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裹儿听到这儿,说:“现任的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年仅七岁,政权由其祖母没庐氏执掌,朝中无能干的大臣,听说内部政局动荡,大臣叛乱。没庐氏恐怕是想借助大唐的力量,稳定国内局势。”
李显闻言,道:“原来如此。”
兵部尚书宗楚客说:“我有一事上奏,正巧和吐蕃有关。前者突骑施钦化可汗娑葛骄纵难服,因其父之死对我大唐心怀怨怼。
他麾下有一将领名唤阿史那阙啜,暗查钦化可汗有反唐自立之心,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率领部下投奔大唐,愿拱卫疆土。”
李显说:“那个阿史那阙啜既然有归唐之心,着兵部酌情安置。至于钦化可汗,就让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去调查他是否有反唐之心。”
宗楚客忙说:“陛下不可啊,郭元振老迈昏聩,又对钦化可汗怀有愧疚之心,他能调查出什么来。这是副都护周以悌送来的奏疏,请陛下过目。”
宫人取了奏本呈上去,李显看完,眉头蹙起,令众大臣传看。
魏元忠看完,笑说:“若说郭元振老迈,臣这把老骨头就该自己走进墓穴里了。他刚过知天命之年,正是年富力强,与钦化可汗的过节,老臣听过一二。
郭都护请钦化可汗的父亲在帐前议事,时值天降大雪,郭都护身体康健无事,那老可汗受了寒就一命呜呼。
钦化可汗以为是郭都护故意害了他的父亲,就说要起兵报仇,半路上遇到了素服前来吊丧的郭元振,他只带了几骑。钦化可汗见状,才知误会了郭元振,双方和解,传为一时美谈。”
魏元忠说话间,宗楚客满面通红,又恨又悔,恨的是魏元忠多事,悔的是说错了话。这郭元振与当今的陛下同龄。
待他说完,宗楚客迫不及待地说:“魏公也说了,这钦化可汗有不臣之心,不如趁机发甘、凉之兵,联络吐蕃,共灭突骑施,立阿史那氏为可汗。”
“荒唐!”
“胡闹!”
“愚蠢!”
“你没脑子吧。”
几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起,众人的目光刺向宗楚客,看得他脸色紫胀。
这是什么神奇的计策啊?大唐和吐蕃在安西争得要死要活,多次发生战争,还是唐休璟率兵将吐蕃势力从安西驱逐出去。
魏元忠冷声道:“突骑施就在安西北部,借吐蕃的兵,就不怕假道灭虢的事情重演?小孩都知道的事情,你想不到这些,枉为兵部尚书。”
前兵部尚书如是说道。
如今政治清明,陛下多依仗太子和公主,而这两人均不是贪婪短视之辈,颇为英明。魏元忠在东宫任官,又与太子交往日密,渐渐放下担忧,恢复了往日的慷慨刚正来。
姚崇说:“北庭都护解琬熟悉边事,刚直坚贞,不若命他去调查此事。”
重润说:“兵者,国之大事,仅凭片言只语就判定钦化可汗谋反不可取,姚公所言甚是。再说,郭元振乃宿将,即便安西有变,大唐也能迅速应对。”
裹儿也道:“突骑施是大唐屏障,与突厥不和,和大唐交好,若是不由分说冤枉了钦化可汗,岂不是寒了他们的心?”
李显下决定:“边事要慎之又慎,就依姚公所言,命解琬调查,再让郭元振上书自辨。”
说着,便让众人散了。大臣们三三两两出去了,只有宗楚客形单影只,后悔不已,不应该当着众人的面说这件事。他仿佛感到同僚对他的嘲笑。
裹儿确实和重润讥笑宗楚客,说:“这人怎么回事儿,能当得起兵部尚书的职责吗?不求他带兵打仗,最起码的军事素养得有吧。”
重润想了想,说:“他与韦家的几个人相交甚密。当年张仁愿要修三受降城,朝中支持着寥寥无几,宗楚客就是其中一人。
现在三受降城拱卫河曲,如同长城,我还以为他有几分眼光和谋略。
恰好魏公卸任兵部尚书,他就补上了,没想到却是这样。只是不知他与那阿史那阙啜什么关系这样保他。”
裹儿说:“你查查就知道了。”
重润说:“说的也是。”
兄妹到宫门口各自散去,重润回了东宫,裹儿去了值房。姚崇见裹儿回来,朝她颔首一笑,这把裹儿吓了一跳。姚公今日怎么如此热情?
姚崇是聪明人,怎么不明白裹儿心中所想,便道:“我先前担任过兵部尚书,突骑施对大唐忠心,再者,还要用他们牵制突厥。宗尚书今日这话说得叫人只觉得可笑。”
裹儿也是如此想:“吐蕃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地势高险,环境苦寒,难以攻取。他们想要往外扩展,必定要侵占我大唐的安西、陇右、河西之地。况且吐蕃虽然国内政局动荡,但国力依在,不得不防。”
姚崇也道:“是啊。”
裹儿叹了一声,说:“且不说太宗朝那一代的武将,就是高宗朝也是猛将如云,现在……”
姚崇笑回:“吏部主持铨选,天下的人才都在那里。宋公处事公正,正在擢拔特异。”
姚崇说完,又道了一句:“从春上至今一直干旱,又兼之疫病,各地粮仓均有出入,我想着派人去巡视,只是神都事繁人少,不知派什么人去?”
裹儿想了想,道:“今年的明经和进士的释褐试应该刚结束?”
在大唐,考生科举考中之后,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需要到吏部铨选,选中了才能授官,完成从平民到官员的身份转变。因平民常穿褐衣(本色衣裳年久褪为褐色),故而吏部铨选为释褐。
姚崇闻弦歌知雅意,说:“你说的是派他们出去?也对,前汉用郎官充刺史,问事地方。”
裹儿说:“武举中通文墨的举子也可派去。武将要精通粮草事,这只当是历练,历练得好,就授予官职。”
姚崇觉得这主意好,辞了裹儿,就去吏部找宋璟商量去了。恰逢他们正在选用这些官员,姚崇叫出宋璟,将此事说了。
“这两年不好过,天灾兵祸,巡察粮仓,有备无患。户部人少事多,你这儿有人,正好这批明经进士武举子没有放出去,选一些出来做事,也算是两厢便宜。”姚崇笑说。
宋璟闻言,沉吟半响,问:“你要多少?”
姚崇说:“多多益善。对了,也要一些武举子,若是他们能将这些做好,说不定将来能镇守一方,抚恤边地。”
宋璟点头,见屋内无人,说出自己的打算来:“如今大唐官缺少而候补人多,有选人流落神都几年不得一官,也有由大入小,由小入大,纷乱混杂,我想要改下官制,使之公平有序。”
姚崇心下思索,这官制改革必然触动利益,常常半途而废。
“我给你推荐一人,可保改革无虞。”姚崇道。
宋璟抬眼看了姚崇一眼,踌躇道:“不必说了,我知道是谁。你难道也昏了头不成?”
姚崇斟了两杯茶,一杯推给宋璟,一杯端起抿了一口,叹道:“公主有一句话说得好,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好猫。你且看看今日之天下,陛下垂拱而治,太子与公主才是背后的决策人,更难得他们二人志向相同。
太子是国之储君,囿于身份,这事他不能做,只剩下公主。再者,陛下春秋正盛,东宫地位稳固,你担忧什么?”
姚崇偶然思绪乱飞,就觉得看似井然有序的人世间,竟然光怪陆离。他现在倒是能理解几分安乐公主。
偶然间散发思维,宋璟会想,若自己是女子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他能当上户部尚书吗?按惯例,这一两年他必定要拜相。若是女子,他能拜相吗?
大唐朝堂之上,最接近宰相之位的女子是安乐公主。然而,她能走出来,除了杰出的才干,还有公主的尊贵身份以及陛下、皇后和太子对她的溺爱。
若没有后面两项,她就是另外一个“上官婉儿”。后面两项让她生生从屋前的大山凿出一条路来。
宋璟听完,沉思半天,终究是做实事的念头压倒别的担忧,仿佛自言自语说:“总归有太子在呢。”
说完,他又问姚崇道:“你愿意放人?”
姚崇笑道:“我可管不了她。因今日吐蕃求亲,她一直念叨朝中猛将,感慨将领青黄不接。”
宋璟也道:“如今政治清明,诸位相公多是敢于任事之人,朝政振兴,不出三五年,天下大治,就能追述太宗高宗之政。那时,确实需要能征善战的将领。”
圣人朝时,朝政的重心在内,要镇压不臣,对外采取消极的政策,又兼之用将不当,以至于边疆部族蠢蠢欲动。
就像最近吐蕃求尚公主一事,若非大唐在对突厥的战争上取得优势,只怕为了一时的和平,朝臣就要考虑再三,避免背腹受敌。
第115章 清明 李显听从之后,果然有用,就是聒……
宋璟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姚崇试试安乐公主的口风,问她来不来吏部。
然而,安乐公主竟然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