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又一日,太后在翻看完那卷经书后,突然陷入昏迷,气息奄奄,危在旦夕。
阖宫皆惊。
第91章 赐婚 “陛下选中了姜姑娘为太子妃。”……
皇帝几乎要将太医院质问个底朝天:“前些日子, 你们不是说母后的身子已有好转吗?为何短短几日,母后又会病得这样重?”
太后年事已高,病势反复实在是常有之事。然而太医们却不敢这样说, 只能战战兢兢地不断为太后把脉。
一服服药熬了起来,太后偶有醒转,神思却依旧倦怠无力, 甚至有时有些不清醒, 呓语不断。皇帝心急如焚,无心朝政, 日日滞留在淳安宫,一面担忧, 一面怒斥太医无能。
虽然太医们使尽了浑身解数, 却依然没能让太后好转。皇帝绝望之下,开始寄希望于虚妄之事。
皇后一向不信这些,闻言劝了几句, 但见皇帝心意坚决, 只能噤声。而贵妃素来善于体察圣意,闻言便建议,一边请钦天监的人推算,一边请些术士卜上几卦, 倘若真的是被什么不吉利的东西冲撞了,也能及时清邪除祟。
皇帝深以为然,便将此事吩咐了下去。
恰好长公主识得几位京中有名的术士,便禀明了皇帝,请他们入了宫。
消息传到永安宫时,姜清窈的一颗心登时提了起来。她虽不信这些命数鬼神之说,但却知道皇帝是多么深信不疑。
几乎是下意识的, 她想,这会不会也是谢怀衍的手段?他和皇帝一样相信此道,更知道如何利用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和推断去造势,从而达成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想当年,秋妃正是为所谓命格之说所累,日渐失了皇帝的恩宠,以至于郁郁而终。在她故去后,谢怀琤亦被不祥之身、不吉之兆的阴影笼罩了多年。而此次,那卷经书又是出自谢怀琤之手,而太后又是在读经之时突然病倒的。倘若谢怀衍使些手段,轻而易举便能将谢怀琤出自孝心的举动歪曲,让他顷刻间处境堪忧。
以皇帝多疑敏感的性子,一旦他心中扎下了怀疑的种子,那么就再也无法根除,只会日益变得咄咄逼人。那时,谢怀琤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切就会化为泡影,他又该如何自处?
她正忧心忡忡时,得了皇帝授意、负责推算的术士已经开始在太后寝宫中四处探查,试图找出不祥之物。果不其然,他们将目光定在了那卷太后日日都要翻看的经书上,认为问题或许就出在此等宫外之物上。皇帝便命他们务必要仔细查验。
太后病重,为免冲撞,术士进言,除去帝后、长公主和
太子,其他人都不得在淳安宫久待。
虽不用侍疾,但姜清窈却依然时时刻刻记挂着那边。
这一日,谢怀琤得了闲暇,特意悄悄赶来永安宫宽慰她,劝她不必为自己担心。
两人说起朝堂上的情形,姜清窈问道:“如今,你和太子如何了?”
谢怀琤面色淡淡的,道:“前些日子禁军改制,太子一心想安插自己的人进去,却未能完全如愿。燕将军及其上峰说一不二,公正严明。”
他顿了顿,又道:“窈窈,你应当也知晓,京城的巡捕营交给了明然吧?”
说起此事,姜清窈微微蹙眉,道:“那日,太子忽然来了枕月堂,提到此事,言辞之间对我和哥哥颇有敲打之意。”
“我亦将他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哥哥,哥哥说他心中有数。”
谢怀琤低声道:“人人都羡慕他得到了这样一股大有可为的队伍,但巡捕营对明然来说无异于万重枷锁。他既要时刻留心,不能过于沉湎其中,避免引起父皇的疑心,又不能碌碌无为,敷衍塞责,否则便会被冠上失职之罪。若我所料不错,太子必然是想借机拉拢明然,以便让巡捕营为他所用。”
“但我想,明然周旋于这一方方势力之间,一定能独善其身,不招人猜忌,”他见姜清窈眉宇间皆是忧色,便柔声安慰,“窈窈,你放心。太子即便有什么打算,也会徐徐图之,不会咄咄逼人,否则便会被父皇察觉。”
“那你呢?”姜清窈望向他,“陛下偏信那些虚妄的命格之说,那些人更是盯住了你献给太后的经书,倘若真的将太后病重归咎于你,你又该如何是好?”
谢怀琤的思绪有些游移。其实他这些日子并未太过在意可能加诸自己身上的灾祸,而是在做另一件事。
在严崖的帮助下,他设法收买了谢怀衍身边的一个术士,命他状似无意地散布出一些与先前不同的论断,只说姜清窈并非太子良配。而太子若想成就大业,便务必要将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集中在朝堂之上而非儿女之情。而谢怀衍对此言论虽半信半疑,却也确实更留心政事,专心对付他了。
但愿谢怀衍能够打消那个念头,不要将窈窈拖进那桩婚事的深渊之中。
只是谢怀衍最信任的还是谈天之,此人对太子忠心不二,谢怀琤始终没能找到收服他的法子。若想将事情办得稳妥,还是要从此人身上下手。
谢怀琤想着,连姜清窈的话都没听见。直到她握住了他的手轻摇了摇,他才恍然回神:“......窈窈,怎么了?”
姜清窈无奈:“我在同你说,若是太子将矛头对准你,你想好应对之策了吗?”
他心如止水,淡淡笑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经历过那些命格之说的迫害,自然不会再如从前一样束手无策,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