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啊?阿左明显疑惑看向阿塞北。不明白他说这些干什么?
  不过家里今天炖粉条,他可得好好回去吃一顿。
  阿塞北没聊两句就蹲下来,问他:“阿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来南草原吗?”
  阿左再度露出不解的表情,但他还是老老实实回答:“我一定会来!”
  “如果你和你父母还在鳌关,又遇到大梁军队,到时候你会怎么办?”阿塞北继续问。
  未曾想,阿左闻声忽然眼神一沉,他迅速低下头,掩盖脸上的震惊。
  最后回答:“那我会水淹梁军。”
  得到一句让阿塞北觉得合理的说法。觉得阿左果然念了点书,长了脑子。
  居然都会结合梁军被水淹的时事回答自己。
  “好了,没什么事了。”阿塞北骑上马顺便问一句:“要不要我带你回去?”
  “我还要留堂,晚点回去。”阿左起身后恭恭敬敬送他。
  阿塞北便骑着马离开教学楼。
  丝毫没留意阿左抬头之际,那一抹既然沧桑又阴狠的表情消失不见。显然这不是年轻人该有的面貌。
  阿左目视前方,草原熟悉的微风拂面,那边传来的是家的味道。
  他喃喃自语道:“有幸再来一世,我不要什么一国大将的地位,我只要族人和阿父阿母好好活着就行。”
  当阿塞北将阿左的回答传回王府。
  南青还坐在餐桌边嗦着酸辣粉,旁边的赛娜自从听说草原没事,她也跟着嗦了一碗。
  当听见刘虎磕磕巴巴念信。
  她喝了一口汤底,抹了抹嘴,总算知道怎么回事了。
  原来还真的是低价粮的蝴蝶效应!侧面救了阿左的部落,阿左现在爹妈齐全,谁还想在异国给人当奴隶将军。
  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家庭和睦,父母安康,自己老了还有子孙满堂,承欢膝下。
  就在她放下心来时,蓝木狼从草原震慑完赵国公九万人马后,又巡视一圈,她便阴沉着脸回关。
  作为副官的刘衡都感觉不对劲。
  “蓝教官,您在担心什么?”
  蓝木狼扭头直勾勾盯着他,说出自己的发现:“我方才绕到山后头巡了一圈,你猜我发现什么?”
  刘衡:“什么?”
  蓝木狼表情异常凝重道:“原来回关那边的山头,天然形成一个鱼嘴分流狭壁,为大梁靠近边境的蓝江河提供分流的压力,可经过咱们一炸......”
  “蓝江河泄流!”
  此话一出。
  刘衡也终于意识到她为什么那种表情了。
  现在他自己嘴唇都挂不住打颤:“您,您是说,鳌关的三千梁军,其实是咱们给淹得?!”
  第65章
  在得到蓝木狼几乎欲裂的眼角的凝视下。
  刘衡有点崩溃往后退, 他想喊点什么泄泄情绪,又不敢喊,只能强忍恐慌的情绪, 拉着蓝木狼道:“这事千万别传出去。”
  蓝木狼示意他别担心:“我们并非主因, 应该是蓝江河不知因何缘故突然上涨, 早就有泄漏的趋势。”
  “我听说大梁那边也是修了渠,到处引流, 避免洪水灾害。”
  “只是我不解,渠道为何没有发挥作用?”
  当然他们不知道真相。
  大梁主都得知白凌迟没死在敌人手上, 而是死于天灾,大梁举国震惊,百姓惶恐,朝廷几乎陷入死一般沉寂。
  文武百官大气都不敢喘。
  甚至卧病的老皇帝都在众人的扶持下上朝, 第一件事就是追问自己的外甥为什么死了?
  所有人都拼尽心思去现场调查真相,结果工部那边传来消息,发现是蓝江河决堤了!
  老皇帝质问工部关于修渠一事。
  结果牵扯出工部前尚书的一单贪污答案。
  原来蓝江河修渠工程是真, 但基本都是豆腐渣工程,大半的钱款早就被前尚书贪进自己的口袋。
  而前尚书十年前就死了。根本找不到人担责,总不能找个死人背下罪行。
  老皇帝当时还追封前尚书和忠安侯,感念他为王朝鞠躬尽瘁乃国之栋梁。
  此刻老皇帝却宛如被巴掌打脸般, 直接仰首吐血,当场晕了过去。
  太医直接检查出老皇帝已经无力回天了。
  之前两年养得元气, 也因为白凌迟被淹死一事被亏空,直接伤了根本。
  老皇帝躺在床上含泪诉说自己对不起姑姑,最后晕过去。再也无法主持朝堂, 因此而退位。
  大梁朝廷陷入动乱之际,随着一位红衣蟒袍的青年上台, 力挽狂澜,他下令:“撤去忠安侯封号,开棺,挫骨扬灰!”
  总算给白家一个交代。
  但青年还命令刑部继续追查山洪原因,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错过。
  青年站出来安抚了所有人心,因此大梁宗府的皇亲们,确定老皇帝已经没有再处理朝政的能力和健康,大梁皇亲们团结在一起,直接去后宫请出太皇太后。希望她出来主持新皇登基大典。
  再来一季秋收,地里的麦子金黄遍布大地,仿佛与太阳光融合在一起。
  荒北下学的孩童在田野间欢声笑语,大人们田间劳作脸上充满丰收的笑容。
  老人们在树荫下棋,乘凉,红光满面,不再是过去那般因为饥饿面露腊色。
  明明只是两年前的事,很多人仿佛忘记曾经闹过饥荒一般,忘记荒北当时连水都没得喝的惨景。
  可都知道他们是因为家里的米缸米仓堆满了,才有如今的安全感。
  邻里邻居和睦相处,溢出来的幸福感弥漫了荒北秋收的上空。
  *
  启光三年,爆竹一响迎新春。
  南青正在大厅摆弄围炉,放上一壶茶,几颗花生几块年糕两条番薯,还有年糕,烤肉、刷上一层油在上面烤得滋滋香气。
  再用被褥围成一个暖桌,妇妻俩与卓婷赛娜公主,共坐一边。
  今年的冬天如往常一样需要低价木炭供暖。
  不过比去年好太多,大姚找到的二十处煤矿已经开掘,挖得煤炭大多送到荒北等富庶的地方。
  有点钱的人都可以置办煤烧火做饭。
  因此煤炉开始畅销,卖得供不应求。
  今年的扶贫供暖政策,还下放到西北。
  原本西北很多地方官吏在赵家的影响下,拒不配合南青的供暖政策,导致有些百姓不幸冻死。
  及时得到荒北救济供暖的地方,则引起内乱。百姓为了争夺被衙门扣押的救济煤和救济粮,扛着锄头冲进衙门,杀了县令和其家属,还有当地的衙差。
  血洗衙门,引起整个荒北的恐慌。
  各县的县令为避免悲剧,不得不分出一些荒北的救济炭火。
  西北百姓才勉强熬过最冷的那几天,但还是有不少人发热,引起一波流感,人传人,造成了短暂的时疫。
  只有高州府和吴泰府完成了任务,两府的县令只是尽责办事就获得当地百姓的好感。
  不仅避免人员冻死,即便是不幸罹难的人,都会安排身后身,但九成死因都是因为病痛,仅有一成人是因为熬不过冬天而死。
  后来两府县令继续调查这一成人的死因,发现是因为流感,还有长年忍饥挨饿体质弱导致的。
  毕竟今年九月份才有低价粮流入西北,大家吃饱也不过是三个月内的事情。
  能救下大部分人已经不成了。
  尽管如此,南青还是派大夫查访西北各地容易流行的时疫,基本是感冒发烧。
  她就特地拨了五十万两,加强时疫防护,降低治疗风寒感冒的药材价格。
  各地药铺买伤寒药的人爆满,因此导致伤寒药供应不足,有的药商趁机抬高价格牟利。
  南青能理解这些人冒着风险储货就为了生意,但提高太多,她会毫不犹豫惩诫。
  可下手太重,难免挫了人家的信心,到时候关门不干了。也是下下策。
  于是南青规定价格不许超过三倍,否则依原价罚一百倍。地方官吏张贴规定时,还特地计算好价格,比如原价一百两赔一万两。
  果然震慑住药商。
  他们也只是想趁机赚一波钱,不想落个发人命财的骂名。
  于是伤寒药从原本抬高十两一副,变成五两,再有南青的补贴,就变成一两银子。
  尽管一两银子还是很多,至少可以救下能砸锅卖铁凑出钱的人家。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负担不起。
  终于有良心的大夫看不下去,直接免费出诊,允许大家欠下白条的方式,先从他这里支药并且定价一钱。
  有她出马很多看不起病的穷人,都有了救命的希望。同时在一定程度打破了药商的垄断。
  而且这位大夫姓许,还是位女大夫。并且她的祖上世世代代行商,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口碑和医德,还有民望。
  许大夫很快引起南青的注意。
  她亲自写信夸赞许大夫救死扶伤,仁心仁术,邀请像她这样悬壶济世的大夫搬进荒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