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璋传 第155节

  忠顺亲王在进宫面圣时,果然告了甄家一状。绍治帝听了,直接下旨,命刑部、大理寺与都察院三堂会审,立即审讯犯人。
  经过将近一旬的审讯,自“预提盐引”政策出现后的历任巡盐御史及盐官尽数被朝廷革职,并被判处抄没家产之刑罚。首恶尽数流放三千里,余下犯官按照赃款查究罪名。
  还有那些被犯事盐官供出来的后台,也被贬官革职,流放抄家。
  而在这场大洗牌里,最大的输家就是周党门人接连进狱,就连自己的阁员学生徐梦行都被迫致仕的周阁老。
  所有人都把他视作盐税案的背后靠山,或是被附庸蒙蔽的老糊涂。
  但周东野心里却松了口气,他这回被绍治帝打垮了。日后只需要占着首揆的位置等着退位让贤就好。
  以后要替代他周东野做出头椽子的人,就要变成了李汲了。
  他其实都有点羡慕徐梦行了,无官一身轻,以后徐梦行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贪官污吏们受到的罪责不是最重的,真正被处以极刑的,是那些参与到隐瞒盐矿规模的官员。
  绍治帝亲自下旨判他们秋后处斩,当初向冯唐暗示自己是周阁老的亲戚,请冯唐放他一马的高富安就在被斩杀的官员之列。
  除此之外,这些人的家人也被判处流放之刑。
  绍治帝还特意补充了一点,隐瞒盐铁罪大恶极,因此这些人遇赦不赦。
  在京城内部的腥风血雨渐渐停息后,绍治帝废除了“预提盐引”的盐税政策。
  与太上皇当初设想的一样,即便他当初为了补亏空,也认同了这“预提盐引”的政策,但在爆雷的时候,皇帝依然还是好皇帝。
  背锅的人,自然是像高富安这般贪婪的罪恶盐官!
  虽然太上皇的嘴脸十分无耻,但是这些盐官也是真的贪婪。
  就拿高富安来说,他家里的家产大约有几十万两白银,一应精粗物什皆镶金嵌玉,家里的日常费用也十分奢侈,甚至还做过用燕窝银耳汤漱口的荒唐事。
  他们家要是像林如海一般,五代列侯世代单传,积攒下巨额财富也就罢了。
  可问题是,在周东野和高富安之前,高家根本没有半个做到五品以上的亲戚……
  还有前任两淮盐政陈恒安,令盐商预提盐引,每引缴银五两以备公用,上报朝廷的价格却是三两五分,进而从中渔利十七万四千余两白银。贪弊数额之大,简直令人发指。
  至于盐官们借着各种名头浪费浮开、收受贿赂,盐商们为了讨好盐官结纳馈送、代购器物、提引邀宠等事,更是数不胜数,让人为之瞠目!
  户部尚书赵树生心里倒是颇为欣喜,朝廷收缴了这么多的赃银,户部的银库里面又满了。
  一千零三十六万五千七百八十九两六钱的赃款,赵树生就没见过国库里一次性进过这么多的钱!
  若是今年夏天出现旱灾、洪灾等突发情况,他也不用为之发愁了。
  不过最好的情况还是什么灾害都不发生,这样他这个户部尚书省心,百姓们也不用遭罪,这才是真正的两全其美呢!
  甄四爷隐寄财产的事情也瞒不过手里掌握着东鸾卫的绍治帝,他心里的想法肯定是把甄四爷抓起来审问鞫讯。
  但在甄老太太与甄贵太妃的恳求下,太上皇还是心软了。
  还是那句话,当初太上皇南巡,甄家四次接驾,花了流水一般的银子。
  后来甄家贪污,也是太上皇默许的。虽然他们家贪污后也没还国库欠银,但如今甄家业已家破人亡,这份惩罚已经足够了。
  听到太上皇的感叹后,绍治帝也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地放过甄家一马。
  但他心里愈发厌恶瑞王,若不是瑞王上蹿下跳,甄贵太妃怎么可能见到甄老太太,又怎么可能得知甄家罹难的消息?
  凭甄四一个人的能力,可做不到这些事情。
  若没有甄贵太妃与甄老太太的哭诉,太上皇也不会为甄家求情……
  有瑞王作对照组,齐王在绍治帝心里的形象都拔高了不少。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齐王本就比瑞王聪明多了。
  若非齐王贤王的名头惹了太上皇忌惮,母族赵家又擅长拖后腿,齐王与绍治帝到底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呢。
  齐王用计毒辣,绍治帝擅长隐忍。
  和他们比起来,瑞王简直就像是一张白纸。难怪绍治帝会愿意宠爱瑞王,皇帝这种生物总会喜欢心思单纯的傻儿子的。
  在绍治帝登基后,齐王的禁足就被解开了。
  太上皇也曾单独召见过齐王,但齐王从未没做过任何触及绍治帝底线的事。
  齐王看得很清楚,太上皇在一步步地把他的权力让渡给新帝,绍治帝的皇位是很稳当的。
  是啊,为了千古仁君、尧天舜地的美名,太上皇又怎会废帝呢?
  即便太上皇抱怨新帝做得不好,齐王也不信太上皇的鬼话。
  当初做皇子夺嫡时,听听父皇的鬼话打压兄弟也就罢了;如今作为宗亲,他可不能像瑞王一样强出头,得罪威权日盛的新帝。
  齐王知道他们这位父皇有多无情,也能看出来太上皇这么做,不过是为了敲打新帝。
  既如此,十二愿意做父皇的棋子就让他去做,他本人就不掺和这件事了。
  也正是因为齐王的这份识趣儿,才让绍治帝放下憎恨,不再视齐王为仇雠,而是把齐王当做寻常兄弟对待。
  相较于齐王的平安落地,瑞王的结局已经是注定的了。
  在绍治帝的小账本上面,瑞王的名字上面早就被画上了一个大大叉。
  待到太上皇百年之后,绍治帝必然不可能对瑞王手软。
  而太上皇……
  他宠爱瑞王,但他不爱重瑞王。
  对于太上皇来说,只有义忠亲王是他的儿子,其他的皇子都只是他的儿臣。
  做君父的,会宠爱儿臣,但不会为儿臣多考虑。太上皇当然不会为瑞王的将来多做打算了。
  真正为儿女计长远的是慈爱的父亲,而皇帝这种生物,从来都不会做什么慈父。
  翻遍史册,太上皇这样的皇父,才是绝大多数皇帝的模样。
  天家无情,这种话从来都不只是说说而已。
  若非身体不好需要养病,太上皇他绝对不会退位。就算退位,他也不会把手中的权柄逐步移交到绍治帝手里。
  即便绍治帝勤政爱民,即便绍治帝体贴孝顺,即便绍治帝主动提出让他训政,太上皇也不会为之感动。
  因为在太上皇心里,这本就是绍治帝这个做儿臣的应该做到的事。
  绍治帝要是做不到的话,太上皇就要思考废帝的事情了。
  所以说,太上皇的病痛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这场病阻止了天家失和、父子相杀的人伦惨剧……
  因为太上皇,绍治帝放过了甄家一马,但他不会放过江宁织造这个肥缺。
  很快,绍治帝就派了新盐政去金陵任职。因为甄家的事情,太上皇也没对绍治帝提出来这个人选提出任何异议。
  而林如海也在事件平息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调令。
  在原朴升任内阁学士后,礼部原本的两位侍郎都跟着升了一级,礼部右侍郎的位置也就空了出来。
  如今绍治帝有意成全林如海,便打算他平调回京担任礼部右侍郎。
  而太上皇也没有反对绍治帝的提议!
  第127章 管家北上清虚求签,尚书通考士高升迁
  太上皇没有反对林如海转任礼部右侍郎的原因也很简单。
  他两次包庇甄家, 对林如海来说不甚公平。这个京官的位置,就算他这个旧主给林如海的补偿吧。
  好歹,林如海他也是贾代善的女婿。
  因为绍治帝提到贾璋, 进而想到贾代善的太上皇对林如海也多了一层亲旧滤镜。
  所以太上皇没有因为林如海向新帝传递消息之事惩戒林如海,而是高抬贵手, 在林如海的调任旨意上面用了印。
  林如海在接到圣旨后, 以最快的速度向南京翰林院的官员们交接文书差事, 又提前派管家走水路前往京师修葺房子。
  听到三哥哥说爹爹即将转任京师后,黛玉就欢喜得不行,整日里都拿着历书算林如海赴京的日子。
  在林管家来荣国府给贾母、贾赦、贾政以及黛玉请安后, 黛玉心里就更加欢喜了。
  管家都来京都收拾房子了, 爹爹肯定很快就要来了!
  与父亲分别多年的黛玉又怎能不为之欣喜呢?
  不过在这份欣喜之中, 还夹杂着淡淡的惆怅。
  黛玉与林如海多年未见,自然想在林如海回京后, 搬回家去陪伴爹爹的。
  但若是搬回林家, 她也会思念外祖母与三哥哥, 还有各位姐妹的。
  得知黛玉的烦恼后,贾璋安慰她道:“姑父派管家修葺的房子就在荣宁街附近的落英巷,当年姑父在京中做翰林时就住在那里,来荣国府是极方便的。”
  “妹妹坐车过来,一刻钟多一点的时间就到荣府这边了。若是想念祖母和姐妹们, 在姑父去衙门当差时过来做客就是。祖母她老人家说了,你的院子一直都留着, 绝不会给外人住的。”
  “那你呢?”黛玉轻声道。
  贾璋的行程和林如海的行程高度一致,朝廷官员, 不论大小,当差和休沐的日子总是一样的。
  提起此事, 贾璋也有些惆怅:“我会去林家探望你的,只希望姑父能高抬贵手,别拦着不让我见你。”
  “江南的规矩比京中的规矩大些,但是我琢磨着姑父他老人家胸襟阔达,大抵也不会过于拘泥礼法吧?”
  他指了指林如海派来服侍黛玉的两位得力的嬷嬷:“看两位嬷嬷就知道了,她们也没逼着妹妹活成规矩的样板嘛!”
  听到贾璋的话后,黛玉松了口气。
  她虽然不是喜聚不喜散的人,但如果可以的话,她亦然不愿意面对太多分离。
  如果能像三哥哥说的那样两全其美就好了……
  林管家到了京都,在给太太娘家的主子和小姐请过安后,就去落英巷里收拾房子去了。
  屋子要重新刷过,院子要重新收拾过,从扬州带来的古董摆件、灯烛帐幔也要一一布置好……
  想要把房子彻底收拾好,大概也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看来老爷来京后,还要在太太娘家兼未来姑爷家住上个十天半个月的了。
  因为林如海来京后,黛玉就要回家的缘故,贾璋十分珍惜最近与黛玉相处的时间,每天下衙后都要找黛玉散步,或是静静地坐在一起说说话、看看书,也是极好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