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据老太太的话,她的老伴,也就是诸淑娴(苟子)便宜爷爷,就是外出巡逻视察屯兵状态时,染上恶疾,急病去的。
  这提前做准备,好像也没什么不对。
  只是,诸淑娴(苟子)得表明态度,她不参与其中的争斗。
  终于到了流放途中必经的大城镇的时候,诸淑娴(苟子)果断地给老太太买了两家奴仆,总共十八口人的,承诺每个月给老太太一百两零花钱,并负责这十八口的月银、粮食、衣物的,就撤回她在老太太身边的得用人,只留下尤金、尤银单纯负责老太太安全,其他事情,她都不管了,也不让她这边的人管了。
  诸淑娴(苟子)这明显要和诸家划分开来的行为,不仅老太太表现得十分震惊伤心,就是正和老太太争夺得水深火热的新二堂姐也是不能理解的。
  琼州作为流放地,是出了名的难生存,从大辉朝建立,年年流放人口过去,都没见人口增加的。
  具体多恶劣不知道,但是肯定不是随便能生存的地方。
  这种地方,有奴仆也不管用。
  而且……
  诸淑娴(苟子)这奴仆,来路有点不正。
  大辉朝虽然不禁止人口买卖,但是为了防止奴仆人口贩卖过滥,对什么人能拥有多少奴仆,是有明确的规定的。
  最为得民心的是,大辉朝的律法,还将户籍、奴仆数量、田地数量、税法都勾连到了一起。
  像诸淑娴(苟子)这种民籍的,一户最多能拥有一百亩田地,五百亩的山头,其中良田最多四十亩、次等田最多六十亩,超过了就要给重税,劣等田养成良田、开荒的另算,那是另一种政策。
  想要更多的低税的田地,就得是官籍了,但是几品的官能有多少田地,多少田地什么种类是免税、半税、全税、高税的,也有硬性规定的。
  据开国皇帝说,这是为了避免像前朝那般,百姓因为无田无地,无所依存地被迫举旗造反。
  奴仆就是算到这些田地上的,民籍的百姓,只有购买满额田地,才有资格购买奴仆,且一户奴仆人数不能超过八个。
  诸淑娴(苟子)能一口气买下十八口奴仆,也是因为这两户奴籍的人中,只有八个算是劳壮力,剩下的十个中,有四个是超龄的老奴,六个是不成丁的孩子的缘故。
  只要卖主愿意保证这些老弱病残的温饱生存的,这些是可以以户为单位买卖的。
  当然,这里面诸淑娴(苟子)还是钻了空子的。
  流放途中,明面上什么资产都没有的诸淑娴(苟子)哪里来的田地证明。
  不过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钱到位,有的是人帮忙做这些事,也真没谁管大城市中,十几口奴仆的去向。
  反正,诸淑娴(苟子)是一口气地将她名下可用的奴仆数量用完,都给老太太了。
  嗯,为了死遁跑路,诸淑娴(苟子)身边忠心耿耿的人,早就放藉了,都是和她一般的民籍。
  彼此之间,签订的是雇佣契。
  虽然,诸淑娴(苟子)觉得,这雇佣契吧,约束力也就那样,但是即使是手握卖身契的主仆关系,为了各种利益恩怨,想要搞死主人的仆人,在洛京权贵圈,也多的是真实案例。
  单凭契约就想让奴仆、佣工死心塌地那根本不可能。
  这一群人明知道诸家被贬,还愿意跟着诸淑娴(苟子)一起到琼州这样的偏僻地方,不过是十分清楚诸淑娴(苟子)的本事,跟着她,未来过得肯定不会差的缘故,不然,谁会愿意傻乎乎地跟着她从洛京跑一千六百百多里只为受苦显忠心。
  诸淑娴(苟子)也是很艰难地才培养出这五十个愿意全家一起走,以及没有家小拖累的心腹的。
  嗯,从一开始,为了死遁,她找的手下,都是偏向无父无母、无亲无朋的,没拖累,想去哪领着走,换身份也容易。
  就是,有了须弥仙器后,诸淑娴(苟子)是真的很后悔,将这群人忽悠得太厉害,对她太忠心了。
  为啥对她忠心?
  自然是他们身上的手艺了。
  奶娘一家子就不说,本来就是侯府出来的厉害人,没有个厉害的本事,也不可能从一众家生子中杀出重围,到了权利核心的老祖母身边,又被指派到诸淑娴(苟子)这里。
  更多的是像尤金尤银一般,让诸淑娴(苟子)调理得有了武艺,再不然,也在诸淑娴(苟子)大投入下,学了精湛的一技之长。
  大辉朝几代皇帝都在努力地教化百姓,识字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论手艺,特别是很多独门手艺,想学到还是很难的。
  不是谁都像常胜侯府,准确的说是诸淑娴(苟子)的便宜伯爷爷和便宜父亲那样,有心地搜罗了众多偏门手艺的传承书籍的。
  这两位是真心地想将常胜侯府、诸家发扬光大的,只是……
  他们铺垫得好好的大业遇到了诸族长和便宜二叔这样的蠢货。
  一个看不上这些下三流的杂艺;
  一个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爱古籍古画文雅风流。
  将他们之前两位有格局、有远见常胜侯布置的东西全都荒废了,最后便宜了诸淑娴(苟子)这个过目不忘、悟性极高的小仙女。
  尽管是抄家了……
  好吧,诸淑娴(苟子)在准备死遁之前,就将常胜侯府内有用的书籍全都记在脑海里了,还借着常胜侯府的人脉关系的,收罗到不少新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