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朱元璋:“内阁、丞相、内阁……”
朱标:“父皇,从来都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因时而变才是正道。”
……
【厂卫制度也是明朝的一大特色,由于朱棣是造反称帝,对大臣多有猜忌,于是,他恢复了被朱元璋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实施明朝的特务政治。】
【永乐十八年,为了限制锦衣卫的权利,朱棣又设置了东厂,东厂由亲信太监掌权,在加强特务统治的同时也提高了宦官的地位。】
朱元璋:“呵呵,以后不要事什么都怪到朕的身上,朕也没见你们遵从朕的祖训。”
【由于靖难之役中,南京城的很多宦官为朱棣提供情报,朱棣继位后,就投桃报李,开始重用宦官。】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还将宦官集团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不再由吏部负责,而是由宦官集团的内部机构——司礼监管理,此举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朱元璋:“宦官监军?你忘了唐朝的边令诚、鱼朝恩了吗!”
朱标:“你将宦官当做自己的耳目和心腹,他们将来也会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
【明朝虽然涌现出了郑和等杰出的宦官,但更多的还是如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的祸国之辈,明朝的宦官之祸也由此开始。】
……
【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小的破坏,史称“淮以北鞠为茂草”。朱棣对此十分忧心,他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才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评论区
“明朝的军事屯田起源于朱元璋时期,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耕牛和农具,由当地军队负责组织兵士进行屯田。朱棣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制度,使得军队的军粮基本上做到了自给自足。”
……
【朱棣还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评论区
“永乐元年(1403年),浙江西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灾,但地方政府治理不力,导致灾情持续恶化。”
“朱棣派遣夏原吉前往灾区,夏原吉自幼熟读经典,对于中国历代治河疏浚的方式十分熟悉,他亲赴现场,勘探地形,得出自己的结论:治水的关键是疏浚下游河道,使洪水能够畅流入海。”
“夏元吉调集了十多万人进行施工,他也身着布衣,亲赴前线指挥,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疏浚了吴淞江,开拓了黄浦江,还根据沿岸地形开设了闸门,从而有效控制了泄水和涨潮。”
“夏原吉的治水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后世史书称为治水能臣!”
“除了治水,他在财政方面的能力也极为突出,在他的精心计算下,做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充足。”
“夏元吉为人清廉正直,敢于犯颜直谏,掌管国家财政多年,家里却只有布衣瓦器……”
这可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官员模板:“这才是大明需要的好官!”
可惜,大明的好官都没有好下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因为边储空虚、内外俱疲,夏原吉反对朱棣继续北征,被朱棣厌恶下狱……
【朱棣还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田,实行迁民宽乡,促进生产,蠲免赈济,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永乐年间“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的最高峰!】
评论区
“朱棣五次亲征北伐却没有给国家百姓造成多少伤害,也没有得到穷兵黩武的评价,就能知道他的文治有多么出色了。”
“这其中也有多年监国的常务副皇帝朱高炽的一份功劳!”
朱棣幽幽道:“常务副皇帝?”
朱高炽:“……”
【朱棣将朱元璋设置的九大塞王都迁往内地,北方边疆顿时兵力空虚。以大将镇守边镇难免会出现唐朝的藩镇割据。以藩王镇守边疆,朱棣自己就是前车之鉴。】
【臣子不可信,宗亲也不可信,但蒙古人时刻威胁着边疆的安全……朱棣没有任何畏惧,他愿以天子之身镇守国门!】
评论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真的太钢了,朱棣也太钢了!”
朱标不敢置信的看向朱棣,“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你怎能以身犯险!”
朱棣:“南京距离蒙古草原太远了,臣弟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愿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自唐朝以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位于江南的南京和其上下游的采石、瓜洲一起构成的江防体系是保证南京安全的直接屏障。】
【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四通八达。几乎所有占据中国南方的政权都以南京作为首都,朱元璋也不例外。】
【明朝统一后,朱元璋也想要将都城迁往北方,汴梁、凤阳都曾是朱元璋看中的目标,但这两座城市久经战乱,早已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之后,朱元璋又命太子考察长安、洛阳,但太子朱标的不幸逝世,让朱元璋再也提不起迁都的心思。】
【因此,南京就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的南京城人口近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历时27年修建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南京国子监的学生多达万人,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都在此学习……】
【但南京距离北方太远,明朝只能通过藩王来实现对控制北方大地的有效控制,这是南京做为都城最大的弊端!】
【自公元938年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一带已有430年不在汉族政权的控制之下。靖康之难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
【这么多年的分裂,使得南北之间的文化、经济差异已经大到无法弥合的地步,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事件便是这种分裂的具现!】
朱元璋:“南、北、榜?”
【明洪武三十年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任命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王府纪善白信蹈为副主考。】
刘三吾心里一咯噔,科举主考官本是个极其荣耀的职位,但若是出现了问题,那就得三族陪葬了!
【刘三吾是元朝旧臣,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相当于教育厅厅长),明朝建立后更是多有建树,在当时堪称大儒!】
【明王朝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明初的刑法《大诰》也是由他作序,此外他还主编过《寰宇通志》,这是当下中国人了解当时中国周边国家的百科全书。】
【他与汪睿、朱善三人并称为“三老”,《明史》上说他“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谓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选择他为主考,既是朱元璋对他本人的认可,也是朱元璋对这次科举的期望。】
【此次会试录取了五十二名贡士,被称为春榜(南榜)。但这五十二人全都是清一色的南方人,北方人一个都没有上榜,即便是在南北差异极大的明朝也是前所未见的!】
朱元璋眼眸微眯,他意识到这件事所带来的麻烦,若是处理不好,定会引发北方士子的动荡!
朱标:“南方的经济文化确实比北方发达,但北方士人一人未取,这可就不太正常了。”
【六天后,会试落第的北方学子联名上书,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一时间,南京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主考官收了钱,有人说主考又地域歧视,这些说法有鼻子有眼,让几位主考官百口莫辩,朝堂上下无不震撼!】
【凡是涉及科举的就没有小事,当即便有十多个监察御史上书,朱元璋想要尽量消弭此事对朝局的影响,他成立了以侍读张信为首的十二人小组,复查落第的考生试卷,言下之意就是增加几个北方人的名额,以平衡南北局势,打消北方士人的不满。】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复核的官员更是头铁,经过一番审核,他们得出的结论让朱元璋再次瞠目结舌,他们声称科举结果没有任何问题,复核后还是一个北方人都没有录取。】
【这个结果引起各界哗然,落榜的北方士子无法接受这个结果,朝堂上北方籍的官员也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状告主考官和复核官专门挑选了不好的答卷作为典型。】
【朱元璋十分恼怒,恼怒于他们激化矛盾,挑起了这场南北纷争!于是,朱元璋直接将刘三吾等涉案之人当做蓝玉案的余党,严厉处理了这些考官。】
【最终,刘三吾被发配西北,负责复核的张信更惨,他被凌迟处死,其他人也被发配流放。】
刘三吾膝下一软,那时候他都是八十多岁的老头子了,哪里还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怕是还没有到西北,就得一命归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