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就比如说,金陵的学子知道他中了小三元后,纷纷下帖邀请他参加各种宴会,美名其曰,相互认识认识,还可以互相讨教一下学问。
没了要备考的借口,贾琰也不好总是推脱,不然容易让人说清高,中了小三元便瞧不起他们,况且别人真心邀请,他也不好总是推拒,总归忙完这阵后,他也该回京了。
贾琏已经给家中去了信,同时也在筹备回京的事宜,就连他这里,晴雯也开始打点他们的行礼只待他和宝玉参加完谢师宴,便启程回京。
所谓的谢师宴,也是众人约定俗成的规矩,学子们在中了秀才后会由当地官府带头,给众位学政、监考官和学子们办一个宴会,也就是谢师宴。
一方面是为了,让这批考中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感谢考官们的提拔,当然主考官有意收徒的话,也可以在这批学子中挑选有才能的学生。
再则,从另一方面来说,监考官们也是这批中了秀才的恩师,理应拜见一番,今后入了官场,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坐师。
……
谢师宴这天,晴雯特意为贾琰拿了身新衣服换上,说:“二爷这回中了小三元,参加谢师宴时合该穿的鲜亮些,可不能落了下乘。”贾琰无法,只能随了她的心意换了身新衣裳。
出门时只见贾琰,身穿靛蓝色湖绸暗纹锦袍,腰间束着青色祥云宽边锦带,乌黑的头发束起来戴着镶嵌了大颗珠宝的白玉冠,腰间佩戴了双鱼羊脂玉佩,唇红齿白,眉眼如墨,好一个贵公子形象。
……
下了马车,由下人带着进入宴席处,这次宴席办在了一处别院处,院中此时的风景也甚美,只见院中景色错落有序,席间也摆放了许多应景的盆栽,学子们也都三三两两的坐在一起低声说话、交谈。
贾琰和贾宝玉进了院中后,同贾珀、贾琼等相熟的人打过招呼后。
其他人也都看见两人了的到来,纷纷上前打招呼,有些,是有心想要与这两位京城来的公府少爷交好,还有的单纯是,想与贾琰这位“小三元”互相认识一下,切磋一下学问。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别人热情地上来与你交谈,你也应热情地问应别人。
贾琰见他们过来,也上前一一回应,一直到宴会开始前,贾琰已经与这几人交谈甚欢。
这边说着话,那边林俞齐带着他俩个师弟上前与贾琰他们打招呼。
林俞齐:“琰弟。”
贾琰:“林兄。”
自上一次两人也相熟了些,称呼上也更亲近了些。
……
众人正交谈的热切时,只听前面传来“学政大人到”的声音,紧跟着就是一阵脚步声传来。
众人看去,只见来人身穿官服,头戴官帽,表情严肃,行走间有不怒自威之感,远远看去便让人心生敬畏,不敢冒犯。
看到学政大人到来,众人依次按着排名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由贾琰这个院试案首带头向学政行礼,拜见学政大人。
听说这位张大人还曾当场直谏皇帝,为人古板,讲究实学,务实,最是不喜欢浮夸献媚的人,众人想着不由的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让自己看起来严肃,庄重些。
学政让众人都入了坐后,宴席正式开始,首先由贾琰这个案首打头先作一首诗。
贾琰早就提前了解到“谢师宴”的规矩,早先便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此时也不露怯,当场吟诗一首,众人听完纷纷叫好,上首的学政大人听了也满意的抚了抚胡须,点了点头。
对于贾琰这个学生他心中是十分满意的,不然当初众考官们争议贾琰和林俞齐谁能胜任案首时,他也不会一力主张选定了贾琰为案首。
至于,林俞齐这个学生的卷子他也看过,文风词藻华丽,文章诗作都是上乘,尤其是那首诗,更是难得的佳作,他与贾琰两人,一个诗文出彩些,一个文章更好些,众考官一时难以决择。
相比较林俞齐,他则更看好贾琰作的那篇文章,言语豪迈而不失严谨,其中的观点更是直切要点,便觉此子不凡,今日看到贾琰的为人处事,他心中更加满意,没有看错人。
想到这,张学政看向端正站在下首的贾琰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又略微提问了几个问题,方才让贾琰坐下。
紧接着就是林俞齐,他当场作了一首贺宴诗,更是惹得满堂贺彩。
随着众学子吟诗祝词间,席间气氛也逐渐热闹起来,还有人当场献技,手谈一曲。
贾琰看了不禁感叹,众人的博学多才,这年头身上要是不会几个才艺,都不好意出门赴宴,君子六艺,可见不假。
……
宴会结束时,上首的学政大人除了对贾琰提问了几句话后,也没有表现出对其他人有青睐的,众人心下失落,但学政大人便是对案首,也只是略微提点了几句,始终没有收徒的意向,他们也不敢多加猜测。
等到众人散去,学政张大人才单独留下贾琰两兄弟,谈起姑父林如海。
贾琰这才知道张大人竟还是林姑父的同门师兄弟。
张大人谈起师弟林如海不禁感叹说:“多年未见,我上次得知你们姑父的消息还是他被任命为巡盐御史,不知他现今如何了。”
贾琰回道:“我们来金陵考试前,还曾转道去杨州看望了林姑父,林姑父他在扬州一切都好,还请大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