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皇上要替女儿出头,要让噶尔臧和喀喇沁部明白,尚公主不是娶公主,公主是君驸马是臣,这种关系搁在老百姓家里,那就是公主招赘娶了个女婿进门。
既然你这个女婿连皇上的闺女都伺候不明白,那就不用你伺候了。什么时候皇上的闺女都不愁嫁,以前没和离的公主那还不兴让端静开个头,什么事都有头一遭,这不就轮到端静头上了。
等公主和离,带着女儿嫁妆回来了,咱们再追究噶尔臧在太后丧礼期间大不敬的罪。当年三哥在敏妃孝期剃头都丢了爵位,现在可是太后,这郡王的爵位说什么都留不下来了吧。
这杜棱郡王是喀喇沁部世袭的爵位,噶尔臧夺爵还有他弟弟色棱能袭爵。喀喇沁部能为了这事闹起来的可能性恐怕都不大。
撸了爵位自然不够,到时候把噶尔臧幽禁在京城不给色棱添麻烦,等再过些日子这幽禁的人还要不要活着,还要活多久,那不就都是咱们说了算了。
要不是老十就是老十呢,从根子上这人那混不吝的劲儿就一直都在。这几年在统领衙门装得挺像那么回事,那是因为没遇上大事。
现在有事了,瞧瞧他给出的主意,全是一肚子坏水!
“儿臣附议,”坏归坏,胤禔也紧跟着给康熙跪下,“皇阿玛,妹妹们抚蒙是为了大清,可若是蒙古那起子混账学不会如何尊着公主过日子,难道咱们还要眼看着妹妹白白把命扔在蒙古不成。”
公主抚蒙,没几个是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去的。这些年因着心中郁结水土不服死在蒙古的公主少了吗,但那些公主死也就死了,朝廷从未追究过。
因为什么,一是因为跟蒙古之间的关系要顾及,二也是因为有些事得自己想得通,不能钻了牛角尖。
公主自出生起,在皇宫里金娇玉贵的养大,真以为投了个好胎就一辈子顺风顺水什么苦都不用吃了。
真要有这样的好事,直郡王就不该是这个样子,就更加不用提还在毓庆宫里出不来的太子。苦都是要吃的,端看怎么吃罢了。
公主出嫁是带着嫁妆带着人的,为了给公主撑腰内务府还会专门指派管事的嬷嬷,再加上公主府的长史等人,一小套班子怎么也足够公主使唤和差遣了。
如果这样了还是想不通活不下去,康熙是不会为此多说半句话的。
端静不一样,摊上噶尔臧这样一个丈夫她尽力了。就算她性情不够烈,但她以她自己的方式跟噶尔臧周旋了这么许多年。
她吃过的苦,绝对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些年不管朝廷跟蒙古的关系好还是不好,她都从未传信回来抱怨过一句。
身边的侍卫死了的有叛变的也有,可到现在身边还是留住了一些人,这才保全了自身和女儿的性命。
如今她撑不下去了,拖着病体带着女儿回娘家来求援,难道还要把这个姑奶奶重新推回到那个火坑里去。真要是这么干了,从康熙算起再到底下这些王爷贝勒,就合该去死。
再说了,胤禔还有好几个闺女嫁到蒙古去了。眼下看着日子还能过,但谁知道以后会是什么情况。
以前只觉得嫁去蒙古的女儿,这辈子都难得再见上一回,好不好的都是她的命了。
现在要是能借着端静的事撕开一道口子,往后女儿在蒙古过得好自然最好不过。要是过得不好那大不了就和离,谁家还养不起自家的姑奶奶了不成。
康熙看着跪在底下的两个儿子,脸色谈不上好看。沉吟了片刻像是想要骂儿子,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摆摆手把俩不省心的从乾清宫里赶了出来。
但第二天乾清宫就传出一道让端静公主跟额驸噶尔臧和离的圣旨,紧跟着当天就把端静从直郡王府接回到宫中,回延禧宫和布贵人同住。
和硕端静公主和离住回宫里的事,很快就成了开春最热闹的谈资。
这次不光是老百姓们把这事当稀罕传,官员和宗室里对这事比对蒙古还要上心。
本来觉得公主出嫁更自家没什么关系的官员,这会儿也起了心思。蒙古人尚公主,当了驸马又不好好伺候公主,这叫什么档子事。
你们伺候不好有人愿意伺候啊,京城这么多有爵位有家底的人家,愿意舍一个儿子出去尚公主的多了去了。
至于宗亲们,对这事就更上心了。毕竟除了皇上的女儿抚蒙,这些年还有好些郡主县主也赐婚嫁去蒙古了。
这一嫁过去,还不是好坏只能全凭人家了。有些姑娘性子烈还好些,有些姑奶奶从小就养得连说话都温声细语的,一招嫁去蒙古,家里哪能不惦记。
现在好了啊,端静公主都和离了,噶尔臧都被关起来了。明面上只说是为了太后丧期大不敬,可傻子也知道这事是皇上为了女儿出头啊。
很快,不管是跟着皇家公主郡主回京奔丧的,还是这次不用来人还在蒙古的,都掀起了一股捧公主的风。
本来日子过得和顺的,自然越发爱重府里的妻子,毕竟谁也不想做下一个噶尔臧。日子过得鸡飞狗跳的,也全都偃旗息鼓。
过不了咱不勉强行不,公主郡主瞧不上,咱们躲着偷着去过自己的小日子去。公主这边咱们就当伺候主子了,伏低做小把这阵风躲过去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