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所以当次年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城时,他面对的就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中原地区的百姓都被天幕描绘的场景吓坏了,不过也有人临危不乱,安抚周围的百姓。
  “天幕曾讲过如何预防瘟疫,我都记下来了,大家照做,就不用担心瘟疫了。”
  “是啊,我也记得呢,要勤洗手,要喝热水,还要注意卫生,不吃病死的动物……”
  天幕的潜移默化多少是有点用的,当灾难发生时,他们终于不再等待青天大老爷或是神仙佛祖,而是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知识拯救自己!
  【明末大鼠疫的爆发和蔓延,无疑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一方面,瘟疫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使得明朝在面对内外敌人时更加无力。另一方面,瘟疫还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使得民众对明朝政府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当时的朝廷对鼠疫毫无办法,直到崇祯十六年的冬季,大雪纷扬,老鼠被寒冷冻得差不多死光了,中原地区人口密度也大幅度下降,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降低,鼠疫病情才逐步得到缓解……】
  【小冰河时期不仅影响了明朝的内地,还对边疆地区产生了影响。受到小冰期的影响,北方持续低温、干旱,草场退化,为了改善处境,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南下,后金便是其中的代表!】
  【农业减产和饥荒,使得明朝的财政收入大幅下降。明朝政府不得不增加赋税和徭役,但这却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发了更多的反抗。】
  【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明朝政府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赈灾和镇压起义,这使得明朝的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财政的枯竭使得明朝政府无法有效地应对各种危机,可以说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崇祯双目赤红,在评论区无能狂怒:“为何朕的大明要遇到这样反常的气候,难道当真是天罚吗?”
  朱元璋:“什么狗屁的天罚!清朝能扛过去的事咱大明也得扛过去!”
  朱棣:“这么多人在为你出谋划策,你却满心颓丧,有什么资格做大明的皇帝!”
  朱瞻基:……
  朱祁钰:……
  崇祯:(*·w·)!
  第581章 日薄西山
  【小冰期对农业社会经济确实有影响,对游牧民族影响更大。但要说一个一亿人口的大帝国灭亡于此就太过武断了。】
  【还是孙传庭总结的好:“权贵豪强、衙蠧学劣……贻国家以单弱此,其为人毒犹逾于流贼,而奸更甚于细作”。】
  【那些有权有势的贵族豪强凭借自己的权势压榨百姓,那些贪污腐化的政府官员,他们不仅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反而成了国家的蛀虫……就是这些人削弱了国家的实力,使得国家在面对外敌时无比脆弱,他们比那些流寇和细作还要可恶!】
  【于是,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正是其内部危机!】
  评论区
  “孙传庭可是明朝末年的名臣名将,栋梁之材,他能文能武,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就是被他擒获的!”
  “他最后死在了崇祯十六年与李自成的潼关之战中,他的死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明史》有言‘传庭死而明亡矣’!”
  “可惜如此杰出的朝臣却抵不过皇帝的猜疑和朝廷的腐败,最终也没能挽救明朝灭亡的结局!”
  ……
  【明朝中期以后,皇室不断提取太仓的银两供自己享用,甚至把外库的藏银输入户部,导致国家财政内外交困。】
  【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军费开支,朝廷不断地加派赋税,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横征暴敛,鱼肉百姓!】
  【因政治腐朽,所以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以万历皇帝宠爱到想要易储的福王为例,福王朱常洵在洛阳所修的王府,花费白银二十八万两。朱常洵就藩时,还得到了明神宗赏赐的上等良田四万顷,这些可都是从百姓口中抠出来的。】
  【即便如此,朱常洵还是贪得无厌。他在洛阳依旧与民争利,想尽一切办法兼并土地,百姓遇到灾荒,民不聊生的时候,他也舍不得拿出哪怕一点点钱粮来赈济!】
  【据统计,明末各宗藩加起来,约占全国七成土地。以河南为例,中州半数土地都被藩王占据,蜀地藩王的土地占成都府十分之七,号称藩王之中最富!】
  朱元璋狠狠道:“还真不如养一群猪……”
  猪还能杀了吃肉,这么孽障只能混吃等死!
  【从皇室到官绅地主都在兼并土地,皇帝在畿辅地区设立了许多皇庄,宗室诸王、勋戚、太监也通过“乞请”和接受“投献”等方式,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主。】
  朱标:“国之蛀虫,不外如是!”
  【明朝的军制也被败坏殆尽,将领克扣士卒粮饷司空见惯,他们用非法所得,过着糜烂的生活,用这些钱财向兵部官员、监视太监和监察御史行贿,寻求升迁的机会,嘉靖年间的仇鸾便是个中“翘楚”!】
  【到了明朝后期,军队的屯田大多都被军官、豪强和内监侵占,军队失去了最重要的粮食来源,导致将领与士兵之间矛盾重重,怎么可能上下一心保家卫国!】
  【自万历年间以来,军队因为缺饷而哗变就不再鲜见。明朝军队到了后期还学会了“杀良冒功”,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滥杀无辜!】
  【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朱棣:“e=(′o`*)))唉”
  【崇祯皇帝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他对看似可有可无的驿站系统下手了!】
  【没想到这一裁就裁到了明朝的大动脉!】
  【驿站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官方机构,它承担着邮政、军事情报传递以及为官员提供服务等重要职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驿站系统逐渐变得臃肿不堪,大小官吏往来于道路时,命令驿站提供超过实际需要的供应,超过的部分就折成银两进了他们的腰包,这些钱财却要驿站来负担,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财政资源。】
  【在刘懋的建议下,崇祯决定对驿站系统进行改革。】
  【他下令裁撤全国60%的驿站,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冗员,降低国家财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但他的改革操之过急,缺乏耐心和细致的规划。以“一刀切”的形式粗暴施政,导致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
  【先不说驿站系统的裁撤会削弱明朝的邮政和军事情报传递能力,只说那些被裁撤的驿卒,他们又该如何生活……】
  评论区
  “这就像是唐朝末年因为科举积弊导致黄巢落第一样,明朝末年因为裁撤驿站,导致了一个不亚于黄巢的人被迫走上了黄巢的道路!”
  【裁撤驿站导致大量驿卒失业,大批原来依靠驿递勉强维持生计的壮丁被迫逃亡,这些失业的壮丁生活无着,其中相当一部分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
  崇祯:……
  【陕西长期以来都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自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以后的藩王就对当地百姓横征暴敛,这里的百姓生活比其地区更加困苦,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还有激烈的民族矛盾。】
  【再加上连续多年大旱,草木枯焦,土地贫瘠,赋役严苛,乡民外逃,饿殍载道。百姓早已无法生活,只能铤而走险。因此,在陕西率先爆发了农民起义!】
  朱元璋张口结舌,不知该说什么,如果他处在明朝末年的环境中,他也会举旗起义。
  但身为大明开国皇帝,他又无法接受大明以这样的方式灭亡……
  评论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天启七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租税,敲骨吸髓地压榨治下百姓。这年七月,就在明朝上层天启与崇祯二帝交接之时,陕西渭中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灾民,在白水县插旗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起义军诛杀知县张斗耀,开仓济民。他们手持刀械,以墨涂面,攻打官仓,散粮于饥饿的百姓。】
  【攻下县城后,他们担心被官军合围,就退到白水县洛河以北,聚寨而守,招揽流民。随着饥民越来越多,起义军声势日大,他们开始转战于渭北各地,攻城夺寨,处斩恶吏,杀富济贫,得到当地贫苦百姓的拥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