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璋传 第13节

  可是这孩子资质上佳,若是耽误了孩子,便是他这个做老师的罪过。
  更何况……
  想想宋朝的晏殊,五岁成诗,少年进士。诗词文赋俱佳,成一代文宗;经纶庙算满腹,为一品宰辅。
  若他能把学生教成那副模样……不,只要有晏相十分之一的本事,他也就死而无憾了。
  不提什么青史留名,也不论什么为国培才。
  只说最现实的一点,只要自己要是能把这孩子教养成才,那他几个小孙子的前程就有靠了。
  荣国府固然不复当年风光,可对蒋家来说,仍然是庞然大物。带挈自家几个白身小子,对他们府上而言压根儿就算不得什么大事。
  蒋凤举一霎间心思百转,对贾璋笑赞道:“你还小,底子却也不错了。日后努力学习书经,他日必有所成!”
  贾璋看向眼前头发花白,一身儒雅青色道袍的西席先生蒋凤举,认真地道:“先生,学生受教了。”
  第8章 勤读书经苦习训诂,偏心与否人各自知
  贾璋拜师后第二天就开始上学了,蒋凤举这位西席先生给学生贾璋制定了详尽的学习计划。
  每日上午,学习《杂字》与三百千读书识字打基础。
  下午诵读《声律启蒙》与《千家诗》,学习音韵、积累典故、培养文采。
  至于经义训诂,贾璋年纪太小基础不牢,还不到学那些的时候。
  蒋凤举安排的学习内容算不上繁重,主要贾璋年纪太小,蒋凤举怕把孩子累坏了。
  至少在贾璋的骨头彻底长结实前,蒋凤举都不会给他安排太多的任务,甚至对他的要求都不会太高。
  大抵只是要求他做到通明事理、基础夯实,不自傲厌学,也就算可以了。
  当然,这个所谓的不繁重是按照蒋凤举的标准来的。
  在贾璋的哥哥贾琏眼中,这些学习任务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实在是太多了。
  他八九岁时都没吃过这样的辛苦。
  可看到贾璋甘之如饴、举重若轻的样子,他也不好有异议。
  总不能拦着弟弟上进吧?
  贾璋不怕苦不怕累,当然是因为他不是真小孩。
  坚持不懈,努力上进等等美德对他而言毫无难度。
  不过是摆脱富贵人家的惫懒心态,日复一日地努力学习。
  这些事看起来不容易,但只要下定决心,也不难做到。
  相较于前世,眼下的辛苦是他在三清面前求五百年也求不来的福气。
  贾璋天赋异禀,又如此努力,蒋凤举老怀大慰。
  如此一来,他未免又给贾璋加了些课业种类,标准也提高了不少。
  这也就是说,在蒋先生的带领下,其学生贾璋不但要学大学,还要学小学的学问。
  当今之世,读书以举业为重,举业则以经义为本。所谓经义,就是大学。
  世人为了科举大多苦读四书,精研集注程文。及至五经,则只专治一本本经,其余不过草草通读不求甚解罢了。
  大学尚且有所偏重,更别提以文字训诂为代表的小学了。
  虽说大儒名家都必须精通训诂文字,以此阐释经义。但是世人求官之心总比向学之心炽烈。
  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寒门士子亟需考中功名改写家族命运,而且他们也没有条件钻研学问。
  但若是出身富贵膏粱的读书人还这样做,就难免有些急功近利。
  蒋凤举出身寒微,四十余岁才考上三甲,就算留在翰林院为几无出将入相的机会。但他还是选择费劲巴力地留在翰林院这个清水衙门。
  无非是想博个清贵名声给儿子铺路罢了,只可惜儿子壮年病逝,这简直就是蒋凤举的锥心之痛。
  这些暂且不提,只说蒋凤举如此安排贾璋的学习内容,就足以见到他的远见卓识。
  国朝官场有非翰林不入阁的潜规则。因为这一点,官场众人向来视翰林官为“储相”。
  但蒋临在翰林院里冷眼看着,前程远大的翰林官固然不少,但更多的人还是要坐半辈子冷板凳的。
  想在翰林院那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出头,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诚然,翰林清贵,但翰苑里的斗争也十分激烈。在这地方想要往上升,功绩、才华、资历、清望、圣心,这些一样都不能少。
  只有这些全都有,才能平步青云。
  只有平步青云了,才是所谓的储相。
  若是没有,即便翰林也不过是贫寒清流,储相之名更是无从谈起。
  况且想要进翰林也不是容易的事。
  若是能考中鼎甲还好,一进翰林院就是六七品的官了。
  可若不是,那就要考庶吉士,做满三年后才授官七品。
  而像他这样出身三甲的同进士,熬满三年,也不过在翰林院里混个正八品的小官罢了。
  起点如此之低,前程自然也就差了。
  抡才大典三年一次,每个人一生参与科举考试的机会也是有限的。
  想要年纪轻轻就直入翰苑平步青云,毫无疑问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在蒋凤举看来,贾璋的起跑线可不低。
  首先,贾璋出身勋贵,家里不缺钱财,读书科考毫无后顾之忧。
  其次,他父亲贾赦是一品将军,就算没有权势,但至少邸报大诰样样不缺。
  别的暂且不论,单这一点,他就已经走到了不知多少人的前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贾璋资质上佳,几近过目不忘,这样的天资十分难得。
  贾璋的起跑线越是高,蒋凤举就越舍不得耽误他这个良才美质。
  贾璋对蒋凤举给他拔高标准的事情也心知肚明。
  可作为一个假小孩,他完全可以接受蒋凤举的安排,才不会哭闹着向邢夫人告状。
  他自己也想给自己打好基础。
  是的,他前世是在内书房念过书。
  甚至在大权在握后还请了师傅,精心钻研过《左氏春秋》。
  可是,内书房教导内宦学习的是制诰表诏的撰写,灌输的是忠君爱国的理念。
  这些东西和科举考试关系不大。
  这也就是说,贾璋虽念过书,但现在学习的这些东西对他而言都是全新的知识。
  儒家经典微言大义,读再多遍也不嫌多。
  贾璋想要成为执政当权,也要给营造一个好的文名。
  作为曾经的提督东厂司礼太监,贾璋清楚地记得,前世外廷高官最光明的晋身之路就是先做翰林,再做侍讲,再做督抚,再入内阁。
  盛朝与前世大明的政体相同,在这样的背景下,精通书史能够让他把路走得更加顺遂。
  因此他对蒋凤举的教导全盘接受。
  想要精通诗书,第一步就是详细记诵。
  所以贾璋每天都会学过的东西全都背下来,直到倒背如流。
  蒋凤举对此十分满意。
  累积学问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
  不努力,就算再有天赋也没用。
  为了前程,贾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想来便是寒门子弟重生,也不会有他这般心气儿。
  正是因为贾璋前世经历过远比普通人更深重的苦难,所以他对光明生活的渴望才会来得更汹涌磅礴。
  人就是这样,越没有什么就越想要什么。
  贾璋如此刻苦读书,邢夫人既欣慰又心疼。
  她好几次都想对贾璋说咱们不读了,像咱们这样的人家不参加科举也没什么。
  可是每每话到嘴边儿,她却说不出口。
  儿子每每和她说起读书的事情时,眼睛都亮亮的。
  邢夫人清楚贾璋这么努力,是因为他对此真心喜欢。
  就只为这个,邢夫人也舍不得儿子因着自己的私心耽误了前途。
  贾赦对贾璋的刻苦十分惊讶。
  他请蒋先生来给贾璋启蒙,不过是一时责任心上头,担心浪费了贾璋的良才美质。
  可是,等到贾赦的头脑冷静下来后,他都已经做好了儿子哭闹着不去上课的准备了。
  毕竟璋哥儿那么小,不爱读书的辛苦也很正常。
  谁能想到他那么一小点子的人,居然真的能够坐得住呢?
  贾赦一霎间良心发现,心疼起儿子来了(主要是代入了一下自己,觉得天天早起读书简直是不可承受的痛苦)。
  遂特意吩咐厨房每天给贾璋做补身子的汤水,又给贾璋的书房里添了不少好东西。
  全是压箱底的古董文玩。
  心疼地把东西送走后,贾赦又让人给贾琏送了一百两银票。
  贾琏被贾赦搞得一头雾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