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5:开局撕毁回城调令 第691节

  一番干净利落的开场白过后,拍卖会正式开始了。
  第一件拍卖品是一位词曲大师的手稿,标价1000港元。
  由于这位大师在港岛非常的有名,再加上低价也不是很高,拍卖一开始竞争就非常激烈。
  经过20多轮的竞价之后,寥寥几张手稿竟然拍出了1.2万港币,这让第一次参加这种拍卖会的闫耿东大为震惊。
  当初家里没有败落的时候,闫耿东经常到许麟庐的“和平画店”去看画,偶尔也会买。
  他记得当时那家画店虽然不足40平方米,但却是京城的名家荟萃地,经常有名师坐镇,张伯驹、黄永玉、徐悲鸿、傅抱石等都是常客。
  即便是这些名家,其作品的价格却并不高,齐白石的画作价格最高,但也只有十元左右,至于黄宾虹的画,一块钱一张,还没人要——因为大家不认识。
  没想到在这里,不过是一个词曲大师的手稿,竟然能卖出1.2万港币,实在是让人难以自信。
  而接下来的拍卖更让闫耿东感到疯狂,一幅由港督千金捐赠的,由不知名画家画的油画,也拍出了2万港币。
  一把明星用过的吉他,起拍价1万,硬生生拍出8万港币。
  甚至于一个明清时期的佛像,竟然拍出了10万港币的高价。
  闫耿东都不知道说什么了,当年国内“破四旧”的时候,像这样的佛像不知道砸毁了多少…
  不过还没等闫耿东心疼多长时间,就看到拍卖师将一个熟悉的盒子拿了上来。
  看到这个盒子,闫耿东下意识的坐直了身子。
  美女拍卖师李悠悠再次说道:“下面进行拍卖的是第18号拍卖品,这是由威远药业公司的闫先生捐赠的物品,该拍卖品为三颗药丸…”
  听到这组拍卖品竟然是三颗药,所有人都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毕竟威远药业的大名他们都是听说过的,虽说这个公司成立时间并不长,老板也比较神秘,但却能引得欧美各国的医药公司争相与之合作,是一家实力远大于名气的公司。
  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能参加这次慈善拍卖会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他竟然捐了3颗药,那就让人有点惊讶了,都很好奇他捐的到底是什么药!
  好在美女拍卖师没有让大家久等,只见她优雅的说道:“这三颗药是威远公司根据大陆那边的宫廷秘方研制出来的,主要是针对男性那方面的,这种药可以让男性在那方面更有自信更持久,可谓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快乐源泉,更重要的是这种药物副作用,可谓是全世界的男人等了4000年的绝世良药…”
  一番华丽的介绍之后,美女拍卖师在说出5万港币的起拍价之后,便宣布“宫廷秘药:蓝色小药丸”的拍卖正式开始。
  原以为5万港币的起拍价会让在场的人认真考虑一番的,虽然来参加这次拍卖会的都是港岛最有钱的那一小撮人。
  但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没必要的话,谁也不会随随便便浪费的。
  没看今天最高的成交价也就10万港币吗,这5万港币的起拍价应该会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不到5秒钟就有人举牌了:“5万1千!”
  紧随其后就又有人举牌了:“5万5千!”
  “6万…”
  “8万…”
  “10万…”
  “15万…”
  “18万8千港币!”
  当台下一个气势十足的中年人举牌后,整个拍卖大厅瞬间安静了下来。
  拍卖师看到这位举牌后,也知道不会再有人竞价了,当即说道:“18万8千港币一次!”
  “18万8千港币两次!”
  “18万8千港币三次,恭喜李先生拍得这组宫廷秘药…”
  第928章 爆火!
  翌日清晨!
  一起床,闫耿东就来到公司外面的报刊摊,然后杂七杂八的买了十几份报纸。
  回到办公室后,他便逐一的看了起来。
  很快,他就在有名的《南华早报》最显眼的位置看到了昨晚慈善拍卖会的消息。
  这则新闻得前半段和闫耿东之前看过的那些官媒报道一样,全都是在吹嘘夸赞港督府的,没啥新意。
  但是在后半段便说了一些拍卖会的情况,其中就大篇幅的提到了远威公司以及那三枚蓝色小药丸。
  当讲到这个拍出18.8万港币的神奇拍卖品的时候,《南华早报》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在描述这几枚药丸的神奇功效,这让闫耿东心情大好。
  作为港岛四大报纸之一的南华早报,其发行量还是很大的,而且也很有权威。
  有了他们的报道,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这蓝色小药丸的大名就会传遍整个港岛。
  此外,闫耿东昨天也从大秘书杨慧英那里打听到了,拍下那三枚药丸的是港岛赫赫有名的李家三爷。
  虽说这位李三爷现年不过48岁,但背靠着身后的李家,已经在港岛闯下了偌大的基业,成为了身价百亿的超级大佬。
  只要那位李三爷使用了那种药,并对药物的效果有只言片语的正面评价,那就更好了。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闫耿东要做的就是看看这些媒体如何报道这事。
  紧接着他又看了《东方日报》和《文汇报》等权威报纸,无一例外的,这些报纸都对远威公司以及那种神秘的宫廷秘药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尽管所有的用词都还是那位美女拍卖师说的那些基本介绍,但依旧让人对这种蓝色小药丸浮想联翩了。
  看完这些正规大报之后,闫耿东再次翻看起了那些八卦小报。
  港岛人喜欢看八卦小报那是出了名的,因此在港岛这种八卦小报的数量种类非常的多,零零总总可能有上百种之多。
  这些八卦小报有三天发一刊的,也有一周发一次的,有专门挖明星**的,也有专门盯着豪门世家的…
  由于种类实在是太多,闫耿东只是让老板选了十多种今天早晨送来的新刊,之前的那些显然不可能有慈善拍卖会的报道。
  随手拿起一本三天发刊的小报,闫耿东在头版头条看到了他要找的内容。
  相比于正规报纸报道的内容,这些八卦小报的内容就“劲爆”多了,不但将这种蓝色小药丸的前世今生都“挖”了出来,甚至于还和中原王朝的那些皇帝联系到了一起。
  看完这个报道之后,闫耿东都被震惊到了。
  要不是他知道这药是周扬那小子整出来的化学合成药的话,他都要相信这蓝色小药丸真的和那些皇室有关系了,真他么的能编…
  剩余的那些八卦小报也都一样,大多都对昨晚的慈善拍卖会进行了报道,而所有的报道中,远威公司的宫廷秘药那都是绝对的主角,什么港督、港督夫人,什么当红明星,都被这种被称为“男人等了4000年的神药”面前,秒得渣渣都不剩。
  毋庸置疑的是,蓝色小药丸火了,而且还是爆火!
  …
  云山县八宝梁村!
  就在蓝色小药丸火遍港岛的同时,周扬这边也火了。
  他这边火的是那些高考辅导资料以及那个高考补习班!
  自从与塞北省新华书店签订了合作协议之后,印刷厂这边搞出来的这两份《自学丛书》以及各科的高考模拟试卷便被迅速的卖到了塞北省各个盟市旗县。
  在省新华书店庞大的销售网络的加持下,仅仅几天的时间,十几万册《丛书》以及几十万套模拟试卷就被疯狂的考生抢购一空。
  更为重要的是,塞北省地域狭长,与8个省份接壤,比如说晋西省的平城、冀北省的张垣以及秦省的榆林等地。
  这几个省的考生得知塞北省这边的新华书店竟然有高考复习资料卖,而且还都是成套的,一个个都激动坏了,纷纷托这边的亲戚朋友帮自己购买。
  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在这边有亲戚朋友,所以一些离得近的就干脆组团前来这边买书。
  虽说一来一回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路费,还要和生产队或者是工厂请假,但比起自己的前程命运,这些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离得近的确实可以亲自过来,但是离得远的就不行了,他们只能派出代表来这边买书。
  很快,这几个省就催生出了一个特殊的行业——黄牛!
  当然了,他们并不知道也不会承认自己是“黄牛”,但干的确实是黄牛的营生。
  他们专门从其他省份赶到塞北省,然后排队购买大量的教辅资料,再通过邮政系统寄回他们本省,售卖给那些“嗷嗷待哺”的考生,倒卖之间赚取一定的利润。
  有了这些大大小小的黄牛,塞北省各地的新华书店经常会出现这样离奇的景象:本身不大的边陲小城的新华书店,每天早晨都会有大量的人在排队。
  有些人昨天刚刚买了20套资料,今天又买几十套,就连书店里的工作人员都认得他们这些人了。
  而省新华书店这边也被这种反常的情况给整懵了,本来一个人口不足10万的边陲小县,预估考生不超过1000人,省新华书店给他们派发了500套各种教辅资料,按道理应该是足够了。
  毕竟一整套资料可不便宜,并不是什么人都能买得起的。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500套复习资料送过去没两天,县里的新华书店就开始催货了,说是卖完了。
  不足千人考生的小县城,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卖出了五六千套复习资料,这样的情况在全省都屡见不鲜。
  但不管怎么说,周扬搞出来的这些教辅资料是真的火了。
  除此之外,火了的还有村里的那个高考补习班。
  八宝梁村有知青165人,加上各个生产队上过高中的年轻人,所有参加高考的年轻人就已经达到了224人。
  人虽说不少,但是分到三个班里倒也算不上拥挤。
  但是,就在补习班开班的第三天,白杨找到周扬,说是他表妹就在隔壁的福沟大队插队,得知表妹也想今年考大学,他便想将她也弄到村里的补习班学习一段时间。
  白杨和周扬是同一年来村里插队的,而且他这个人是个热心肠,和周扬相处得不错。
  他开口求周扬,又不是什么大事,周扬便同意了。
  没想到自这之后,不断有人来村里找他,往补习班里塞人。
  刚开始是知青们,接着是村干部们,到最后连自家的老丈人什么的都来了。
  毕竟谁家能没个读书的亲戚,而高考又关系到一辈子的前途命运,以至于平时拉不下脸求人的人全都来了。
  面对这么多人来求情,周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不该答应他们…
  第929章 因材施教—快慢班!
  夜深人静,周家正房的灯还亮着!
  三个孩子都已经睡着了,但是李幼薇却还趴在炕桌上做着试卷。
  高考补习班开班之后,师母王丽萍就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摸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