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两个老人也兴致高涨,当即就表示要帮忙,厨房中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谢老夫人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感慨一声:“这才是生活。”
*
夜色漫过箭楼时,城主府前的篝火已架起铁锅。
孙娘子将晒干的菌子倒进沸腾的骨汤,蒸汽裹着鲜香钻进每条街巷。柳雪梅捧着粗陶碗挨户敲门:“各家出个人来领菌汤,驱寒祛湿最好了。”
各家闻言,当即捧着自家的陶罐出门来,鲜香四溢的蘑菇排骨汤下肚,只觉得全身都暖了起来,吃饱喝足,闲来无事,便三三两两找了空地闲聊。
“感觉跟做梦似的。”宋大郎捧着陶碗感慨,“前一晚还在担心水位,后一天就能带着家人住进这样好的屋子里,再也不用担心流民和洪涝。”
赵大牛回他,“可不是嘛,这城内处处是青砖大瓦房,这样好的地方,能来住上一段时间也值了。”
一群人说说笑笑,眼看着天上又有要下雨的迹象,都纷纷回家去了。
梆子声打断各家未尽的话语。钱老汉提着灯笼沿街吆喝:“今晚可能有大雨,各家各户记得检查门户。”
更声里,谢老夫人和林老婆子带着孩子们往家的方向去。月光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掠过新糊的窗纸,拂过晾在竹竿上的百家被,最后停在丹娘子窗前。
烛光勾勒出她批改课业的侧影,砚台边还搁着半块留给夜巡人的葱油饼。
谢老夫人心中更为感慨。
*
日上杆头,人闲来无事便会挑刺。
丹娘子将最后一块描红纸铺在青石案上,转头见王大花倚着门框嗑瓜子。
“我说丹娘子,教这些赔钱货识字有啥用?”瓜子皮随着话音纷扬落下,“不如让她们学学纺纱织布,还能做两件好看衣裳。”
“王婶此言差矣。”
朱秀儿抱着新裁的窗纸跨进门,“昨儿明玉帮孙娘子辨药草,就是靠丹姐姐教的《百草经》。”
有其他妇人搭腔:“对啊对啊,凭啥女娃子不能读书习字,有一技之长也好。”
“就算学个药理知识,今后有个头疼脑热也能治。”
王大花讪讪闭了嘴,忽然瞥见钱小芬躲在巷口张望,眼珠一转又来了精神,瓜子皮一呸就道:
“要我说,这手脚不干净的人就是狗改不了吃屎,就该住城墙根。”
她故意提高嗓门,“前日我晾的腊肉,指不定就是被某些手脚不干净的人给偷了......”
“腊肉不是被野猫叼走了么?”
路过的孙娘子冷不丁插话,“今早我家虎子在马厩后头寻着半截,皮毛花色跟王婶家养的大橘一模一样。”
哄笑声中,李村长的铜锣声震得柳叶簌簌:“未时初刻,各家当家的到城主府议事!有要事相商。”
第80章 种菜养鸡
“各家当家的速来城主府议事!”
宋大郎将最后一把秕谷撒进鸡笼,竹篱笆上凝着露水的蛛网在晨曦里颤动。
他望着小院墙角新搭的木架子,前两日谢老夫人忽来兴致要种菜,林老婆子便撒了一把豌豆种子,如今小苗已经蜷着须儿破土,长势喜人。
朱秀儿正在屋里缝衣裳,听到李村长要求集合这话,放下手中的绣品出了门,“大郎,出什么事了?”
好不容易才安顿下来,她不想再听到不好的事。
宋大郎擦着汗,笑着道:“能有啥事,永和城位置偏僻,咱们在稻香村住了这么多年都没发现这座城,那些流民叛军一时间也不会找来,秀儿你就放心吧。”
朱秀儿心中宽慰,点了头。
“厨房里还有些昨日孩子们让做的蜜糖,我去接孩子下学时顺路带过去让丹娘子尝尝。”
宋大郎没有什么不同意的,将使用到的农具归位,只道:“这些小事你自个做主就成。”
正巧宋老汉也砍了木头回来了,将木头往院子中一放,“前两天听到小公子说想要个读书的凉亭,这两日正好没事干,便琢磨着做一做。”
宋大郎笑道,“爹,木匠这活我也顺手,咱先去开个会,回来再商量。”
说着,对着屋内喊了一声:“二郎,你去不?”
屋内传来宋二郎还没睡醒的回音,“来了。”
柳雪梅端着热气腾腾的粟米粥从灶房探出头,“可要早点回来,今日特地做了腊肉焖饭,凉了就不好吃了。”
“好嘞。”
三个男人出门去了。
城主府前的青砖地面落满槐花,二十几个汉子围坐在石磨旁,虽说每个人都忙中抽着时间来参会,但脸上都挂着笑。
永和城的生活太过宁静温馨,日子久了,让人知足。
“有啥事非得这时候说,昨晚答应了家中那小子下学就带他摸虾去,回去不见人定然又要闹脾气了。”
话虽是这么说,但汉子的语气中没
有丝毫责怪,脸上也满意的笑。
赵大牛在桌下踢了对方一脚,“就会显摆你家那臭小子。”
汉子只是憨笑,钱老汉的烟锅在晨光里明明灭灭:“行了,该说正事了。”
“昨日砍树时救了个瘸腿书生,说是从扬州逃来的。”
众人一听钱老汉开始说正事,都端正了态度。关乎外来人或是外面的情况的,可不是小事,必须认真看待。
钱老汉脸上的表情沉沉,叹气道:“叛军把运河截了,南边三个藩王都竖了旗,大肆招兵买马,打着平定天下的旗号,但都往汴梁打去。”
李村长闻言皱眉:“当今圣上尚且安在,各地藩王竟就开始起兵,这...”
虽说在场的都是泥腿子,但也能知晓钱老汉和李村长语气中的未尽之意。
藩王造反,如今天下局势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乱了。
钱老汉面色沉沉,“那书生亲眼见着流民把官道都踏平了,为抢半袋麸皮,能将一家人都......”
钱老汉没有讲话说全乎,但所有人都明白其中的深意。
赵铁匠攥着铁锤的手背青筋暴起,“这群流民简直不是人,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不少人家里是女人当家。宋家二房也来了人,钱小芬尖着嗓子插话:“要我说就该封死城门!等外头人死绝了,再考虑出城的事儿,省得那些人惦记咱的粮食!”
“你当这是唱大戏呢?”孙娘子站在一旁冷笑,“前日你家钱姐儿发热,还不是靠外头采的柴胡才退烧?”
钱小芬没话说,冷哼着扭过头去。
李村长一拐杖敲在石狮底座上,他沉声道:“从今夜起分十二组守城,三班轮换。钱叔带人在箭楼架烽火台,赵铁匠领人继续加固城门,李木匠带头准备弓箭,以备不时之需。”
各家话事人一听这话,纷纷应声。
想要保持这来之不易的安稳,就必须强大起来。
李村长指着西城墙:“明日开始,三班轮换,昼夜不息。”
他抬头望向梁间悬着的青铜钟,钟身饕餮纹在光影中狰然欲活:“稻香村要活,就得比狼更凶,比崖柏更韧。”
“才能,在乱世中杀出重围。”
*
稻香村的汉子三三两两组成了小队,抽签决定好了守城的顺序。
原本听钱老汉口中对外的消息,一群人还有些担忧,但一连几天下来,除了狼群和野猪时不时从城墙外经过,没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至少目前,在深山之中,还是野兽占据最主要的地位。
流民就算想要进山来,也得掂量掂量这山里的豺狼虎豹。
阴雨天气仍旧肆虐,家家户户的蓑衣都已经成了出门必备之物。
日子就这样安静地过下去了。
暮春的晨光漫过新糊的窗纸,朱秀儿正往陶罐里装腌萝卜。
檐下燕巢里探出三只绒球似的雏鸟,学堂下学之后,几个男娃子凑在一起,举着竹竿要给雏鸟喂青虫,玩的不亦乐乎。
丹娘子举着戒尺过来,严厉开口:“万物有灵,不可惊扰。”
“今天布置的作业都写完了吗?明日上学我要检查。”
一听这话,几个男娃子哄笑着又跑散了,但也记着要写作业的事,玩闹了一通便各自回家去。
宋知江几个孩子一回到家,就听到谢老夫人拎着锄头给小豆苗除草,笑声传遍整个小院,“老姐姐,还是你有水平,这些菜畦里的小豌豆竟没有一株长得不好的。”
林老婆子笑着,看那新翻的田垄间,嫩绿的菘菜苗排成齐整的队列。
“你这除草的的技术也精准,豆苗和草长得这样密集,就没有一株锄错的。”
两人相视一笑,又继续侍弄这两小块地皮的豌豆。
因着各家带上来的东西都有限,啥东西都需要换,自然而然便形成了一个小集市。
在这里,谈妥就能用已有的东西换取自己需要的物件,村民为了方便,都选择在这交易。
市集在巳时热闹起来。孙娘子的草药摊前围满妇人,王兰用半筐春笋换了两把艾草:“昨儿宝姐儿被蜂蛰了,正需要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