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造孽啊!”
  然后骑在墙头或者树上的人就会为下边的百姓解说。
  “夭折的孩子被抬到大理寺门前了!”
  “有人要敲红皮鼓了!”
  “门板排了一溜儿,足有几十个,夭折的孩子真有几百个啊!”
  “哎呦喂,这是谁家的孩子,真是太可怜了!”
  很快,鼓声就响了起来。
  一声接一声,足足十八声。
  大理寺里早就得了消息,大理寺丞等人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很多人聚在院子里,都是没有主意。
  诚然大理寺是为民伸冤,是询问审判罪官的地方。
  但大理寺也是朝廷部门,可以接受告官,甚至是皇亲国戚,只是不包括皇帝啊!
  这案子接,大理寺上下,以后都别想好过。
  不接,那外边的几万人,一人一口口水也能把大理寺淹了。
  “怎么办?这可真是无妄之灾!”
  “给宫里送信了吗?”
  “去请丞相阁老们了吗?”
  众人无头苍蝇一样,最后决定还是做缩头乌龟了。
  大理寺的大门被紧急关了起来,所有人都当做不知道,也等待“援兵”到来。
  他们这样的反应,也不算出乎意料。
  来的路上,涂社长等人就商量过了。
  这会儿直接开始安营扎寨了,附近的酒楼茶楼和各色商铺,都被暂时借用,安顿孩童。
  就是有商铺不愿意借,不敢沾惹这样的官司。
  但在众多百姓的“虎视眈眈”下,也不得不妥协。
  因为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口碑。
  若是传出某某场馆见死不救的名声,以后就别想有客人上门了。
  有热心百姓自发组织了将近一百人的队伍,开始帮忙安顿。
  布庄里搬来了白色的棉布,撕扯成巴掌宽的布条,写上标号,一个个给孩童们绑在胳膊上,以作区分。
  病童们聚集到一家客栈,其余分散在周围。
  每家安顿多少,从多少号到多少号,都记在册子上,标注的明明白白。
  很快,凡是收拢孩童的铺子门前也立起了板子。
  上面同样写了这里收容多少孩子,缺什么用物。
  百信们见了,就会把东西送来。
  九百多孩童,听起来很多,但以整个京都百姓来供养,就实在算不得什么难事了。
  有的铺子安顿了十八个孩子,但棉被褥就收了三十多套。
  更别提吃食用物了,简直堆成小山。
  世上到底还是好人多,尤其是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们。
  但即便这样,依旧碰到了一些困难。
  京都的大夫聚集来足足二十几号,药材也凑了两车。
  但病重的孩子要救治,其余孩子也多少都有些风寒或者小病痛。
  大夫可以轮流诊治,但熬药却成了问题。
  九百多药罐子可没地方找去,也没那么多人手看顾。
  这个时候,一家叫善缘堂的成药铺,这时候就站了出来。
  一个年轻管事,带了一个小厮,拉了一车成药。
  “我们善缘堂,是做孩童成药生意的,尤其擅长风寒,腹痛等小病症。
  可以说药到病除!
  今日听说,这么多孩童受难,我们主家心痛之极,派我们送了一车成药过来。
  一粒药丸,只需化成水,给孩子喂下,保证退热散寒,一个时辰见效。
  还有善缘儿脐贴,治疗腹痛一刻钟见效。
  免费赠送,只求孩童们免于病痛。”
  第三百三十五章 药到病除
  这几句话,几乎是大半都在为自家铺子做宣传啊,但也同样把药效说的清楚。
  有人欢喜,有人质疑,“什么成药,怎会疗效如此神奇?
  若是吃出了问题,你们能担起责任吗?”
  “当然能,我们就等在这里,若是药到无法除病,我们愿意以命相抵。”
  那管事信誓旦旦,甚至扯开一丸成药,直接吞了下去!
  这般,有人就说道,“有几个孩子肚子疼的厉害,不如先贴个膏药试试。”
  “是啊,膏药总不会出问题,大不了揭下来。”
  “看好这些人,万一不成,就拿他们问罪。”
  很快,那小厮捧着一盒子膏药进了专门安顿病童的客栈。
  众人一边围着大理寺一边等待,结果不到一刻钟,客栈里就有人跑出来嚷道。
  “那膏药真好用,孩子们居然不疼了,还嚷着饿,要吃东西呢!”
  众人都是惊喜,“这膏药,当真这么神奇?”
  “善缘堂在哪里,没听过啊?”
  议论纷纷中,那管事又喊了起来。
  “我们善缘堂的成药,所用药材都是采自万云山深处,药效最好。
  颗颗都是从东州府那边运来,一颗顶三副汤药,自然见效快。
  膏药还在其次,最厉害的就是治疗风寒的驱风丸了。
  这里有一千颗,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一二三等,我们愿意都献出来!”
  “好,若是这成药当真能解这些可怜孩子的病痛,以后我们一定认善元堂的名号。”
  这般,善缘堂的成药和管事小厮都进了客栈。
  而药丸很快被化成水被喂进了病童的嘴里,那管事和小厮也是心细,还带了蜜饯和各色芝麻糖花生糖。
  孩子们喊苦,就喂一块,倒是省了人手哄劝。
  文无第一,武功无第二,医者同样也是如此。
  那些赶来诊病的大夫们,听说很多孩子被喂了成药,都是气得跺脚,赶来瞪眼大骂。
  这个说害人,那个说利欲熏心,无论是为名,还是真心为孩子,总之把善缘堂的管事和小厮骂的是狗血喷头。
  但那管事和小厮任凭他们骂,就是不吭声。
  直到,两个本来在发烧的孩子,出了一身大汗退了热。
  “这也太快了?居然就这么退热了!”
  “是啊,我还以为这两个孩子要不好了。
  毕竟烧的脸都红了,不知道多久了。
  没想到这么容易就退热了!”
  “太神奇了!”
  不论是负责照料的兵卒,还是自发帮忙的善心人,甚至是客栈里的伙计,都是纷纷惊讶的嚷起来。
  于是,引得更多人上前查看。
  特别是几个大夫,诊脉,看舌苔,试额头,折腾半天,不得不尴尬承认。
  “确实退热了。”
  有个大夫更是赞叹道,“我自认开出的药方也是极有效的,但也不敢保证一副就见效,总要半日。
  没想到这药丸,居然半个时辰不到就见效了。”
  这时候,那管事和小厮仿佛不记得方才众人的嘲讽一般,笑着开口。
  “我们方才说过了,这成药的药材产万云山,吸收天地精华,药效最好。
  平日,五百文一颗,尚且缺货,供不应求。
  这次也是碰巧,送来一批新货就赶上这样的大事。
  我们东家做主全都捐献出来,能够救这些可怜孩子于病痛就好。”
  说罢,他们就告辞了。
  这倒是让众人很是尴尬愧疚,人家一片好心,他们方才倒是没少口出恶言。
  “善缘堂?倒是有几分气度。”
  “是啊,这成药更是难得。”
  许是为了免良心难过,这些人见人都要提一句。
  慢慢,就有更多人知道。
  有个叫善缘堂的药铺捐了很多成药,极管用,救了很多病重的孩童。
  很快,消息甚至送到了大理寺门前,咏梅社众人和孔家人也都知道了。
  但对他们来说,孩童救回就好,至于是谁的功劳,暂时顾不得了。
  大理寺一直关着门,装死也是一时权宜之计,但也算管用。
  不过一个时辰,马蹄声声,车轮滚滚,几乎满朝的文武都赶了过来。
  百姓们自发让开一条路,有胆子大的高声喊着。
  “大人们要为百姓做主啊!
  可怜这一千孩子,差点儿就被当鸡鸭一般杀了!”
  “是啊,大人,我们虽然是穷人,但我们的孩子也是大魏子民啊!
  不能这么对我们啊!”
  “天要亡我大魏啊!”
  “已经死了几百孩子了,难道都要死光了,那些人才能罢休吗!”
  百姓们不管骂宫里那人,却是一句句泣血嘶喊。
  一众文武百官听得是脸色难看,硬着头皮赶到大理寺门前。
  当先的是丞相兼内阁阁老于大人,他平日同咏梅社里众人也算熟悉。
  这会儿,他哑着嗓子问道,“到底怎么回事?
  你们要让京都乱起来吗?”
  他这般上来就扣了个大帽子,咏梅社众人都是脸色不好,但同朝为官,谁也不好反驳。
  只有涂社长无欲则刚,开口应道。
  “相爷这话可是错了,我们几个人怎么可能搅乱了京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