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只有达官显贵才能参加皇帝的宴会,但他们穿的绫罗绸缎,吃的美味佳肴,却都是贫寒妇女的劳动所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被朝廷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过来。】
  【皇帝把绸帛分赏群臣,指望他们感恩图报,为朝廷效力;臣子们如果忽略了皇帝的这番好意,那当皇帝的,岂不等于把财物白白扔掉!】
  【然而,如今的王公贵族就是这样做的,“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朝廷里挤满了这样的“济济英才”(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稍微有点良心的,都应该感到怵目惊心!】
  魏征:“骂得好!”
  长孙无忌:“真是犀利!”
  【不但百官如此,中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国库的金银财宝都被皇亲国戚窃取,他们欣赏着虢国夫人、杨贵妃的歌舞,穿着貂鼠皮袄,品尝着来自天南地北的香橙、金橘,驼蹄羹汤。】
  汉武帝本来在欣赏佳作,却突然看到杜甫用“卫霍”指代外戚,不由得怒火中烧!
  居然将杨家人跟朕的大司马相提并论,简直荒谬!
  霍去病却不在乎:“这诗写得真好,文武百官,杨国忠、杨玉环都被一一攻击,距离直接批判李隆基仅一步之遥啊。”
  汉武帝也出了一口恶气,痛骂道:“活该!”
  可惜杜甫并没有直接骂出口!
  【层层渲染之后,诗人终于发出了自己的怒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骊山宫装点得恍如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却有尸骨倒毙在地。不过相隔几步,两个世界的差距却如此之大,让诗人再也说下去了……】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诗人看到河水冲激着巨大的冰块,波翻浪涌,高接西天。诗人疑心这是崆峒山从水上飘来,怕要像共工一样把天柱撞断!】
  【幸好河上的桥梁还没有完全冲毁,桥柱子却吱吱呀呀,摇晃震颇。河面这么宽广,谁能安然飞越?旅客们只好牵挽过桥,顾不得自身的危险。】
  【这何尝不是天下局势的写照,安史之乱将起,大唐王朝岌岌可危,“天柱”将断,天下百姓谁能幸免!】
  【淌过危险的冰川河流,杜甫终于回到了奉先的家中,可是一进门他就听到了家人的哭声,原来,他的小儿子尽然活活的被饿死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天幕下的古人都有些心惊,杜甫可是出身官宦世家的大诗人,自身也有官职名望,他的儿子居然会被饿死!
  唐朝还能好吗!
  【今年还算风调雨顺,原本不该为衣食发愁,可是身为父亲,他没有本事养活自己的儿子,身为朝廷官员,他养不起自己的家人!】
  【诗人推己及人,他好歹是个官,既不用服兵役,也不用交租纳税。他尚且活的如此艰难,那些贫苦的百姓又该如何活下去……】
  评论区
  “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远守边防的士兵,更是缺吃少穿。”
  “杜甫的真知灼见都将一一应验。”
  “自己的儿子都饿死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还是普通百姓。”
  “这份忧国忧民之心何其可贵!”
  “官员都养不活自己的家人,就这还大言不惭的自称盛世!”
  “弱者填沟壑,强者想造反!”
  ……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四载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举兵造反,杜甫路过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已在范阳起兵反叛,闹得不可开交,只是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
  【然而,身处民间,贫困潦倒的杜甫却敏锐地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危机迫在眉睫!】
  评论区
  “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即便没有安史之乱,也会有其他人忍不下去,揭竿而起!”
  此时的局势,不是杀一个安禄山就能解决的……
  李世民认可了天幕对杜甫的推崇:“以作品内容而论,杜甫的诗是一代史诗,即使是论事,他的诗也是可以供千秋万代加以鉴戒的。”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
  【杜甫听说了肃宗即位的消息,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在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送到了长安。】
  【叛军在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一片废墟。】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他不由得触景伤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烽火苦教乡信断”,杜甫的妻儿都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让他魂牵梦萦,放心不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杜甫默默算了一下,那一年他才四十六岁,正值壮年,头发却稀疏苍白,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曹操:“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千古佳作!”
  战乱年间的人们对“家书抵万金”最有感触,一句话便说出了战争对百姓的摧残!
  【杜甫的伟大,正在于他把国恨与家愁融入自己的生命和艺术之中,水乳交融,难解难分,这就是“诗史”的魅力!】
  ……
  【因为他官卑职小,杜甫没有像王维一样被严密看管,他死里逃生逃出了长安,到达凤翔投奔肃宗。】
  【杜甫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为剿灭叛军,安抚民众献计献策。“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
  【肃宗见到杜甫一片爱国之心,便封其为左拾遗,这是很多诗人都担任过的官职,级别虽小,却能直接向皇帝提意见,当然也很容易得罪人。】
  第364章 诗圣杜甫
  【当时有个宰相名叫房琯,就是那个建议唐玄宗分封诸子平定叛乱的宰相。他本是李隆基任命,派到儿子身边的人,虽然很得肃宗的看中,地位却很是尴尬。于是房琯积极平叛,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在朝中立足。】
  【事实证明,他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一样拉胯,不通兵事,用人不当,将军事全权交给一个书生,又喜好空谈,他亲自率领的平叛行动很快便以失败告终,他也被肃宗罢免了宰相之位。】
  【后来房琯又因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被皇帝贬到地方为官。】
  评论区
  “房琯自负才学,上表皇帝,请求亲自率军收复两京。”
  “在战场上,他用春秋时期的车战之法,以牛车两千乘进攻,命马步军护卫。叛军顺着风势,扬尘纵火。唐军大败,人畜相杂,死伤多达四万,仅有数千人逃出。”
  “你猜春秋时期的车战为何会被淘汰(狗头)!”
  “两日后,房琯又率南军与叛军交战,再次大败,杨希文、刘悊投降叛军。房琯只身逃回,向唐肃宗肉袒请罪。”
  “但我们知道,唐肃宗并不是一个英明果决的皇帝,房琯如此惨败,依旧没有被肃宗按律治罪。肃宗之所以罢免他的宰相之位,是因为政敌贺兰进明的进言。”
  “房琯结党营私,纵容门客董庭兰弄权谋利,他被贬官并不冤枉。”
  ……
  【杜甫与房琯是诗词唱和的好友,又有劝谏皇帝的职责,为营救房琯积极奔走,结果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自此失去帝心,再也不得重用!】
  杜甫:“后人似乎很不看好次律(房琯)。”
  高适:“德不配位,必遭灾殃!”
  李白:“你都不为自己担心一下?”
  杜甫:“哎,反正愚弟也从没有被陛下看重过。”
  他和李白大概都不适合参与政治吧……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虽然仕途失意,世态炎凉,但他哀而不伤,内心深处依旧是充满希望的:“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公元758年年底,杜甫离开华州,回乡探亲。759年三月,邺城之战(相州)爆发,九路大军各自为政,宦官鱼朝恩胡乱指挥,唐军大败!】
  【为了征集足够的兵员,河南河北等地的百姓再次被发动起来,强制服兵役!】
  【杜甫返回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