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谢宜瑶换了一种说法:“如果大祸临头,这两千人能保得住叔父的性命么?楚军不论多寡,那可都是听皇帝一人指挥的。”
  “……”
  见谢冲沉默,谢宜瑶便继续往下说。
  “四叔不如以退为进,主动和陛下提出退避贤路。江北流民众多,但那里如今有庐陵王统管,而三吴一带士族势力根深蒂固,皇帝近年来也格外重视。四叔,不如去江夏吧,那里是你的封地,也算名正言顺……当然,这都只是我个人的拙见,具体还是要看叔父的想法。”
  谢冲下意识摇了摇脑袋,良久,又叹了口气道:“四叔会考虑的。”
  谢宜瑶知道,他这是听进去了。
  ……
  回到公主第,谢宜瑶先找了飞鸢。
  飞鸢今日去了黄阿婆的铺子上,给谢宜瑶带回了一个好消息。
  “我今日见到了黄阿婆的义子,他居然就是上次在南竹馆见到的那个黄公子……竟有如此巧的事。”
  正是得来全不费工夫,谢宜瑶本来还在想何时派人去查查黄公子的,可惜只知道他的相貌和姓氏,才一直搁置了。
  谢宜瑶道:“是了,上次黄阿婆说过的,她收养的儿子一直想要读书,只是为家境所累,又看不到实际的作用才……如今京城中多了这么多座学馆,还是皇帝下诏开设的,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一条能走得通的路了。”
  就算没有跻身高官之列的可能,但若能受到天子的关注,飞黄腾达也并无不可能。
  谢宜瑶没有多想,便吩咐道:“你让黄阿婆下次带着他上门拜访。”
  飞鸢点了点头。
  谢宜瑶又向飞鸢问起了私兵的情况,她既懂兵,又善武,做事缜密且果断,还是女子,要让旁人来替自己管私兵,飞鸢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现在除了谢宜瑶,也就只有飞鸢知道私兵的具体情况。就连灵鹊和沈蕴芳,也只是知道有这样一批人存在而已。
  他们现在基本都被养在城郊,伪装成普通佃户散落在数处田庄中。大部分都是从当年流民中挑选出来的,因此都知道自己是听命于临淮公主的。后来虽也曾有数次小规模的纳新,但终究是少数。
  谢宜瑶固然是希望可以多去这些私兵面前露面,以维持她的威望,但如今离禁足一事过去还未有半年,谢况又因北伐失利而整日愁眉苦脸,在如此局势下,她还是决定谨慎行事,只让飞鸢定期替她看看情况。
  飞鸢汇报道:“现在人手充足,就算是农忙时节他们也有空练武,操练并未断过。我随意挑了几人试试深浅,已经和几年前大不相同了。”
  谢宜瑶颔首:“可惜人还是不够,得要慢慢扩充规模才行。飞鸢,依你看,他们几人才能比得过一名朝廷的正规军?”
  “从战力来说,相差不多。官军中也有不少素质的一般的,而且也有一些军队纪律更是散漫,比不上私兵。但有一点,目前我们还远远不如。”
  “是什么?”
  “兵甲装备,”飞鸢沉声道,“刀枪一类还比较容易获得,但光是甲胄就足以拉开差距。甲胄造价昂贵,耗费的时间也很长,且有明令禁止私自铸造藏匿,乱世也就罢了,当今若是一旦发现,多半就是死罪了。”
  “现在还不是让他们都配上精甲最好的时机。不过,你倒是提醒我了。”谢宜瑶道。
  与别地不同,京畿一带向来连普通兵器都不允许私藏。
  前世谢冲曾被人告发过谋反,然而当谢况赶到王府中亲自查看,只见谢冲府库中只有钱财无数,并无兵器,不仅松了口气,还夸奖谢冲善于谋利。
  但如果谢况看到了兵甲呢?还会原谅谢冲吗?
  纵使是感情上原谅了谢冲,也不可能再把实际的权力分给他了,就像前世最后那样。
  一个计划在谢宜瑶的脑海里渐渐形成。
  既然涉及兵甲,这事也可能会牵扯到自己,保险起见,她还是打算和沈蕴芳好好聊一聊。
  如果能够顺利实施这个计划,那么会牵扯到的人恐怕比想象中还要多,必须谨慎行事。
  “对了,”谢宜瑶又嘱咐飞鸢,“你晚些去临汝公主第上看看萧延在不在,若是在的话,给他传个话,就说王府那边尽量脱身,但要留下内纤。具体的原因不必明说,让他自己决断就是。这样也算仁至义尽了。”
  萧延现在是江夏王府的属官,若是谢冲坐罪,他或许也会受到牵连,为了不让谢宜琬伤心,谢宜瑶决定还是事先提醒他为妙。
  第54章 不轨之心(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
  谢宜瑶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了一切, 看着计划一步步实施下去,满足感不禁油然而生,她觉得已能体会几分到位高权重之人的趣味所在。
  然而, 就如谢宜瑶所认为的那样, 人是奇谋诡计中最不可控的一环。
  谢冲确实听取了谢宜瑶的意见, 主动向谢况提出退居地方,谢冲并未同意,这每一步都在谢宜瑶的预料之内。
  可她没想到后续的发展。
  谢冲被这么一打击后,便一蹶不振,浑浑噩噩度日, 整日纵情声色, 更是变本加厉地到处搜刮钱财珠宝,不再为自己的将来谋划。
  更加令人扼腕的是,他越是这般堕落, 谢况也就越安心,认定谢冲没有狼子野心, 不会威胁到自己。
  目前江北战事仍然胶着,谢宜瑶便先把目光转移到了其他人和事上。
  萧延倒是个明白人, 听了谢宜瑶的劝告后并未多问, 趁着谢冲颓废之时抽身,也没忘记替谢宜瑶买通几人, 以报当年之恩。
  如今谢冲这般样子, 对王府中官吏的管束也松弛了许多, 萧延这事很容易就做成了。
  而萧延离开江夏王府后, 借着萧家的助力,以及谢宜瑶在背后为他牵扯的人脉,又顺利地进入了崔晖的幕府中做事。
  他日后在官场上的前途, 反倒更加光明了。
  以前谢况觉得萧延没有才学,因此很看不起他,不愿重用,虽说也有几分道理,但这几年在江夏王府勤勤恳恳,做实事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崔晖很是欣赏他。
  现在这个时代,寒门庶族想要向上爬,最常见的路子是靠军功,再其次就是吏干了。
  清贵子弟往往将那些任务繁重但品级低的官职视为浊物,认为他们醉心实利,不够体面。
  然而这反倒给了寒人们机会,特别是那些出身比萧延还要差的官吏,再苦再累也愿意。
  不过,还有第三种法子。
  那就是成为皇帝近臣,也是所谓的恩倖。虽然品秩不高,但手中却有不小的权力。
  只要能得到皇帝的恩宠,有权势傍身,哪怕是身后被史书列入佞臣传,他们也是不在乎的。
  但这一种路子,也是最危险的。
  ……
  时隔许久,谢宜瑶终于又见到了那位黄公子。
  当时在南竹馆匆匆一别,且如今又换了装束,黄玄还真没有把眼前的临淮公主,和那日见到的侍婢维玉联系在一起。
  他只知道,这位公主是阿婆的恩人。
  登门拜访之前,黄妪是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如果没有临淮公主的帮助,别说他的读书机会了,就是被阿婆收养的可能,也是没有的。
  黄玄之前在市井中生活,对临淮公主也早有所耳闻。
  有人说她不守妇道,也有人说她仁民爱物,今日一见,却觉得谢宜瑶和自己预想中的完全不同。
  谢宜瑶虽是金枝玉叶,在他面前却不端着架子,反倒和声细气地说话。
  “听阿婆说你很擅长写诗作赋,不知我有没有机会欣赏下你的作品?”
  黄玄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坦言道:“我今日登门没匆忙,并未带来诗文,公主若是想看,我可以现在就默几篇下来。”
  谢宜瑶扑哧一笑,也不遮掩:“阿玄,你真有意思。”
  听到谢宜瑶叫他阿玄,黄玄不禁有些恍惚,阿婆也是这么叫他的。谢宜瑶说黄阿婆和她有胜似祖孙的情谊,他们年龄相称,该是以姊弟相称。
  黄玄不敢受,但也不敢拒绝。
  谢宜瑶收敛了笑容,正色道:“阿玄读书,为的是什么呢?”
  黄玄小心翼翼地回答:“我读书……只是因为喜欢而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曾经我连口饭都不一定吃得上的时候,自然是不敢奢求,如今托公主的福,阿婆有余财供我读书,方能遂愿。”
  这个理由让谢宜瑶有些失望,但她不肯放弃,继而问道:“那你就没有别的想法吗?学而优则仕,你难道不想运用这份才能,去做些事吗?”
  黄玄还真没想过,并不是不敢想,而是真的完全不曾想。
  毕竟连他能读书这件事,都才过去没多久呢!
  黄玄不是个远视的人,从前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让他并没有预想未来的习惯,这是一种奢侈。
  听谢宜瑶这么一说,黄玄才发觉自己对入仕虽然说不上有多向往,但也并不排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