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三月,为了防备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削弱其兵力,朱允炆令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兵驻扎在北平周围的开平、临清、山海关,又将北平、永清二卫的军马调至彰德和顺德。】
  【四月,湘王朱柏无以自明,自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废为庶人。】
  【六月,岷王朱楩有罪,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嗯??!!!!朱橚、朱棣、朱柏、朱榑、朱桂、朱楩等人傻眼了。
  削藩就削藩吧,侄儿当皇帝了,不放心叔叔也正常,权利收回就收回,但是为什么要贬为庶人流放?
  其中朱柏最为破防,这个侄子做了什么让他竟然自焚而死?
  “父皇!”他哭着喊了一声。
  朱元璋头都大了,看着天幕上朱允炆的做法忍不住骂出声:“废物!”
  有这么做的吗?这个是削藩吗?分明是逼那些手握重权的成年藩王造反!哪个傻逼臣子建议的?朱允炆没有脑子吗!
  朱元璋突然想到之前看天幕里的新闻30分里出现的京城故宫……
  在京,而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
  倒吸一口冷气,朱元璋心下隐隐明白了那永乐大帝是谁。
  他看了眼如今还年幼的朱棣,心中思绪翻滚。
  大臣们隐晦地对视了下,心下敞亮:明白了,这永乐大帝想必就是其中被逼造反的一位藩王了。
  更有聪明的人也和朱元璋一样从之前出现的京城故宫里推测出了永乐大帝就是燕王朱棣的事。
  于是更加认真地看着天幕,一眼也不曾看王爷们那边。
  嬴政冷笑了一声,这不就是孱弱的周王室和强大的诸侯国吗,只不过这个明朝的诸侯都是皇帝的子嗣罢了。
  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那个永乐大帝想必就是其中强大的诸侯吧。
  历史总是周而复始。
  刘邦面容冷下来,诸侯王……
  建国之初,为安抚功臣,他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虽说封王乃是权宜之计,但诸侯王占据大汉江山的多半疆土,如同先秦列国割据状态。
  长此以往,国家必定生乱。
  该如何是好呢……
  韩信心中一惊:削藩!
  陛下心中是否也是这样想的呢……
  武帝时期。
  刘彻沉思,他想起了父亲在位时以因为削藩而引起的七国之乱。
  不知后世是如何处理藩王的问题的?
  刘彻吩咐下去一旦抽到朝廷上的人一定要问问周姑娘这个事情。
  三国时期。
  刘备泪水涟涟,如今这局面不就是诸侯国做大,汉室衰微吗。
  曹操野心勃勃,等到我将来一统天下,绝对不允许有诸侯的存在!
  孙权沉默不语。
  唐朝。
  李世民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讲到我大唐,那个安史之乱是不是藩王叛乱?
  宋朝。
  最终还是处死了赵光义的赵匡胤也同样在深思,之前天幕说宋朝重文轻武,现在都有要一一改正,而且一旦武将权力过大又会引发诸如藩王的叛乱……
  元朝。
  忽必烈嘲笑:藩王作乱不过是皇帝势弱,从而引起强大藩王的觊觎罢了。
  我大元绝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第34章 成为名将的素养
  【在建文帝削藩的过程中,朱棣也为起兵造反做了充分的准备。】
  朱元璋闭了闭眼睛,果然如此……
  朱标睁大了眼睛看向稚嫩的弟弟:竟然是四弟吗?永乐大帝!
  在众兄弟震惊的眼神里朱棣有些不安,又有些兴奋,永乐大帝,大帝是他吗?
  朝上的大臣们安静异常,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永乐年间。
  朱棣哼了一声:什么造反!我那是造反吗?那本来就是我们老朱家的王位!这叫清君侧!!后人懂不懂啊!
  【燕王府内地下室在打造兵器,王府后院,道衍带兵秘密训练。】
  【为了有很多的时间筹备兵马和粮饷,朱棣装疯卖傻,让建文帝放松警惕。】
  看着天幕上装疯的朱棣,朱元璋长叹一声:如此心智,如此谋略,除了他谁还能成为大帝?
  小朱棣尴尬得脚趾都扣出了一座宫殿,实在是有些羞耻啊……
  嬴政挑起眉头,忍辱负重,确实有做帝王的本事。
  【建文帝本来放松了警惕,没想到朱棣却被人告发装疯,兵部尚书齐泰立即下达逮捕令,却没想到北平指挥室张信是朱棣的人。】
  【朝廷见张信没消息,便派了张昺谢贵两人包围燕王府,朱棣将两人引诱进府杀掉,随即,燕王府八百勇士倾巢出动,将失去主将的朝廷军队迅速击溃。】
  【并夺取九大城门,完全控制了北平。】
  【这座城市成为了朱棣霸业的起点。】
  【朱棣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改写华国历史走向的靖难之役爆发了。】
  朱元璋双手捂脸,又是一声沉重的叹息。
  朱标沉默又无措地看着他。
  众臣们安静之余都暗暗打量着小朱棣,小朱棣虽然不安,但还是挺直了背脊,大帝!他可不能辜负这两个字!
  唐朝。
  李世民紧盯着天幕,这永乐大帝明显是后人对这个藩王的赞誉,这么说来这个藩王最后是成功了的。
  然而他的王位得来的并不名正言顺啊,皇帝是绝对的正统的继承人,难道后世并不在意这个吗?
  宋朝。
  赵匡胤不屑:什么大帝,不过是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罢了!
  想到赵光义后面的事情,赵匡胤又是一阵窒息,现在赵光义已经死去,那么未来的历史是不是也被改写了呢?
  应该不会再有那丧权辱国的靖康之耻了吧。
  元朝。
  忽必烈眯起眼睛:这是个狠角色啊,好在不是我大元的对手。
  阿合马悄悄打了个哈欠,这是多久未来的朝代了?再怎么样也影响不了现在的他。
  真金目光炯炯地看着天幕,这个大帝真的很了不起啊,八百士兵就敢和朝廷的正规军队死磕!
  【朱棣的处境比起起兵前更加危险,历史上的藩王作乱无一成功,但他是华国历史上唯一的藩王造反成功的。】
  一句话成功让各朝代的帝王大喜,而蠢蠢欲动的藩王们立即泄了气,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那还造反什么?
  接着舞!接着奏乐啊!
  嬴政沉思:能够成为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这个永乐大帝的实力寡人要好好看看,看他是如何成功的!
  【朱棣的地盘只有北平极其周边一带,西面是山西朝廷军,东面是辽东朝廷军,朱棣夹在当中,一没天险,二没要塞,属于挨打的方面。】
  【而朱允炆坐拥几乎整个大明,且还是合法登基的皇帝,有着百官和百姓效忠。能够调动海量的兵力和后勤资源。】
  【而朱棣要打赢这场战争,就需要具备名将的实力。】
  秦朝。
  名将的实力?白发苍苍的王翦眯起眼睛,照这样的条件这个藩王确实需要极强的实力。
  蒙毅两眼放光,他要看看这个藩王是如何绝地反击的!
  汉朝。
  刘邦看向韩信:“爱卿你如何看?这个藩王要如何才能造反成功?”
  韩信沉默了下,心里不由得多想了一句:陛下,你不是在点我吧……
  武帝时期。
  好战的刘彻激动得站起来:“仲卿,你来看看这舆图,这是幽云一带,果然是我们后世的王朝!”
  卫青看着被两面夹击的藩王属地,心潮澎湃,如果是他他会怎么做呢?
  三国时期。
  众人看着天幕默默无言,说起来,他们也算是汉室的藩王呢……
  晋隋两朝拉着各自的武将在一旁分析讨论。
  唐朝。
  李世民看向他的武将,刚想问什么,就看见那群武将旁若无人地大声讨论起来。
  程咬金大嗓门嚷嚷:“名将的实力?我们在座的哪一个不是名将?”
  秦琼摇摇头:“一山自有一山高,不可狂妄自大。”
  “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个的威风!”程咬金不满地说。
  尉迟恭没说话,只是看着天幕心里暗自分析。
  宋朝。
  赵匡胤本就是武将出身,自然也看出了这个藩王的艰难局势。
  心里又犯了嘀咕:重文轻武不对,但是武将权势太多也是心腹大患啊……
  元朝。
  忽必烈感兴趣站起来:有意思。
  他转过头对真金道:“太子如果是你,你要如何图为?”
  真金急忙站起来羞愧道:“回父汗,儿臣未曾想到。”
  “哼。”忽必烈不满地道:“你不要在那几个儒臣的教导下忘记了我们蒙人是在马背上夺取天下的!”
  “儿臣不敢。”
  清朝。
  “名将?”康熙看向远处:“我大清帝国哪一个武将不是名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