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他记得芒种的时候,她总是会拉着她去惯常去的那家吃桂花冷元子。
她但凡吃了什么好吃的,便会在他身边说给他听,彼时,她并不在意他是否答她,好像,只要说给他听,她就很开心。
他傻得透顶,却不懂得珍视……
他将煮好的粥煮好的时候,六娘和芷兰也梳洗好了。
六娘知他特意早起给她做了粥,她吃了觉得胃中很舒服。
她好像习惯了他总是这么在她身边,周到地做着所有事,她甚至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
六娘吃完,将大氅裹在身上,说,“风雪停了,可路上的积雪厚了许多,咱们现在走,还要中午才能到县城呢,快走吧。”
沈念点点头,自去收拾东西,牵马。
王二上了年纪,歇晚了,这会儿并没有起身,说是腿疾犯了,不能相送。
昨日里六娘给他的银子,他们没收,今日,六娘拿出银子放在桌上,说,“姑娘,这草屋漏风漏雨,这银子你们收着,将这屋子好好修缮修缮!”
王家丫头仍不想收。
六娘将银子塞在她手中,握着她手说,“姑娘莫要推却!老人家上了年纪,又有顽疾却受不住这样的寒冷,你不为自己想,也该为你阿爹想想呐。何必和银子过不去,何况我们也确实在这里歇了一夜,确实叨扰你们……”
王家丫头,握着六娘给她的银子,呆了半晌。六娘已转身出去。
她见沈念和芷兰已将马牵好,她穿上大氅,便上了马。
三个人从院子里引马出来,走了才几步。
便听身后喊着,“等等,等等……郡主且等等。”
六娘他们勒马回头,见是王家丫头。
六娘问她,“姑娘还有事吗?”
那王家丫头望着六娘,眼里没了先前那般戒备,反而颇柔和地说,“郡主,阿爹说他愿意和你们一同去上京做人证!”
六娘愣了一会儿,慌忙跳下马,裙摆上沾了雪也不过,说,“那真的再好不过!我让我的亲卫们,帮你们收拾东西?!”
她点点头。
见六娘开心,沈念和芷兰却似比六娘还要欢喜,一径地去帮父女二人收拾包袱,可除了这草舍,和六娘给的两锭银子,他们的东西也不过浅浅两个包袱便装下了。
这草舍带不走,临别的时候,父女二人只是望了望这住了多年的草舍,便随着他们去了汝宁。
自寻了王二回来,六娘又在汝宁小住了几日。
汝宁县令特地来给六娘请安,六娘便向他问了问当年疫情的事情,
“汝宁疫情,尽三成的人都染了疫症,也有不少的人因这病丧了性命,幸好当时郡主离开了汝宁,也是上天护佑。”
六娘没有看向他,喝了口茶淡淡说,“我记得,当年这疫病来势汹汹,汝宁县的大夫和胶州的太医都说没有办法,怎么突然就治好了呢?”
“多亏献王殿下绸缪帷幄,指挥若定。也是上天眷顾汝宁,太子殿下正好在胶州郡小歇,太子殿下手中有能医,携带古方解了这疫病。”
六娘蹙了下眉头,想着,太子果然早有这古方,却迟迟不给汝宁县人医治,莫非真如传闻中所说,他不打算救汝宁县的人,为的是让陛下以治下不严之罪,整治献王……
“不知当时,是哪位神医治好了这疫病?我很想见见他。”她敛着眸说。
“是太子身边的王太医,恰巧,汝宁疫情之后,这王太医便留在胶州的行宫内,郡主若想见他,下官便去唤他来。”
六娘点点头,便不再提这事,“不知大人记不记得,当年我有一个朋友叫铁山的,在杻阳山的矿场做徭役,曾托大人代为寻他,不知可有下落呢?”
那县令眯了眯眼,说,“当年疫病属矿山最为严重,许多年轻人感染了疫病,没几日就去了。那里好多穷苦人家的孩子,许多尸首没有人认领,死了不过扔在山野间。郡主来信后,我曾派人细细去查过,铁山确实曾在杻阳山服役,只那场疫病之后,便没了音信,名录上报的是身故,下官也想着……可能凶多吉少。不过下官仍让人探查着,若有消息,一定禀报郡主……”
自玥娘托六娘寻铁山,她便前前后后使了很多人去,可都没寻到他,又说矿场附近,献王把持得很严,并不能进。
六娘叹口气……只得向县令点点头,县令又坐了片刻后,起身告辞。
六娘让芷兰送他出去。自己握着手中的茶杯出神,过了半晌,她吩咐,“芷兰,你写个信去胶州,请这位太医来一趟汝宁,就说……就说我不舒服,想请他过来看看。”
六娘坐在桌边写了信,咬着笔端想了想,将信交给芷兰,“这信是给皇祖母的,里面只说了,张启可能与当年祭坛的案子息息相关,肯请皇祖母将他留在京都,留心他行踪。哎,除了皇祖母我却也不知道,该同谁说……”
芷兰接过信说,“郡主想得已经很妥帖了,我明日就遣人将信送回宫中。”芷兰见六娘仍坐在桌旁说,“郡主早些歇息吧,就快到年节了,明日,汝宁市集要放烟火,我们一同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