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一边说,这老乡就一边儿使劲儿把腊肉往周稚宁怀里塞。
  周稚宁连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
  可是她身后又挨上来一个,手里捧着的是二三十个白面馍馍。这几十个馍馍做的特别好,甚至把大拇指按下去,这馍馍还能缓缓回弹呢,一看就松软的很。
  那老乡说:“大人大人!这是俺和俺女人大早上起来做的白面馍,可香咧。大人带着,路上吃!”
  周稚宁被挤在中间,真是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进退两难,只好喊:“茗烟,快过来替本官劝劝乡亲们。”
  谁知茗烟笑道:“主子,奴才早叫您不要低估自个儿了。您都不知道,您就是在县衙里坐着啥都不干,都有乡亲每天来县衙里头问问,这是把您当保护神呢!所以您要走的这件事儿,奴才和魏熊、张班头他们根本瞒不住。”
  岳中旗点点头:“是啊,大人。乡亲们听说大人您要回北京一趟,个个都想把家里的东西拿过来给您带在路上,共有百来个人呢。小人和刘师爷还有张班头几个那是一劝再劝,这才选了几个代表出来给您送东西。要是都这样儿了您还不收,那可就真是辜负乡亲们的一番心意了。”
  就连魏熊也说道:“大人,收下吧。”
  周稚宁无奈,只好收了东西,但她又怕几个老乡们没吃法,硬要把鸡蛋和白面馍一人发一个,一定要老乡们接下了她才肯罢休。
  茗烟走过来替周稚宁提食篮,笑着说:“主子,吃的还是次要的,还有为老伯要送您呢。”
  周稚宁一愣:“谁?”
  那边,岳中旗已经将人从驴车最里头扶了下来,其余的几个乡亲看见了也都连忙去帮把手,可见这人岁数不低,地位也很超然。
  但是等周稚宁看清楚来人是谁时,不由疑惑:“您是水伯?”
  当时她刚到辽东县的时候,在县内调查时遇到的一位卖泥人的老伯。水伯本来对她仇视不已,她隐瞒身份之后,两人才相谈甚欢,谁知道最后被岳中旗叫破了身份,她被水伯狠狠骂了一顿不说,还弄坏了水伯做的泥人。
  水伯来到周稚宁面前,直直地对着她跪了下去:“草民余金水,叩见青天大老爷周大人!”
  周稚宁连忙把人扶起来:“水伯您起来,您这一跪叫我怎么担得起呢?”
  经过差不多半年的时候,水伯比当初看起来更年迈沧桑了,但是眼睛却更亮了,看着周稚宁的时候,眼里满满的仰望之色。
  “大人,当初是老朽的错,您是一个难得的好官、清官,但是老朽这双眼睛不好,硬是把您认成了贪官、昏官、狗官。”水伯拍了拍岳中旗,岳中旗点点头,从后面的驴车中取出来一只十分精巧的小箱子递给水伯,水伯接过来,布满老茧的粗糙手指珍视般地滑过箱面,“当时大人叫老朽给大人做一个刘皇叔的泥人,可是最后这个泥人没能做成。老朽在知道大人为了辽东县做了这么多事情以后,每天都在后悔,要是那一天给您做成了这个泥人就好了。”
  周稚宁的目光落在这只箱子上,眸光微微闪动。
  然后,水伯就打开了这只箱子。
  箱子里面静静躺着一只穿着汉朝官府的刘皇叔泥人,泥人一手执官印,一手按在青铜剑柄,目光炯炯有神,眉眼刚毅正直,简直是栩栩如生。
  “大人,老朽当时说羡慕蜀国的老百姓有一个刘皇叔,可惜咱们这个地方来不了刘皇叔。现在想想,是老朽错了。”水伯将箱子递给周稚宁,“大人,您是咱们明朝最配得上这只泥人的人。还请您收下!”
  周稚宁按住这只箱子,看着里面这只千百年来,承载着老百姓们爱意与敬意的刘备泥人,只觉得哪怕自己在辽东县的这段时日再吃苦,再受累,再劳心劳力,都是值得的。
  “水伯,这真是本官收到过的,最最最好的礼物。”
  与此同时,京城之内。
  周巧秀与杨氏一起坐在床边纳鞋底子,但是周巧秀照例闲不住,纳到一半,就忍不住探头看向了窗外。
  “阿娘,你瞧瞧,爹又去门口望了。”周巧秀说。
  杨氏笑着将针在头发里面擦擦,然后继续刺一针下去,道:“自从知道你小弟就要回京城了以后,你阿爹每天没事儿干就喜欢去门口晃悠。”
  周巧秀用手肘撑着下巴,问:“阿爹是很盼望小弟回来吧?”
  “是啊,你不盼望?”杨氏问。
  “我当然也望着小弟回来。”周巧秀撇撇嘴,“就是爹就没这样望过我回来,难不成就因为小弟是男人,但我是女人不成?”
  杨氏的手顿了一下,说:“你天天男人女人说个没完,可你悄悄自己,哪里像个姑娘家了?你二姐都已经嫁出去了,下一个为娘的就该操心你的婚事了,可你呢?连个像样的鞋底子都纳不出来。”
  说到婚事,周巧秀就更惆怅了:“阿娘,可我一点儿都不想成婚。大姐成了婚,这都多少年了,我都见不到她一面。二姐也成了婚,可之后就守在了平城,连京城都来不了。要是让我憋这么久,我可憋不住。”
  “你这孩子。”杨氏放下手里的活计,“哪有女子不嫁人的?”然后又压低声音,“为娘看和你弟弟交好的那位陈公子就挺好的。”
  周巧秀不说话,只将手里的鞋样子一丢,扭头就出了门。
  她这边埋头走路,没一会儿就走过了大门口,结果十来步之后,迎面就撞着个黑影。
  “哎哟!”周巧秀捂着额头后退两步,“是谁撞我?”
  对方却笑道:“好不讲理的姑娘,明明是你撞的我。”
  周巧秀抬头一看,发现竟然是陈穗和。
  过了半年,陈穗和的眉眼越发俊朗了,眉眼清亮有神,笑着的时候格外引人心神。
  周巧秀不由扯了扯自己的袖子,偏过头去说:“你来做什么?我小弟还没回来呢,若是要叙旧,你来的太早了。”
  “你怎知我就单单是来找简斋兄的?”陈穗和笑着摇摇头,“我是来拜见伯父的。赵大人有句话托我带给伯父。”
  周巧秀一家子都是由赵淮徽接来的,此时住的宅子也是赵淮徽名下的,自然知道若是赵大人托人带的话不是寻常话。当下便忍不住问了一句:“赵大人说什么?”
  “这我可不能和你说。”陈穗和说着就要错过她,但走到一半,还是扭过头来说,“不过你最近还是少出门的好,简斋兄这回在外面当官确实是立了很大的功劳,但也同时得罪了不少人。到时候等简斋兄回京,怕是要功劳、新恨一块儿算了。”
  第78章 回京遇故人 周大人的私事
  两个月以后,京城的天气越发的冷了。
  周稚宁坐在马车上,遥遥看着越来越近的北京城门,心里不由涌起万千感慨。
  茗烟坐在一边说:“主子,就要进城了,咱们得先去驿站收拾一下,再去吏部那边报道。对了,主子,奴才要去告诉周大人一声么?”
  这话叫周稚宁想起赵淮徽,自从赵淮徽离开辽东县以后,她与赵淮徽就有几个月未曾见面了。
  但是周稚宁还是摇了摇头:“等去吏部报到之后,本官再亲自登门去寻赵兄。”
  茗烟点点头,继续专心看路。
  很快,马车就在京城里修建的驿站内停下。茗烟把周稚宁扶下车,说道:“主子,咱们明朝的驿站修的都不怎么样,这时候来京城问政的大人们又多,咱们来的迟些,不知道还能不能分得一个好房间。要是没有暖和一点的棉被和好炭,奴才真怕您这风寒又犯了。”
  一路上茗烟为了周稚宁的风寒没少费心思,每停在一个驿站都要打听当地的名医去抓些药,也是全靠了茗烟的费心周全,周稚宁的风寒才痊愈了。
  此时听见茗烟这样说,周稚宁不由莞尔:“本官哪儿就有这么娇气了?”然后就赶去,“先拿着本官的官印去驿站内登记。”
  茗烟答应了一声就走。
  周稚宁见茗烟轻快的步伐,心里倒也有些庆幸。
  女子第一次初潮过后,第二次的月信往往不太准。再加上周稚宁一向劳累,路上又吃不上什么好东西,以至于近两个月以来,她居然没能等到第二次月信。虽然这让周稚宁白白的提心吊胆了两个月,但也着实给她省却了不少遮掩功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