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因为媳妇儿无语,九千岁就顶上来了,“多多,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你和阿爹一样能生小孩子,你父皇有个药,可以防止生孩子,自然了对身体没什么伤害。”
“???”许多福很难理解,慢慢消化了后,说:“不是,你们要给我吃药吗?严津津也不能生小孩。”
他看俩爹都看他,阿爹说药是你父皇吃的。
说的已经很明显了。
许多福:“……”
“防着也好,这样吧,药给我,我吃了好安心。”
许多福拿着药一走。
宁武帝跟皇后说:“许多福又在充什么大头蒜。”
“哪有你这么说崽的。多多都说了一家之主,小严脾气好又温和,身子骨瘦瘦弱弱的,穿个衣服能被风吹了,孩子之间房里事,我们做长辈的也不好问详细了,多多心里有数。”
“多多看着平时不着调,你看看他办正事都妥妥当当。”
“他刚拿了药,咱们说的话肯定是往心里去了,只是在咱们面前不好意思。”
皇后一连串给崽辩驳。
宁武帝:行吧。
作者有话说:
多崽殿下:这个药……这个药……严津津也不能生孩子啊,一个自信,不吃!
第120章
宁武十九年是个好年,这一年大盛的太子殿下迎娶太子妃,圣上开了皇恩,大赦天下,免农税一年,免商税三成。
大盛百姓从去年秋冬听得皇榜后就开始唱赞歌,想着来年好日子——家里一年田税免了,攒了粮食留下自家吃的,而后全都卖出去,换了银钱好给孩子娶媳妇或是盖屋子。
总之都是好盼头。
至于他们的太子身为储君娶一个男妃,百姓才不管男的女的,能免田税,那就是好太子妃,是大喜事。
到了这一年,北方瑞雪兆丰年,春日又连着下了几场雨,春雨贵如油,今年是个收成好日子。
“看来老天都祝福咱们太子和太子妃呢。”
“听说各地方老爷都献了礼。”
“圣上皇后就太子这么一个儿子,听说是千宠万宠,打小惯到大的,太子喜欢男的也纵着,太子妃出身书香世家,叔父在内阁得圣上看重。”
“太子妃双亲呢?”
“听说求仙问道,双亲都没了,去天上做神仙去了。”
“这也好,也好。”
“听说太子妃长得是花容月貌,活脱脱的神仙下凡。”
……
民间赞扬完圣上就夸太子和太子妃,他们大字不识,不懂那些朝廷斗争,只知道今上当政后,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今上是个好皇帝。
就是民间有几句:太子妃命硬克双亲,也没流传开来,反倒说的最多的都是太子妃不是凡间普通人,双亲也是仙人,生了太子妃后那就功德圆满又回天上做神仙去了,太子妃读书时文采斐然,文曲星下凡,太子乃真龙之子,太子妃就是来辅佐太子的。
这就叫琴瑟和鸣,天赐良缘。
就连有些地方,为殿下迎娶太子妃办了喜会——地方官也大力支持,其实主要是商贾借此想赚一笔,最近几年老百姓手头松,手里有些余钱,带着一家老小出门逛喜会。
就跟庙会差不多,不过比庙会婚嫁喜气氛围重。
谁家要是今年或是明年给孩子办喜事,倒是能来采购买一买,喜会上除了吃喝玩乐外,多是红绸、红布、红线,还有新娘子一些头脸首饰,贵的便宜的都有,一些小玩意剪纸,那手艺精湛,还能要求剪一双大雁、鸳鸯之类的喜物。
因此这喜会,之后每年三月十三在江南一些繁华之地流行来开。
年年都办。
这是后话。
三月十三,黄道吉日。
盛都城特别热闹,今日是殿下迎娶太子妃的吉日,早前两日九门各地已经开始发喜饼、喜钱了,只要吉时去蹲守,基本上都能领到。
小孩子们可高兴坏了,小身影蹿的很快,领了喜钱能买饴糖、糖葫芦吃——家长一没留神,孩子不见了,这下吓坏了,在人群喊孩子名字。
没一会见官兵拎着小孩胳膊送过来了。
“马上就是殿下结婚喜日,人多眼杂,把孩子看好了。”
“诶诶官爷说的是。”被凶了的百姓只有谢天谢地松了口气,孩子没被拐走,哪里还在意官爷凶巴巴的语气。
等官爷一走,先打孩子屁股几下。
孩子嗷嗷哭完,大人再给几个铜板买一口饴糖哄一哄。
像这样场景,这两日盛都城九门街道上不稀奇,时不时发生,因为发生的多了,百姓还纳罕:“官爷真是好心肠,还给找孩子。”
“听说是殿下料到了,吩咐下来,别有拐子趁着喜事热闹拐孩子,送一个孩子回去,官爷还能攒着功绩,回头论功行赏呢。”
“难怪了。”
“我就说嘛。”
“不过殿下大好日子,要是有拐子趁乱浑水摸鱼真是可恶。”
果然九门一处就抓到了几个拐子,百姓拍手称欢人人喊打,打完了才扭送到了太常寺。
前两日预热已经是喜气洋洋,城中面对大街的商铺都挂了红灯笼、红布、绸缎、贴了囍字,到了婚礼当日,百姓们也听到了流程:殿下先出宫到严府接亲,而后绕着两条主路一圈,百姓皆可围观庆贺,而后车驾从太极宫正门宣德门入,在太极殿前举办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