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喜得新人忘旧人,卢长青之后没少在林文卿寄来的书信里看到对方对白士元的抱怨。
还抱怨,那就是还有感情,若真没感情,那是半个字都不会提。
卢长青给林文卿提供了两个方法,要么爆发大闹一场,跟白士元一刀两断,要么就忍气吞声憋着。
信送出去后,估计是看出来卢长青嫌烦,林文卿再来信,便再也不抱怨白士元了。
1038年注定不是一个平凡年,青州多地发生洪灾,灾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
韩琦连疏四人庸碌,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使四人同日罢职,即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
同时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的官场腐败作风,建议赵祯开始从朝廷内部裁员。
裁是不可能裁的,庆历新政改革那都是被逼的没办法了,赵祯才开始革新“祖宗之法”。
其实朝廷官员早就发现国家财政问题和制度的不合理。
三冗问题应该是宋祁最先提出来的,宝元二年(1039年)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宋祁曾上疏《三冗三费疏》,建议朝廷“去三冗”、“节三费”,这个时候就已经点明了朝廷需要对“祖宗之法”中的流弊进行改革的方向。
然而没人敢动,大家又不是傻子,想想史上那些改革的政治家,有几个下场是好的?
第237章 不叫清平,乐不起来(6)
赵祯也愁,赈灾要花钱,可是国库里钱不多了。
自赵祯即位以来,尤其是其亲政之后,终其一朝,地震、洪灾、旱灾、蝗灾等各种灾害频发,赈灾的费用加上西北边境应对西夏的军费,据后来苏舜钦上疏所说:光是宝元元年(1038年)主管财政的三司花费已经“二十倍于祖宗”,国朝用度严重不足。
宋史一般不怎么洗自己,是什么就记录什么,所以早在今年,国家财政就已经告急。
就在赵祯焦头烂额之际,宫里传来了好消息,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注:由于俞充仪的那个孩子生下来就死了,所以宋史资料一般都是将福康公主认作仁宗的第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便是历史上那位因婚姻不幸被逼得疯过一阵,最终英年早逝的福康公主。
衙门里的人纷纷为皇帝高兴。
“这么多年了,官家可算有自己的孩子了,只是可惜了,若是个小皇子就好了。”
杨善君跟在赵祯身边多年,对他自然是忠心耿耿,她说出这样一番话也不奇怪。
毕竟在这个世界的人眼中,只有男人才是正统。
“官家还年轻,孩子总会有的。”
“是呀,就算没有,副率不是还养在娘娘膝下的吗?”
众人你一言我一句接话道。
副率就是赵曙,未来的宋英宗,现在的赵宗实,入宫之时被授予左监门卫率府副率。赵祯早年一直没孩子,被朝臣催的没办法了,就从宗室里挑了赵宗实做为养子。
杨善君叹了一口气道:“养子始终是养子,总比不过自己亲生的。”
杨善君这句话说的倒是没错,这赵宗实还真就是个白眼狼。
赵宗实在这皇宫里几进几出,像是狗一样,被赵祯从1035年一直遛到了1062年,才最终被立为皇太子,估计也是因为这个事情对赵祯一家子都怀恨在心。
刚继位不久就要认回自己亲爹,也就是闻名后世的“濮仪之争”,还有就是不善待赵祯的妻女们,赵祯一死,他就把人家的妃子女儿们全赶去了闲宫,把空出来的宫殿安排给了自己的孩子。
估计也是缺德遭天谴,没当几年皇帝就病死了。
不过赵祯也没能开心太久,因为自入夏后,各地报灾的折子络绎不绝地传回京中,不是要钱就是要粮。
也是在这个时候,李元昊在边境的小动作也愈发频繁起来。
自夏季以来,各地报灾的朝堂上所有人的精力全放在了赈灾上,分不出半点注意力在西北军情上。
虽然上次被嘲笑了,但卢长青仍然没有放弃,她还是如之前那样,继续收集着折子上关于党项人进犯边境的信息。
杨善君有些一言难尽地看着卢长青,“你真的要跟我一起去面见官家?”
卢长青坚定地点头。
“现在官家正对岭南洪灾的事烦心,你现在过去跟他说陕西那边的事这不是触他的霉头吗?”
“都知,下官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但这事必须告知官家。”
“行吧。”杨善君无奈道:“我也知道你是为了朝廷着想,若是官家怪罪起来,我会试着为你求情的。”
大半年未见,赵祯对卢长青还有印象,看过卢长青递上来的折子后,有些不耐烦地扔到一边,吩咐道:“善君,从明天起别让她负责枢密院的文书了。”
卢长青十分无语,脸上却故作焦急道:“官家不可!臣观察了半年时间,党项人对边境的骚扰愈发频繁,这背后说不定藏着什么大阴谋。”
赵祯头疼地看着卢长青道:“小打小闹而已,卿多虑了。”
“再说光秦凤路、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四路便囤兵近二十万,就算党项人倾巢而出,又有何惧?”赵祯十分自信道。
天啦,谁给他的自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