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活寡五十年,重生七零不做冤种 第88节

  到年前,县里所有蔬菜销售一空,本省的人,也就是市里,县里,占着地利,能买到一点儿。外地的,都抢不上。
  全上京城和特区的菜贩子高价买走了。
  当初有人看书记亲自带人开荒种菜,自家跟着开出三两亩的荒地,跟着蹭的菜籽种的菜,真真算是发了一笔外财。
  刚开的荒地,地薄,又舍不得肥,舍不得药的,产量不高,但是菜价高呀。一亩地算下来,三千来斤的白菜,差不多能挣上六七百块,最贵的,有人五毛钱一斤收,那挣得就更多了。
  贫困县,人均收入都不到一百块钱的地方,一下子挣上千块,老大一笔收入了。够一家子生活两年的。
  挣到钱的老百姓,恨不得给沈书记立长生牌。
  没挣到钱的,根本没时间报怨,第一时间赶紧的拿农具,开荒去吧。晚了地就让别人抢去了。
  啥过年不过年的,什么事都没有挣钱重要。
  怕农民抢荒地打起来,沈默给县里各主管部门一遍一遍的开会,自己亲自带人下村,把地分下去,有多少碱地适合种植,种植哪些品类,怎么科学种植,印发了宣传则,各乡镇安排专门的宣传员,按村按户的必须宣传到位。
  忙的,一个月回不上家一次。
  老太太和大舅爷过来,他都没抽出时间回家。
  是洛清微和柱子开车去接的。
  “忙点儿好,忙点好。报纸我都看了,干得真不错。”
  罗大舅一个劲儿的夸,他们之前在京城停留了大半个月。
  他这个级别的商人,在相关部门也是有名有姓的,进京必在惊动各方。以前出面的都是主管经济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态度非常好。
  但是说到底,人家是为了找他拉投资的。
  甚至下面各省市的官员,有些消息灵通的,知道他进京,都能直接找到家里,想方设法的拉投资。
  但这回进京,接待的规格,又上了一个档次,主要是人员不再只是主管经济的领导的。还有一些老首长的子孙上门,名义大多是在洼金县或多或少的有投资,跟沈默是旧识。或是借口说与洛清微有渊源,不是外人。
  老先生活到八十多岁,做那么大的生意,什么看不明白呀。
  他这个才认回来的侄孙,前途不可限量。说不得,未来十几年,或几十年之后,自家还得靠沈默庇护。
  这也是他以长辈的名义,跟着自家妹妹过来串门子的原因。
  再是亲人,不也得处嘛。处着处着,就亲近了。
  “这边儿条件艰苦一些,舅爷您看还有什么需要改的,我安排人弄。”
  到家了,就是这个条件,老太太肯定能适应,这咋也比金家园子村强。也是按照她的喜好布置的。
  罗大舅摇手,“不用改,挺好。不过那床就算了,我还是住到你们这边前院门房里吧。还是大火炕好,睡着舒服。这段时间在老家,睡火炕,我这腰疼的老毛病,都没再犯了。烙一晚上,早起那个舒服。”
  好嘛,给人尽量奔着港岛中产的水平装的套间,人家没相中,就看好大火炕了。
  老太太也说,“到岁数了,体弱,怕冷,啥也没有火炕舒服。我也住前面火炕,正好两间,我们兄妹俩一人一间。等天暖和了,再回后屋。”
  马叔来了之后,就住门房了。于波住在里屋的。
  马叔一看这情况,就说,“我们爷俩搬隔壁去。”
  反正门房格局都一样,哪都是住。
  罗大舅还不让,“别呀,小马,你别搬呀。炕这么大,咱就住一块儿呗,晚上还能一块儿唠嗑。”
  啊?
  给马叔还说愣了,心里想着,你们有钱人不是都一人一屋吗?
  但这不能说出来,那就住吧。
  一人炕头一个炕梢,中间隔着两米远,也算互不影响。
  老太太带着于波在里屋住。洛洛非要跟着老太太一起睡。
  俩姑娘就每天在后屋写作业,洗漱,收拾好了,再回南屋睡觉,也不嫌弃折腾。
  罗大舅身边跟着十多位工作人员,家里安置不下的,不是照顾生活起居的,都自己去外面宾馆住。
  之前给安排的隔壁套间,成了办公室。有电话,不耽误办公。
  吃的有自带的厨师保姆,还有沈家这边的刘姨,马叔也能做。
  人家待得那叫一个自在。
  退休老头儿,也没有那么多工作要他亲自做。
  得空了,就带着沈奶奶出门逛去。孩子们放假,就带着孩子一块儿。老老小小的,玩儿的可好了。
  也因着他在,罗家人是源源不断的往家里送吃用,罗三伯还让人买了块地,建别墅呢。
  要叫洛清微说,真没啥必要,别墅建起来,装修好,晾几个月,能入住的时候,说不定沈默又调到别处工作了。
  说不听,非要建。非说小王爷和郡主娘娘受不得委屈,到哪都得用最好的。
  呵呵,八十多岁奔九十的小王爷,和七十多眼看八十的郡主娘娘,啥委屈没受过呀?
  拦不住,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洛大夫过年好啊。”
  大年初三,有人上门拜年。
  “张燕啊,你咋过来了?”
  是当初在省城买衣服遇到的女老板,后来到洼金县开服装厂发了财的那位。洛清微真是惊住了,这得初一就从家里出来,才能初三一大早就到。
  在过年的,多折腾。
  张燕哈哈的笑,“不只我过来了,咱们商会过来三十多位老板,刚在宾馆安顿下,派我和秦总上门送年货呢。这不是去年就说要来投资,沈书记说时机没到。现在电视报纸上都是台县的新闻,咱们实在是等不了了,眼瞅着钱在眼么前儿要跑啊。这不是就找来了。”
  边说着,指挥着从车站雇的驴车,车老板和秦破虏正往下搬东西,好几大车的老家特产。
  洛清微甚至看到两蛇皮袋子的粉条……
  好家伙,这是怕他们在齐省没饭吃还是咋呀?
  第137章 这都是人脉呀
  “种菜,还能有人比咱们在行的?都是成体系的,上来就能干。只要人手足够,别的都不是问题。你们一年没回去了,咱洼金县现在,可都是机械化了,大机器咱全都有……”
  老家来人,又是潜在的投资商,沈默干脆把人都请到家里来,反正地方大,能坐得下。
  全家动手,做了三大桌子菜,坐一起,边吃边喝边唠吧。
  咸菜厂的肖老板比较激动,显摆现在老家的农业发展,已经开始机械化了。产量质量,都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咱们省城的农机厂能生产大机械了吗?”
  沈默问呢。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发展得好,机械制造业很张,从飞机、火车到汽车,都能造。
  肖老板摇头,“咱省里没有,最开始是进口的,忒贵了,几十万一台,我自己也拿不下来,找了几家厂子,几个老板一起合伙买了一台回来。
  后来又找到了中原省重工机械厂,他们又进口了一台回来拆了,仿着人家造出来差两个档的,用着也还行。
  现在地里用的都是中原的。”
  有需求就有市场,只要有人要,就会有人卖,没有,也会想法子做出来。
  工业化,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
  “咱们现在也有饲料厂,种子公司,肥料厂了。农业大学种子研究方面已经是国内权威,在咱们县有实验基地,咱商会捐了好多钱,还挂牌了……”
  饲料厂的王老板是听说沈书记要在台县搞养殖业,才想方设法抢了一个名额过来的。养殖业,哪能离得了饲料,他就是干这个的。
  “养殖业挺适合这边的,有些盐碱地,种不了粮食蔬菜,但是可以种牧草,养牛养羊都很好。糞肥又可以养地治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种番茄也是一门好生意,碱地番茄很贵,因天气和运输原因运不出去的,还有做番茄酱,番茄汁,可以出口。西餐很费这些调味料。坏掉的,还能做饲料或者肥料,反正都不浪费。”
  “种果树也可以,只是果树从栽种到挂果,需要三到四年的过程,见效慢。投资大。但是收益也高。”
  “只要做成规模,其实做啥都能挣到钱。现在国内的市场就是遍地黄金,只要正正经经,本本分分的做生意,不贪暴利,不走歪门邪道,做什么都可以赚到钱。”
  ……
  这些人聚到一起,那脑子里全都是生意经,你一言我一语的,集思广益,对沈默来说,这些意见太重要了。
  他们都是有成功经验的,见识不凡,眼界与身在当地圈子里本乡本土的老乡,不一样。
  不只是对沈默有用,互相也都是有收获的。
  要么怎么有商会呢。商会还定期办茶话会,组织大家坐一起喝茶聊天谈天说地呢。那必须是有好处的,不然谁还入商会了。
  这一聊起来,这顿饭,从中午吃到晚上,酒没喝多少,菜也没吃多少,光聊天了。一直到晚上十点多,实在是累了。
  才意犹未尽的把人送回宾馆去。
  约好了,第二天,沈默组织大家去台县,走一走,看一看。
  来了投资商,也别管大年下不大年下了,第二天县里的办公室钟主任带着那两辆做班车的大客车,一大早过来接人。
  沈默这不开始忙去了。
  “咱们自己在家过年,一样的。家属嘛,得支持领导工作。”
  洛清微说是这么说,她也不得闲,沈默不在家,一些她可以代替要走的关系,就得她去。
  她代不了的,等着沈默回来再说。
  她在家,也是县里市里,同学朋友的,每天好几波人上门,都得接待。还什么回礼,有些人来,是要求什么事,还是纯粹上门拜年,都得记下。
  有些人留下东西就走了,有些得留下吃饭……
  一天天也不得闲。
  还有京城的老关系,现在电话很方便了,差不多都有电话。回不去过年,电话必须得打的。
  老家的,南边儿,同学、朋友,能打电话的都要打,落下谁都不合适。
  说实在的,过个年,比平时上班还累。
  “妈,我将来要是能考上大学,就搞学术研究。要是考不上大学,我就种地。你和我爸这样儿,太累了。这么些应酬,太难了。”
  洛洛看着她爸忙得不着家,她妈每天迎来送往不得闲,给孩子吓得不轻。
  “人活在这世上,又不是孤零个儿,你到哪里都免不了人情事故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