在小范围传播开来。
许多人讨论起那“看事”的心黑,张嘴就敢要这么老些钱。
又说鞠全辉当主任没少挣钱云云。
即便如此也没阻挡的了其他顾客上门。
并且有了第一单定价的底子,后续找上门的都带了十足的诚意。
不得不说有钱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存在。
改革刚开放没几年,阶级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有的还像以前一样,在拿一个月三四十块的死工资,有的则靠小摊贩生意成了万元户。
贫富差距在这短短的几年内,被硬生生地拉扯开来。找“阿婆”看事的所谓高价位,还真没拦住多少人。
...............................
时萋实在不晓得,自己这一世怎么又混上了当神棍的路子?
也许是之前的“十年”带走了不少真有能力的人。
现在一些老人再想批个命、配个八字什么的,总是找不到可心能耐人,听说钢铁厂家属院那有个老太太厉害的很,便想过来看看祖坟、算算命理.......
对于这类工作找上门,时萋实在懒得应付。与那些肉眼看着就严重的情况不同,批个八字瞧着不麻烦,收费问题就要斟酌,这种事既多又杂,实在麻烦。
仿真人几乎都是以寿命不够用的借口给推掉了。
不过除了算卦这种不接待的事务之外,的确也有类似玉雪梅这种的单子。
为了赚那一点点并不怎么需要的功德,也是顺从自己的内心。
一般询问过情况,见到事主后,时萋评估了对方的情况确实需要管一管,就会接单。
这种单子不算太多,一两个月有一回也就顶天了。频率刚刚好,钱多活轻松,时萋觉得还不错。
时佳见识到阿婆的挣钱速度,觉得妹子不上班,好像也行。
她甚至有些羡慕这种日子,也就是这时候没有“啃老”这个词,否则她就会明白自己羡慕的是什么。
不过说到底,拿钱的是阿婆,妹子这个没学到什么本事的徒弟(时佳自认为),应该分不到多少。
她又开始担心老太太家人找上门,到时候妹子就“人财两空”了。
时萋实在没想到,人财两空还可以用在这种地方。
对于时佳的担忧,她给了一记定心丸,表示阿婆没有亲人,自己就是她唯一的亲人。
时佳讪讪笑着摆手,她也不是盼着老人那啥,就是吧!自家人还是先考虑自家人的。
她看妹子确实不用惦记了,也就不再瞎操心。
老太太百年后留给“首席大弟子”的财产,估计够她吃一辈子了。
时佳还在以这时候的物价计算,觉得几万块是很了不得的数目。
时萋靠着偶尔接一个大单,积攒了五个位置很好的房子后,确实能吃一辈子了。
不过一年多的时间,逐渐有外省的人找上了门。
时萋推掉了两次,觉得不大行了。
阿婆的名头越来越响亮,再加上这几年社会制度的完善,时萋觉得阿婆得挂了。
主要是这一年城里开始强制火葬了......
这可不得了,仿真人是能随便送去烧的吗?她压根就不记得火葬这茬,不然早在半年前就送阿婆归西了。
城里死不起,只能去外省看看。
时萋掐指选了个黄道吉日,买了两张火车票带着仿真人离开了京城。
她并没有遮掩自己的行踪,只是在离开当天才把消息传了出去。
对外说的是:师父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打算落叶归根.......
很多受了阿婆恩惠的扼腕叹息。
之前大师每次出手都说有损寿数,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不相信的。现在想来,是他们心里龌龊啊,竟然以为阿婆是为了提高价码才这么说的。
没想到是真的!!!
可惜了这么一个厉害的人物,年纪轻轻就要过世了。老太太才五十出头,可真是不算大。
听说了消息的一众人,火急火燎的赶到时萋家准备送老人一程、或是带着礼品来探望“病重”阿婆的人都扑了个空。
之后每每与人提及都遗憾没有送阿婆......
感谢这时候并没有火车票实名制,也没人查身份证。
时萋离开的很轻松,心里庆幸得亏跑的早。
她打算在外面转悠个一年半载,再回京城。
到那时候估计也没人记得“阿婆”这么个人物了。
第610章 度假区忙翻了30
时萋想着卧铺车厢那边到底是人少些,未免被注意到,刚从京城出来的那几站坐的硬座车厢。
这时候的火车站和列车厢内都没有监控,且人员复杂拥挤, 她觉得自己为阿婆安排的消失方式极其完美,就算有人一直盯着,也不会出纰漏。
况且,她和竹子都具备感知能力,身边有什么异常也会提前发现。
硬座车厢里,根本没人管你是哪个位置的。
顶多是往里蹭蹭,喊着一块挤一挤......
时萋半路上找了个机会就把仿真人收起来了。
之后随便找了个城市下车离开。
她乘坐的似乎是个慢车,大站小站都停,大半天过去了也才跨了一个省。
这时候交通实在不便利,公交车、大巴车上不止有人,还有货物。
一些从周围村镇上带了东西进城来卖的,基本是一个人带着比他自己还要重上两三倍的麻袋。
在外面晃悠了一个来月,时萋就打算回去了。
实在没什么好逛的。
回程车上,时萋实在不想挤硬座车厢了。
车里的人挤的和沙丁鱼罐头似得,每个人都扛着大包小包,走在过道边缘的就得小心着些了,容易被来往的麻袋扫头。
来的时候还庆幸没有实名制购票的时萋。回去时候就不太高兴了,她发现了非实名购票的缺陷,一放票就被人率先买走了,想买个卧铺车票还得找黄牛。
要不怎么说这时候遍地是商机呢,黄牛介入后价格翻了一倍不止。
如果不想多花钱,就得排一晚上的队,并且不一定能买上。
...............................
回到家没多久,时萋就又遇到上门来找求着看病的了,这人并不是老主顾。
不过这两年确实也没有“回头客”,干她们这行的,总回头客不行。一般正常人家还没倒霉到反复沾染不吉利的东西。
来人是个戴着眼镜的中年女人,进屋后四处打量了一圈发现家里只有时萋一个人,便询问道:“姑娘,你家大人呢?我听说这里住着一个看事厉害的大师,家里孩子最近有些不太对劲,想请你家里长辈去看看。”
现在这个年头,鼻梁上夸眼镜的实在不多,时萋多看了几眼,对方一身打扮看着像是个文化人做派,应该是报社或者学校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