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她从衍母诞子开始将这个世界的历史脉络捋了一遍,三字一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先前请来的女师倾力教授林瑢,陈熹也只能每日完成写大字的任务后,趁着她们课余时间前去请教。
虽说林清对原主的身体不是很中意,但这脑子她是不能再满意了。几番易稿,差不多花费了一周时间,《通文篇》初稿问世了。
在一个丽日当空的午后,林荫里的蝉鸣愈噪,林清带着这篇让她初露峥嵘的文稿献宝去了。
收到礼物的陈熹十分惊喜,嘴角止不住的上扬,经过调养而白皙的脸上泛起暗红,看着满篇的大字,心中暗喜,这是妻主为自己写的诗句么?
只识得些许常用字的他满眼期待:“妻主,这是?”
“这是我特意为你编的《陈氏通文篇》,你没有念过幼学,现在识字太费劲了。”林清随意的掸了掸衣袖,似乎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而且三字一句,读来通俗易懂。最近我也没什么事,每日午后我来教你吧。”
感受着夫郎热切中夹杂着钦佩的目光,她暗暗得意,秀钱财秀权势算什么,那些终究是身外之物,暗搓搓的秀智商才当得浮生一大白。
可惜她的身子不能饮酒,不然小酌一番也好。
自这日起,林清每日午后教自家夫郎诵读全文,不出三日,整个西院的侍女和随侍都差不多会全文背诵了。
听着耳边妻主温和的嗓音,陈熹只觉自己的心快要从胸口蹦出来了,他暗暗在大腿上掐了一把,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
就这样,日子在这些平淡琐事中悄悄溜走。
一日,完成课业的林瑢来到林府后花园散心,花园水榭中那几条肥硕的锦鲤还是怪有趣的。
正当她投喂鱼食时,忽听得俩位垂髫小郎在塘边杨柳的荫凉下唱着一首轻快的诗谣。
原本她也没当回事,只是这歌谣的格式越听越觉耳熟,孩童稚嫩的嗓音伴着三字一句的顿挫仿若一道惊雷在耳边炸响,这不是《三字经》么,莫不是有哪位同乡同自己一样穿越过来了?
想到这种可能的林瑢急切地站了起来,快步冲向柳下的童子:“俩位小郎,你们刚刚所唱的诗谣是谁教你们的?”
“女君!”如碧不知发生了何事引得女君脸色大变,只是见那俩位小童被吓得泪水涟涟,嘴角嗫嚅却说不出话来,她急声阻止。
如碧缓了口气继续说道:“方才的诗谣我是知晓的,那是清君为教少夫郎识字所作的《陈氏通文篇》。”
林瑢一愣,怎么会是阿姊呢,阿姊怎么会《三字经》?
第145章 女尊世界的病弱反派 16
林清看着一旁蹭亮的电灯泡,无奈的按了按眉心:“阿瑢今儿怎么有空来我这?”
无端打扰她和夫郎的独处!
陈熹起身笑道:“瑢君估计是有要事找妻主相商,小禾,还不快沏杯热茶来。”
小禾见着主子使的眼色,识趣的退下了,再进来时,捧着热茶的他福了福身,然后转向自家主子道:“少夫郎,后厨管事的张娘子在廊下求见。”
“熹郎先过去吧。”见着他眉间的难色林清主动开口道,近些日子阿父总是抓自家夫郎壮丁帮忙打理家业。
目送着夫郎离去后,她才转眼看向一旁吞吞吐吐的某人,“说吧,找我什么事,你姐夫都看出了你的不自在,现在可以直言了吧。”
林瑢端起茶盏掩饰性的喝了一口:“阿姊,那个《通文篇》……”
“是我写给熹郎识字用的,怎么了?”
按捺住心中的激动,林瑢直直的看向阿姊,不放过她脸上一丝一毫的神情。
“阿姊知道《三字经》么?”
“《三字经》?三字一句的经文么?”林清挑了挑眉疑惑道。
怎会不知?林瑢皱了皱眉,不死心的继续追问:“那阿姊听说过珠湾海底隧道开通的事么?”
这可是近十年举世皆知的大事,代表着人类掀开了征服海洋的新帷幕。
这下林清是真疑惑了,满眼都是茫然之色。
见她的神情不似作假,林瑢如同霜打的茄子——蔫了,再看及《陈氏通文篇》全文,心里幸存的那点儿希冀也消散了。
虽说形式相近,但内容可以说是毫不相干,这篇《通文篇》以神话开篇记叙了这个世界的历史变迁,里面的历史典故自己都知道不全,更别说一个现代人要编写这样一篇文稿了。
再思及文章标题——《陈氏通文篇》,夫郎陈氏知书识字的篇章,林瑢只觉得后槽牙都隐隐泛酸,古人不都是矜持含蓄的么,怎么谈个恋爱还能谈出一篇传世名作来。
受了一万点暴击的她耷拉着脑袋灰溜溜的告退了。
感觉自己演技渐长的林清在心里暗暗给自己比了个赞,就是这女主还真是一副小孩子心性,难怪作者前期要安排原主这样一个反派,用亲人的背刺和心爱之人的离世来促使她快速成长。
就以她现在的心性真入了官场还不被那些人精似的同僚扒皮抽骨?
思及近日俩人的姐妹情谊,以及古代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林清敲了敲木桌,为了自己日后能继续咸鱼下去,还是要快点敦促女主成才呀。
另一边,林瑢回房后花费了一些时日收拾自己的心绪,然后开始研读手中的这篇《通文篇》,全文1536个字,四句一行,尾字押韵,很易记忆。
在通读了全篇后,她拿着其中不甚明了的文句去问府上的女师。
田秀才原本很是不以为意,甚至想训斥这位女君,县试在即,不攻读先贤所著反倒看些杂文扰乱心智,实不可取。
待目光触及全篇后,她越读越心惊,全篇诗句言简意赅,融合了经史子集各部类的知识,天文地理、历代帝王、古圣先贤悉皆备载。
“女君,这是何人所作?”
“此篇名为《陈氏通文篇》,是阿姊为少夫郎识字所作。”提到文名林瑢一阵牙酸。
“可否借我一观?”田秀才目光迫切,现下她是无心教学了,不想林府少君竟有此奇才,作此奇文。
在借得文稿后她又细赏了一通,此文虽格式奇特但韵脚整齐,字字玑珠,又朗朗上口,很是适合幼童学字时使用。
见猎心喜的她在征得林清的同意后将此文寄给了家中长女,毕竟长孙女也到了启蒙的年纪,此文大有裨益。
田氏长女收到母亲的来信后也对此文颇为惊奇,但仍然对阿母信中所言“林府上下皆诵之”抱有疑虑。
孰料她在用此文为长女开蒙时,一旁旁听的次女竟也学会了,虽不得文中意,但次女话尚且说不顺畅竟也能将《陈氏通识篇》背的七七八八,着实令她震惊。
心中惦念此事,一次好友聚会言及家中幼女开蒙之事时,微醺的她顺口谈及此事,惹得众人纷纷向她索要此等奇文。
此文遂在清池县城传开,林清的文才也在此时初露锋芒。
而此时,清池县县令已坐上马车沿着官道往林府赶去了。
官道两旁的农田已经收割完毕,只余一茬茬稻杆连着根部直直地立在稻泥中,在移栽晚稻前,这些剩余的稻杆会被农户踩进泥里经过腐烂发酵后成为上好的肥料,增加田地的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