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璋传 第73节

  她肯拿出这些珍藏,主要是因为史湘霓送的礼物实在是贵重。
  邢夫人也不好意思拿什么小衣服小鞋子打发她。
  史湘霓倒是真心实意地过来求东西的,回家后就把项圈给儿子戴上了。
  她不求芝哥儿有小叔有多聪慧,只要知道上进就是极好的了。
  婆母能整天和颜悦色的,还不是因为小叔争气?
  对于后宅的女人来说,最能靠得住的还是儿子。
  荣府的爵位到贾琏的时候就只是三等将军了,但好歹还是一品。
  到芝哥儿的时候,就和东府蓉哥儿一样变成三品了。
  再往下传,品级只会更低。
  若芝哥儿不出息,他以后的日子可不会和他祖父和父亲这样风光。
  贾璋今年不参加乡试,他几位交好的同年里面也只有曾静一人参加乡试。
  曾静在他们几人中年纪最大,今年已经十七了。
  他们家想让曾静参加完乡试后说亲,若是能中,妻子的家世也能更好一些。
  转眼间就到了秋天,蒋凤举的长孙蒋绍处暑后就坐船回南边老家参加院试去了。
  而在乡试当天,贾璋和郭子守、孟吉祥也都去了贡院。
  把曾静送进贡院后,三个年谊兄弟一起回了荣国府。
  见过贾母后,几人就被蒋凤举送进了临时搭建的考棚。
  蒋凤举带着贾璋备了好几个月的考,不真考考怎能见真章呢?
  参加模拟考试这种好事,贾璋自然不会把自己交好的几个同年落下。
  蒋凤举很支持贾璋这样做,考试的人多点会让考试的氛围更浓郁。
  而且还能做人情,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好处多多。
  至于给郭子守和孟吉祥批改卷子本也不费什么功夫,且郭家和孟家听闻此事后还给他送了谢礼,他自是没有什么不愿之心。
  贡院里与贡院外的人都在答卷,贾赦他也算是亲眼目睹科举考试的辛苦了。
  怨不得珠哥儿当初熬不住呢……
  就在贾赦嗟叹的时候,蒋凤举道:“这才哪到哪儿?真正的贡院里还有兵卒巡逻,还没人给送饭,哪有他们现在考得舒坦?”
  贾赦为之瞠目结舌,坐在那么窄的地方考试,转身都难,就这还叫考得舒坦呢?
  贾赦为此感到愧疚,虽然没有声张出去,但他还是悄悄儿地戒了三天酒色。
  直到第四天,他终于憋不住了。
  但他也没好意思在府里玩儿,毕竟不远处贾璋他们还在考试呢。
  他趁着休沐日,溜出去找陈瑞祥和侯孝康他们乐去了。
  在模拟考结束后,贾璋、郭子守和孟吉祥三人在贾璋外书房的床上睡得昏天暗地,总共睡了五个多时辰。
  因为睡的时间比较长,第二天起来的时候,三人都极其精神,洗漱过后各自就着鹅脯、茄鲞、枸杞芽儿等小菜喝了一大碗碧粳米粥,这才出门去贡院迎接曾静。
  曾静的兄长曾云也在贡院外等着接弟弟。
  贾璋三人见到曾家的马车后,也上前与之见礼。
  没过多久,龙门大开,曾静随着人流走了出来。
  贾璋等人见曾静神色不错,就知道他考得不错。与他说了几句话,就让他赶紧与兄长家去了。
  他们过来,本也是为了尽一份心意。若强拉着曾静叙旧,不让他回家休息,反倒是本末倒置。
  曾静兄弟离开后,贾璋他们又去吃了茶点,这才散了各自家去。
  又过了几天,蒋先生把几人的墨卷批改了出来,又针对答案中的不足之处给贾璋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
  贾璋则吩咐竹石、竹月分别把郭子守和孟吉祥的墨卷送到他们府上。
  在得知曾静中了后,几人又去曾静那里吃了两次酒。
  一次是曾静单独请客,另一次是曾家大办的酒席。
  元春的夫婿石端明此科也中举了。
  他的名次虽然靠后,但功名是实打实的。
  其父石光珠对此极为欢喜,当即就花了大价钱活动人情给他选官,最后落定了武清县县令的官职。
  此地属通州,民风淳朴,离京城又近。在这里当差,却是再稳妥不过的了。
  在缮国公府举办完庆祝宴席后,元春就带着儿子和石端明一同赴任去了。
  她婆婆原是要留下孙儿的,只是元春不愿把孩子给婆婆——婆婆她还抚养着大哥家的孩子,对其极为宠爱,哪里有精力照顾她的孩子?
  她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低人一等。
  婆媳二人又是好一通斗法,最后还是元春把自己的担忧跟石端明说了,这才遂了自家心意。
  在参加完乡试后的一系列宴会后,贾璋的生活回归了平静。
  他继续跟着蒋凤举读书,心里也找不到任何不努力的理由。
  人是应该惜福的,他不但有蒋先生教他文章,还有忘年交叶士高与姑父林如海可以去信请教,这样的教育资源,并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而且院试的好名次也让他产生了一点野心。
  说不定他来日能考中解元呢?
  当然,考不上也没关系,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保持平常心,坐得住冷板凳。
  因为读书辛苦,再加上长个子抽条,贾璋的饭量涨了不少。
  贾母一开始还担心他瘦了,可是后来见他个子越来越高,人也越来越结实,吃饭也香甜,心里的担忧也去了。
  贾璋他自读书起大多数时候都在荣庆堂吃午饭——荣庆堂距离他的书房最近,贾璋来这里吃饭不用多走路,贾母心疼孙子年幼,在贾璋刚启蒙时就直接做主让贾璋跟着她一起吃午饭了。
  这一日巳时初,鸳鸯捧了厨房的单子过来奉给贾母。
  黛玉帮贾母戴上了玳瑁眼镜,又接过鸳鸯手里的单子给外祖母看。
  贾母接过单子,见今天厨房里有新鲜鲫鱼、河虾和鹿肉等时新鲜物,便吩咐下去,要让厨房做红烧鲫鱼,干炸河虾,集锦玉液锅和炒枸杞芽儿,这都是贾璋爱吃的菜。
  又要厨房做素狮子头、清蒸佛手、凉拌藕片等素菜给没出孝的黛玉。
  至于贾母平素爱吃的菜,鸳鸯心里都有数,并不用特别吩咐。
  贾母点完菜后,笑问黛玉道:“玉儿,你也瞧瞧,看看还缺什么?”
  黛玉道:“不如再加道雪梨川贝汤吧,我看外祖母和表哥都爱喝。”
  贾母听了,又吩咐鸳鸯记下。
  到了中午时候,贾璋过来吃饭。
  贾母吩咐琥珀为贾璋布菜,见他吃得香甜,贾母和黛玉也不知不觉地多吃了两口。
  贾母甚至还喝了大半碗燕窝粥。
  老太太入秋后不大爱吃饭,林姑娘吃得也少,今天他们用得多些,鸳鸯也放心些。
  尤其是老太太,她可是想要伺候老太太一辈子的。
  什么别的都不盼,就盼着老太太健健康康的。
  饭后祖孙三人漱了口、洗了手,擦干手上的水珠后,贾璋和黛玉一左一右扶着贾母回了正房,又分别在锦墩上坐了。
  贾母和贾璋说了几句家常,黛玉在一旁静静听着,只浅浅笑着。
  然后她手上一重。
  原来是贾璋见她不说话,便塞了一枚小巧可爱的海棠果给她吃。
  贾母见了,虽然知道这只是小兄妹的情谊,但也觉得欢喜。
  感情这种东西,不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吗?
  又过了一会儿,贾母去睡午觉了,贾璋也回鹤鸣苑午休去了。
  黛玉也带着那枚海棠果,回了自己住的套间暖阁,靠在石青色引枕上读诗。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不知怎地,她突然觉得这句诗很适合表哥他这个人。
  贾母她确实想撮合贾璋和黛玉。
  这不但是敏儿所期盼的,还能加强贾家与林家的关系。
  而且这桩婚事对璋哥儿和黛玉都好。
  对璋哥儿来说,他是次子,舅家又寒素,家资必然会薄些。
  林家就黛玉这么一个女孩儿,嫁妆必然丰厚。
  以后她和老大再多贴补璋哥儿一些,小两口的日子就很富裕了。
  姑爷还是文官,能给璋哥儿不少臂助。
  对黛玉来说,她没了兄弟,又没了母亲,嫁到别人家容易受委屈。
  璋哥儿这孩子是个有担当的,若他娶了黛玉,必然不会让她吃苦,甚至能帮着她处理婆媳关系。
  她这些年和邢夫人少有红脸的时候,不就是靠着璋哥儿在居中调和吗?
  而且有她撑腰,黛玉的日子也会轻松许多。
  这本就是合则两利的事情,贾母当然会对此热心了。
  邢夫人也隐隐约约地看出来了这件事,但她对此并不反感,甚至很支持。
  林姑爷乃列侯出身,本人又是探花,膝下还只有黛玉一个女孩儿。
  若黛玉做了璋哥儿的媳妇,林姑爷还能不帮扶璋哥儿吗?
  这样的媳妇,她有什么不满意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