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而民生被影响最惨的则是釜山。
数不尽的韩进底层员工下岗、码头工人失业、整个产业链上的无数小公司面临倒闭窘境,引发的连锁反应连数都数不完,受影响的人数以数十万计,若连家人都算上,足有上百万人受到这件事的影响,经济形势在一天之内倒退二十年。
韩国财阀政治的特点,在这件事上生动体现了其中一角。任何一个财阀出事导致的举国影响实在太大了,政府根本负担不起。别看政治斗争中经常会把这个财阀那个家族拉出来斗一斗,然而真让他们弄死的话,他们根本就不敢。
这便是唐谨言一直以来心心念念想要得到命脉性产业的根本原因,哪怕明知道海运业不好玩,也得下手。破产重组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能以最低的代价取得最优势的资源,甩掉烂肉之后,日后的经营便是亏损也死不了,更何况重组之后重新盈利的可能性还更大些。
不管怎么说,釜山这回是爆炸了。
突如其来的破产保护让釜山无数相关的民众惊慌失措,慌不择路的求助或申请政府支援的电话疯了一样打爆了釜山市政厅以及釜山各大相关党派成员。
结果这回各方表现出来的态度耐人寻味。
首先是韩国海洋水产部等相关部门召开产业会议,商讨政府层面的对策。在韩进海运进入法定管理程序后,将暂时由政府主导斡旋该公司装载的数十万集装箱货物。韩国金融委员会等金融业界也紧急召开会议,积极研究接管韩进海运所有船舶及核心人力的方案。
釜山市政厅召开记者发布会,积极研究失业人口安置及再就业方案等方面问题。文在寅等在釜山根基甚深的政客们出面安抚和宣传,并指出正在积极联络足够实力的企业,用最快速度支援海运乱象。釜山新任市长元喜龙表示,已经和现代航运初步交换了意向。
从中央到釜山地方,一切有条不紊得就像是已经准备了很久,就等着这一天似的。本应乱象沸腾的釜山居然在这一系列组合拳之下安静下来,等着政府兑现承诺。
事实也确实是准备了很久……
唯一懵逼得不知道什么情况的是安哲秀,他几乎是什么都没做。
本来嘛,什么都没做也没什么错,可安哲秀的政治口号和基本盘在于,他一贯宣称的是打破财阀垄断,促进青年创业和就业问题,因此极快地获得了韩国年轻一代的支持,风头一时无两。在此刻失业形势一团乱的时候,他却偏偏没有声音了,这便是错。尤其在此刻民众急需一个宣泄口的情况下,安哲秀躺着都中枪,被骂得跟筛子一样,就连党内支持率都开始下降,在别人的应对有条不紊的情况下,对比起来安哲秀就显得像个键盘侠,给人一种不会做实事只会喊口号的感觉。
搞人的最高境界在于,对方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被人搞的。比如此刻的安哲秀,以他丰富的政治素养居然都没看出这件事里有针对自己的意思,最多就是文在寅他们得到了一些风声没有知会自己。他已经算个牛人了,在这种状况里还能去分析一下文在寅他们的风声来自哪里……既然有风声,可见有预谋,这件事是谁在主导?
赵亮镐?
不,不对。赵亮镐这个时候不应该开始这一步才对,不到时候……是什么给了赵亮镐提前进行破产保护的源动力?这背后必有别人在支持。
郑梦准?不……郑梦准没有这种动机……唐谨言?……这个名字骤然跳进安哲秀的脑海,他的脸色忽然大变,猛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火速给李康焕拨了个电话:“再以为韩进海运破产这件事与你无关的话,你就可以准备迎接唐谨言进釜山了!”
第六百七十一章 何不揽佳人于东南
其实李康焕即使明知道这件事背后是唐谨言在操作,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韩进确实和他七星帮的关联不太大,在黑帮角度上,能在这件事里兴风作浪的唯一手段是煽动底下的失业工人闹事,但是这个需要时间去组织。
釜山政府准备得太充分了,本应大乱的釜山并没有如人们想象中的乱成一团,空气中虽是憋着压抑的气息,整体还是相对安分的。这便加大了组织闹事的难度,难以因势利导,而是需要主动串联谋划。但市长元喜龙早就戒备这种事情了,警力到处维持稳定且不提,其实元喜龙并不是太信任釜山警察,他反倒更信任的是先期进入釜山建立了据点的玉泽生。有玉泽生带着大票人马在,釜山如今并不是李康焕一家天下,有新村派人马四处虎视眈眈盯着,这种煽动闹事的操作也就变得很难瞒过他们的耳目,李康焕想起什么幺蛾子都只能秘密去做,就更加拉长了组织时间。
李康焕没太好的办法,安哲秀同样没有。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这种形势,只能说是措手不及,应对这种举国层面的影响,要拿出什么方案来都得有个几天讨论,哪里是能说有办法就有办法的?
尤其对于宣称要打破财阀垄断体制的安哲秀来说,如今财阀出了状况导致的社会乱象无疑是在他脸上打了个重重的耳光,要是这件事上他拿不出什么表现的话,以后还有什么颜面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靠嘴炮吗?
“没关系,这件事的影响一时半会平息不了,法院的审理需要的时间本就很长……拖得越久,民众的怨气就越重,不出一个星期,我自然有办法煽动。”李康焕这般安慰安哲秀:“这几天你也召集人马讨论一个主意,等到时候弄出事来,你们来收拾,达成双赢。唐谨言想进釜山,没那么容易!”
※※※
所有人都认为这件事需要迁延日久,而唐谨言却在谋划的时候就告诉元喜龙,只需要三天。
为什么差别这么离谱?因为在审理时最难摆平的债权人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
对于正常的债权人,普遍的方案是把债权折算为股份,转售给愿意接手的下家。这样的折算显然会非常亏,但面临破产保护的情况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脱身之计,否则真破产清算的话,自己那份还不一定分得到手呢。对于面临破产保护的公司,最大的问题反而是没有下家愿意接收这些股份,或者寻找愿意接收的都需要迁延日久,能迅速甩手的话亏又算什么?
但这个问题具体到这件事里,就完全不是问题,因为唐谨言就是要买这些股份,早已备好钞票张开口袋等着了……金额更不是问题,这么多家的合力,吃下这些完全就是毛毛雨。
而韩进海运的最大债权人是韩国产业银行,每年要支付产业银行的贷款利息都属于天文数字,如今的海运形势下,韩进海运确实无力承担。破产保护针对最主要的也就是产业银行的债权而言,一般情况下,这场官司都需要打到明年。
但韩国产业银行有它的特殊性,它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而不是商业银行。所谓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由政府发起、出资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以贯彻和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的金融机构。
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也就是韩进欠的钱只要政府愿意背书,就解决了,唐谨言甚至不需要为此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