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别的不说,就从如何对待家庭教师这件事儿上,就能够看出来林家的家风是如何优秀啦。
能够发自内心尊师重道的人,能够坏到哪里去呢?
反正肯定不是坏人。
林家,能处。
张友士和蒲松龄对视一眼,都在彼此眼中找到了同样的赞赏之意。
两个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既然这个事儿都商定好了,蒲老师的亲笔信也写了,接下来的事儿就很简单了。
从蒲老师的小院子告辞出来,又客客气气地包了个大红包送走了太医张友士之后,小黛玉和莫郁便去书房回禀了林如海。
林如海听了他们的安排,也是大加赞赏。
他立刻就唤来了管事的,将蒲先生的家书交给他们,命他们即刻安排启程,去山东接蒲先生的家眷来京城林府。
管事的林春生两口子当即得令,麻溜儿地下去安排。
结果不到半个月,这个事儿就办妥了。
十月底的时候,蒲老师的幼子蒲荺带着一家人护送着蒲先生的老妻刘氏夫人进了京。
这位小蒲先生是蒲老师最小的儿子,今年已经二十九周岁,但是按照古人的算法,已经是三十而立了。
他幼承家训,也是个考科举的发烧友,已经寒窗苦读二十几年,就想着通过童子试中个秀才,但是又苦于没有名师指点,听说老父亲现在正在前科探花林老爷家坐馆,原本就很是羡慕向往。
没想到这一日忽然被林家管事找上门,说是东家要接他们一家子进京,一时间还有些发懵,还以为是自己在做梦。
但林家管事再三相邀,又有他亲爹蒲老师的亲笔书信,蒲荺一家子这才信了。
因着蒲老师的信件里头已经制定了要老四蒲荺一家护送老妻刘氏夫人进京,蒲家其他三兄弟也没有什么异议。
虽然蒲老师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但是蒲家兄弟们还是很尊敬这个老父亲的。
对他的命令也都是无条件地服从。
不管是考科举,还是进京,都是老爹说了算就完事儿。
蒲荺接到了蒲老师的命令,立刻就收拾东西,护送老母刘氏夫人进京。
不过半个月,已经到了。
见到林家精致富贵的宅院,他们都惊呆了。
等见到蒲老师,他们更是吃了一惊。
他们瘦小干枯的老爷子怎么就这样了呢?
林家莫不是什么天堂?
接下来他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天堂。
蒲荺次日就被林如海送到了一个正规官学中就读,甚至连他八岁的小孙子蒲立循也被安排进了专门培养小孩子的官学里。
他们父子俩读的虽然都是官学,但是侧重点完全不同。
蒲荺因为要冲击科举考试,所以上的是专门的“科举”培训学校,蒲立循上的则是一般的启蒙文化课。
这种差异化教学的风气,始作俑者,当然也是莫郁。
作者有话要说:
啊啊啊,居然这么晚了!
今晚一定!
第119章 未来
说是“始作俑者”,多少还是有点儿败坏莫郁的名声了。
毕竟这个事儿,他也不是故意要弄成如此局面的。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莫郁的那份儿宫里头的差事说起。
从康熙四十二年,年仅三岁的他在机缘巧合之下伴驾南巡了几个月之后,他就获得了这个进宫给年幼的小阿哥们当伴读的差事。
虽然说在当差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儿。他甚至从“伴读”混成了“助教”,但是总体来说,这份儿差事带给莫郁的快乐和实惠还是比内耗与痛苦多。
毕竟,康师傅是真舍得给,给的也实在是太多了。
算起来,莫郁当差至今也不过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他就已经从一个奄奄一息、默默无闻的林家嫡子,变成了皇上亲封的正六品蓝翎侍卫。
至于伴读或者说助教,反倒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事儿了。
不过这也并不耽误莫郁在这个已经变得平凡普通了的工作岗位上玩儿出出人意料的花样儿来。
“技能学校”的建立,就是其中之一。
那一天莫郁原本正在百无聊赖地坐在上书房里打瞌睡。
同样昏昏欲睡的还有一半儿以上的小阿哥们——不管是康师傅的儿子还是孙子、侄子还是侄孙子们,总有一些没有啥读书天赋的。
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读书,这跟出身、家世、智商都没有什么关系,主打的就是一个天赋。
如果一个人生来就是游鱼,你非得要把他往飞鸟的方向培养,那最后肯定是大家都痛苦。
可惜康师傅才不管这一点。
不说康师傅了,寻常百姓家也是一样,就跟疯了一样,非得让孩子按照一个方向发展。
在皇家,那就是经世治国、帝王权谋、驭人之术,在民间,那就是科举考试了。
在这一点上,康师傅可以说跟蒲老师是一样一样的。
康师傅规定,所有皇室子弟,虚岁六岁就必须开蒙,进入上书房读书,跟着同一个老师学习同样的课程,主要还是那些经史典籍,无一例外。
他就根本没有想过,万一有些阿哥们并不想要学这些怎么办。
其实这个规矩原本也不是康师傅定的,而是他爷爷皇太极先动的手,到了他爹顺治这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