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可别让人知道我是替我那不孝子来赔罪的。”
  阿笙闻此,看了看中庭的方向,对白老爷子道:“我让人带您从侧门离开吧,您可介意?”
  “不介意,不介意。”
  白老爷子苦笑道:“我这张老脸更要紧。”
  阿笙闻此不由失笑,随即吩咐侍从,带着老爷子从侧门先行一步离开了朱雀楼。
  待到人声渐默,阿笙遂才看向那一方木盒。
  她轻抚着木质的纹路,将里面的地契打开,虽不及白家为抬粮价所出钱财,但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了。
  阿笙扫了一眼这些东西,便又规整地折叠好,放了回去,眼中见不得多少喜悦。
  裴氏瞰卫做事向来谨慎,白老爷子却能察觉,显然是预料到可能会有人顺藤摸瓜,既是早有预料,又何谈后知后觉。
  他今日肯退让一步,大抵是因为这一场粮食之争,彻底让阿笙坐稳了粮贸行主事的位子。
  二人都知晓,此后生意场上,免不了与对方有接触,甚至合作,利益才是他们最佳的盟友。此怨宜解不宜结,装得三分糊涂,日后也好相见。
  阿笙几分随意地将那木盒子盖上,遂才起身,往前堂而去。
  第二百四十六章 听赏
  天光柔亮,拂化了枝头的寒意,侍早的一众侍女捧着央国九曲正官服、八宝玲珑冠、百珠披挂等上贵之物,躬身候在浮生院外。
  因护粮有功,今日,阿笙要上朝听赏。
  屋内,小桃细细地为阿笙梳妆,从镜中便见到阿笙还在闭眼小憩,如今都掌了那么大的生意了,早起对她家姑娘而言还是比什么都难。
  “对了,今日让人将别府收拾出来。”
  阿笙这声音还带着懒气。
  自粮贸行正式经营之后,窦升平夫妇便来得勤快了些,傅荣华更是每日晨昏定省没有歇过,欲缓和两府关系的意图甚是明显。
  “姑娘这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无他人之时,小桃说话总是没个顾忌,阿笙倒也不怪她。
  “我与他们能维系表面的客气便足以,窦氏分府这场戏总不能一直被外人当成闹剧看了去,搬府也不代表什么,但却能让祖母开心些。”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长房的生计握在阿笙手里,她便也不怕他们再生事。再者,长房住在哪又有什么关系?
  听得她这话,小桃倒也没理由辩驳了。
  她为阿笙归整好最后一缕发丝,而后朗声朝屋外道:“进!”
  一众侍女听唤而来,为阿笙着装。
  这九曲正服是制衣寮专门为阿笙改制的,央国从前多为男子听政,除了太祖之时,并无女子获正封,阿笙虽不上朝听政,却是这许多年来正儿八经的第一个女官。
  正服加身,顶冠庄严,光耀之色如白日初照屋梁,双目皎兮,若月白舒展华冠。
  这矜贵的女娘便这般走上央国权势的殿堂。
  王殿之上,百官朝拜,珠帘之后,太后稳坐高位,大皇子于帝王宝座旁受群臣之礼。
  王殿之外,阿笙垂首候着,她低敛着眉目,不卑不亢,本是听赏却不见她有多少欢喜。
  冬日里的风吹得总是有些急,阿笙候在殿外已然许久,等着殿内的传召。
  朝堂之上群臣就北境战事探讨许久,阿笙甚至隐约可闻其声,但究竟谈论的内容是什么,她却是听不清的。
  日头渐上,照出了几丝暖意,阿笙站着腰身有些僵硬,略微挪了挪,便见殿外候着的内官一眼扫了过来,她又微微叹了口气,端持着礼仪,不敢随意再动。
  也不知过了多久,殿内之声渐弱,此时,殿内高宣“宣窦长笙觐见”。
  阿笙微微抬眸,遂抬步走入了王殿之内。
  入眼的第一幕便是那九龙抱柱的辉煌之色,上一次她来此,还是多年前欲行西州之时。
  她躬身拱手,以文臣之礼向太后与大皇子见礼。
  大皇子鹰隼一般的眸子睨见阿笙前来,勾了勾唇,他并未忘记阿笙今日听赏,却刻意让她在外候了许久,为的是要杀一杀她的威风,才能行自己今日的意图。
  见阿笙低敛着眉目,倒无半分傲气,他甚为满意,正欲开口,却听得珠帘之后,甚少置喙朝堂之事的太后率先开口。
  “窦长笙,你以女娘之身却能行报国之事,甚是难得。”
  太后一句话便将阿笙此前所作抬到了“报国”的论调之上,这让大皇子略有些错愕。
  原本他欲借护粮凶险之势,以协助为由,往粮贸行安插自己的人手,毕竟他可不愿这么一大块肥肉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但太后这起调却是让他这话不知从何说起,遂又将话咽了下去。
  大皇子轻咳了一声,遂跟着太后的话头,多是夸赞之言,但不过三两句,又寻着间隙将话锋一转。
  “你身为女娘却遭遇如此凶险的情势……”
  但他这也只是刚起的话头,不过一句,便被太后立即接了过去。
  “是啊,如此情势你却能不慌不乱,稳扎稳打,实属不易。”
  “我央国多年开女子恩科,却不见女子听政,你是当朝第一人,哀家唯愿我国女子都能以你为榜样。”
  “听闻你早年于华清斋就学?”
  阿笙听着王座之上的二人互有往来,便知这朝堂如今当是二分天下。
  她端持着礼仪,垂首称是。
  “华清斋多年育才,方能培养出你这般出色的学子。”
  此话一出,堂下众人面面相觑,都听出了些别的意味。
  轩帝此前对裴氏多有压制,甚至欲派朝官干涉华清斋的事务,而如今太后却在朝堂之上大赞华清斋。
  这番态度,难道是欲与裴氏和解?但如今裴氏各脉大多已经迁出了央国,此时再来和解,又有何用?
  听闻太后这话,阿笙依旧低敛着眉目,中正地答了一句,“谢太后夸奖。”
  别的话倒也不接了。
  但不管阿笙如何接话,珠帘之后的人有自己的目的,那准备好的话便是要说完的。
  “哀家原是想赏赐你一些白玉珍珠一类的东西,但这些俗物你当是不缺的。”
  “你既替天家掌民生之计,护佑央国百姓,少不得遇到难为之事,今日哀家便封你一个郡主之位,食邑千户,从此天家做你的靠山,让你行事有个依仗,大皇子看可好?”
  太后此话一出,堂下一片寂静,大皇子听闻此话,猛地抬首看向太后,但那片珠帘却遮挡住了老人家的面容,让他看不清她此时的神色。
  太后这是顺着他此前的话封了阿笙,将他欲插手粮贸行的想法扼杀。
  但他如今尚未正式入住东宫,不过是皇帝在病中,得了太后的名号才能协政,因此太后亲自发话,他反驳不得。
  “但凭皇祖母决定……”
  窦长笙是裴氏老夫人亲自认下的孙女,此时再被封郡主,那么天家与裴氏的关系便在此女的身上有了交集。
  太后这番态度,既是对阿笙的拉拢,也是铁了心要与裴氏修好。
  阿笙略微抬眼,扫了一眼王座之上,而后又敛了眉目。
  大皇子虽得辛氏扶持,但毕竟也是皇家之人,正如裴钰此前所说,只要坐上在那方王座,无论是谁,对裴氏的态度便终究归于一处,因此,大皇子定然不愿意向裴氏低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