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
【杨广好大喜功,奢侈无度,屡次用兵,苛尽民力,给天下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被兵役劳役轮番逼迫的百姓再也忍不下去了!】
始皇:“农民起义!”
刘邦:“要是乃公生活在隋朝,也要反了他nn的!”
李世民对此感受最深:“隋朝末年,那是一个人吃人的年代。隋炀帝就是朕的警示牌,只要隋炀帝做过的事,朕都不能做!”
赵恒:“当年隋炀帝平定陈朝时,斩了五个佞臣告慰江南百姓,那时候全天下都认为他是个贤王,哪里能想到他的昏庸无道远超陈后主!”
朱元璋:“杨广多次对外用兵,却无法在当地建立有效统治,只为了追求虚名,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杨坚:“将天下当做易事,将民生视为儿戏,有此结果并不意外。”
独孤伽罗:“一人具备了南朝昏君和北朝暴君的全部特性,奢靡享受,多疑滥杀,还有什么是你做不出来的!”
……
【连续三年的大战严重削弱了隋朝的国力,隋炀帝杨广丧尽民心,隋朝的统治名存实亡,彻底崩溃!】
【《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疆场之所倾败,劳敝之所殂殒,虽复太半不归,而每年兴发,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边陲,分离哭泣之声,连响于州县。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绩,不足以赡资装……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
【(无数人死于劳役,家家户户都有财物损失……士兵战死沙场,农夫因疲累而猝死,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或死或逃。朝廷却每年都要征发役夫,无数人被迫前往前线,到处都是骨肉分离的声音。只剩下老弱之人在家乡耕种田地,但他们生产的粮食根本不够饱腹,妇女纺织的布匹,也不够给前线的战士穿着……宫殿楼观长满野草,乡村人烟断绝,随处可见人吃人!)】
【除此之外,还有“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官吏贪狠暴虐,借机渔肉百姓)!】
【“百姓困穷,财力具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百姓穷困衣食无着,安分守己的要忍饥挨饿,剽掠反而可能活命,于是百姓都聚集起来变成了盗贼。)】
【在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普通百姓为了不被冻饿而死,只有相聚起义了!】
评论区
“民夫为了运送军需,耽误农时,饥荒遍地,谷价踊贵,斗米涨到数百钱。”
“而运送军粮的民夫若是无法保质保量送到前线,就要他们自行赔偿。”
“两个民夫推三石米北上,这点粮食还不够他们路上吃的,民夫担心被治罪,只能在半路逃跑了。”
“当顺民要遭受无尽的饥饿与压迫,当山匪反倒能活得久一些,百姓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怎么选最好!”
【早在大业五年,长白山(山东章丘)就聚集了数万“贼寇”。大业六年,雁门(山西代县)和洛阳先后发生暴动!】
评论区
“这是大规模起义的先兆!”
“营建东都、修建运河、修缮长城……征召的都是黄河附近的百姓,他们受到的压迫最为沉重!”
【大业七年,就在隋炀帝第一次征兵攻打高句丽时,山东地区爆发了起义。】
【河北是陆军的聚集地,山东则是水军的出发地。当时的山东本就连年天灾,还要承受朝廷无节制的盘剥压迫,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只能奋起反抗!邹平人王薄率先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起义,隋末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评论区
“王薄自称知世郎,号召百姓抵制对外的战争,吸引了无数百姓参加。”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无向辽东浪死歌》王薄。”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去前线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拼死一搏,做个饱死鬼!”
【王薄的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但他点燃的反抗之火却不曾熄灭,很快,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将席卷天下!】
【山东平原刘霸道、鄃县张金称、河北彰南孙祖安、窦建德,渤海高士达、韦城翟让、章丘杜伏威等人相继起义,其余小股的起义军更是如同星星之火,遍布中原大地!】
评论区
“大业八年,仅史书记载的的起义军就有二十一支。”
“起义军的主力都是贫苦农民和下层僧侣。”
【大业九年,大贵族杨玄感起兵反隋,抵消了隋朝的大部分军事实力,起义军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到了三征高句丽时,起义军已经到处都是,他们在河北山东各地阻断道路,朝廷的大军根本无法按时到达辽东!】
【面对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隋炀帝选择用残酷的刑罚镇压百姓的怒火,他下令凡是盗窃之罪都要斩首,抄没全家!但残酷的屠杀只会激起百姓的反抗,起义队伍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
评论区
“隋朝大部分军队都用来镇压起义了。”
“杨广还在全国各地修建城堡,强迫百姓到城堡中居住,物理隔断起义军和百姓的联系。”
“樊子盖镇压三晋的农民起义,将汾水以北的村庄全部烧光,俘虏也全被屠杀!”
“王世充镇压刘元进农民起义,一次坑杀三万人!”
“官府对普通百姓采用屠杀的方式镇压,让我想起了那段最黑暗的岁月……”
第264章 隋末乱世
【到了大业十二年,隋朝各地的起义军多达百余支,超过百万人!起义军经过朝廷大军的镇压,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了隋末最大的三支农民起义军——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shi)军!】
评论区
“大业七年,山东河南发生特大水灾,淹没四十余郡。八年,山东大旱,关中地区爆发瘟疫与大旱。”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隋炀帝却对官仓严格控制,眼睁睁的看着百姓是树皮草根,饿殍遍地,朝廷却无动于衷,反而催逼更甚!”
“这样的朝廷,这样的皇帝,不反了他还等什么!”
……
【瓦岗寨起义军是其中最强大的一支!】
【大业七年,翟让在瓦岗寨聚众起义,举兵反隋!山东、河南的百姓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绩(李绩)、李密、王伯当等人都率众投奔瓦岗寨,瓦岗寨的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评论区
“隋唐英雄传!”
“翟让,曾任东郡法曹,后因犯了一点小过就被判处死刑。多亏狱卒黄君汉深明大义,不顾自身安危,私下放了翟让。”
“翟让历经磨难逃回家乡,却发现他的家乡正在酝酿起义,他的兄弟侄子同乡都上了瓦岗寨,举起义旗!”
“起义军活跃在南北运河之间,杀富济贫,吸引无数贫苦百姓和寒门子弟,势力不断壮大!”
已经成为大唐开国功臣的李绩(徐世绩)对当年之事记忆犹新,“吾与单雄信等人都是此时加入义军的,李密要晚几年。”
秦叔宝带着些咬牙切齿道:“某对瓦岗寨也不陌生啊!”
了解内情的同僚都哈哈大笑了起来,他们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各个农民起义军,后来都被秦王李世民收归麾下,成为大唐的开国功臣!
谁也不必笑话谁……
【大业十年,瓦岗军沿着运河劫掠商旅,得到大量物资,控制了开封附近的永济渠。义军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响应。在当地农民的支持下,瓦岗军击败隋军的围剿,在河南站稳脚跟!】
【大业十二年,李密向翟让提议,先取荥阳,得到隋军的粮草军资,发展自身!荥阳是隋朝的军事重镇,翟让、徐世绩、李密率军攻下荥阳,歼灭了两万前来支援的隋军主力,威震河南!】
评论区
“李密出身隋朝顶级贵族——关陇集团,他自幼学习的谋略、兵法,对瓦岗寨的农民军就是降维打击!”
“这一战中,隋军逃脱的残兵败将中有两个在之后大放异彩的人物:秦叔宝、罗士信!”
……
杨坚心中暗自思量,这个李密出自哪家,是李虎,还是李弼?抑或者是八柱国之下的十二将军……
【而此时的隋炀帝杨广不顾朝臣的劝谏,第三次巡游江都,当然,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巡。】
评论区
“面对隋朝土崩瓦解的危机局势,隋炀帝居然能轻松的说: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
“黄河两岸都是起义军,杨广在洛阳能睡得着吗!”
“他是彻底摆烂了吧!”
“全国上下烽火连天,杨广却一心逃避,躲在江都酒色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