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因为康师傅看着他的眼神儿变了。
  作为一个出身八旗的官员,阿山的前半生过得非常舒心。毕竟是能够靠着特权入仕的人,怎么都比寒窗苦读数十载的那些同僚们要好的多。
  而且他的升职之路也算是很顺利的那种,这就比其他也是走这个门路的同僚们更加幸福了。
  这主要还是源自于他运气不错。
  赶上了好时候,跟着康师傅亲征噶尔丹大获全胜,虽然只是做为参赞,但也沾了大胜还朝的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此仕途更加坦荡了。
  当然,阿山的仕途能够这么顺当也并不是全靠运气。
  与他擅长察言观色的能力也是分不开的。
  毕竟这之前他也不能算是一帆风顺,也曾经因为说漂亮空话被康师傅识破而遭遇贬官。
  说起来,那还是距今十三年前,也就是康熙三十一年的事儿了。
  事情的起因也是赈灾。
  当时因为陕西等地大灾,康师傅派了时任户部侍郎的阿山和时任内阁学士的德珠一起去赈灾。
  这次赈灾持续了好几个月,等阿山回来的时候,都已经过年了。
  康师傅对此非常感动,便就专门召见了阿山询问灾民的情况,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消息说是流民无处可去,已经流动到了襄阳。
  加上这个冬天还挺冷的,他有些担心这些灾民的过冬情况。
  按理说,这事儿你只要据实禀告,听康师傅训几句话就完事儿了。
  毕竟,康师傅也知道,赈灾这事儿很难做得十分完美,只要大概意思差不多就行了,还是得想法子安抚住灾民们才是正道。
  如果你是个有想法的人呢,那当然没有啥问题,如果没有什么想法,你就听着康师傅训示就完事儿。
  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儿,阿山还是出了纰漏。
  因为他居然敢睁着眼睛说瞎话,糊弄一气,说什么“正月里头已经降雪,没有百姓流亡”,简直是当康师傅是啥都不懂的书呆子。
  康师傅当然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虫,人家至少走访了不少地方,知道很多风土人情,一听这话就知道不对,当场就拆穿了阿山的谎言。
  是啊,正月虽然有雪,但是二月三月不下雨也没有用啊,如此大旱,粮食还是指望不上,百姓们不流亡出来挣命才怪呢。
  你现在跟朕说因为正月下雪,这么大一个旱灾就结束了?
  但是你知不知道连朕都听说了,那些流民早就已经到了襄阳了。
  你这是玩儿朕?
  还是说真当朕是傻子?
  康师傅震怒,所以阿山当即就从户部侍郎被贬为了郎中,可以说是坐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冷板凳。
  幸好两年之后,他又抓住了机会,让康师傅看到了他,擢升了左都御史,重回了京城核心大员的圈子。
  还是挺华丽地回归的。
  不得不说,还是有点子本事在身上的。
  本来么,他到了左都御史的位子也就差不多到头了,毕竟这个时候,他的年纪也不小了,虽然还没有到老年人的程度,但是也是个油腻的中年大叔了。
  偏巧就在这个时候,康师傅要去亲征噶尔丹,这机会不就又摆到了阿山的面前。
  年近五十的阿山当即积极响应,成为了伴驾亲征大军的一员,还很走运地成为了一名参赞,虽然是文职,但是如此一来反倒更好书写自己的丰功伟业,让康师傅龙心大悦之下,又给他升官儿了。
  而且不但当年凯旋的时候升官儿,等回到京中之后也升个不停。
  短短四年不到的时间里,就从礼部侍郎升到了两江总督,这个级别跨越也是相当炸裂了。
  就这么着,阿山对自己把握君心的能力产生了盲目的自信,然后终于在今天翻了车。
  最悲哀的是,他看出来了康师傅的情绪变化,知道自己要翻车了。
  这就更加难受了。
  没有什么比眼睁睁看着大厦将倾而无能为力更加无助的了。
  但是他什么办法都没有,只能任由那一块巨石落下。
  明明他这次来接驾,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置陈鹏年于死地的。
  怎么一转眼的功夫,落到了死地的居然是他自己?
  阿山不懂,但是阿山大为震撼。
  康师傅却不管他那么多,直接把他打包送给了林如海和十三阿哥。
  这俩人正好在处理赈灾贪污的事儿,现在多了一个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的阿山,想必也没有什么关系。
  林如海和十三阿哥表示,臣\儿臣等谢谢您嘞,万岁爷您开心就好……
  康师傅当然很是开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他也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因为性格和年纪的原因,并不想管罢了。
  他这一生如履薄冰,很少能够过上一点儿开心的日子,所以就很想周围的人过得开心点儿。
  既然是想大家都开心了,那一不小心就会对底下的官员们太过于宽容,导致这些贪官、国贼们越来越过分,简直不知道要怎么换着花样儿折腾才好。
  好在现在老天开眼,给他一个会洞悉人心、还会心声外放的林家小子来。
  然后还配套给了林如海这个能力、人品都出众的好官,再加上老十三那个聪明劲儿,不用来多抓几个贪官,多回收些资金,那不是亏大了嘛。
  简直属于暴殄天物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