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但是新换上去的那一位的试卷远远比不上王状元的,甚至都有人专门为了这件事儿而做了一首诗,替王状元惋惜——他原本应该是乡试的解元的,这样就是又一个“连中三元”的神话了。
  想一想屡试不第三十年到“最年长状元”加上“连中三元”,该会是多么完美的神话呀。
  而且这得多高的才华、多强的气运才能达到呢!
  就这样的天选之子还被康师傅嫌弃得不行,说人家是“聋子”,根本没有得到什么重用,何况是年纪已经六十五岁了的蒲老师?
  所以说,科举这条路是基本上没戏了。
  这都是蒲老师自己都能预料到结果的事儿,所以哪怕是被莫郁的心声提及,他也没有啥特别的反应。
  然而说完了这些事儿之后,到了现在终于开始说家庭了。没想到莫郁别的都没有说,居然一下子就提到了他的夫人……这就,有点儿让蒲老师汗流浃背了。
  的确这么多年来,哪怕蒲老师一生文采风流爱自由,但是到了晚年,他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一生中最对不住的就是他的发妻了。
  蒲老师的妻子刘氏夫人,跟他是同乡,也是出自读书人家,乃是秀才之女。
  从蒲老师十八岁、刘氏十五岁两个人成婚的时候开始,他们夫妇两人一直都是聚少离多,如今成亲已经有快五十年的时间了,但他们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却满打满算估计连个十年都没有。
  四十岁之前,蒲老师的生活重心都在刻苦攻读、努力科举上。
  十九岁的时候他就中了秀才,还是头名,这种时候,不管是什么性格、什么爱好的事儿都得往后头靠一靠,他肯定是要乘胜追击,继续考科考的。
  虽然说,这期间,蒲老师的长子出世,但是也没耽误他的科举大业。他还是该去州府参加乡试就去州府参加乡试,根本不会为这些“家庭琐事”停留。
  于是在他的长子刚刚满月之后,他就离开了家,远赴州府准备次年的秋闱。
  当然蒲老师提前了这么长的时间提前去州府,打着肯定是温书备考的名号,只不过到底有没有温书,温得什么书,谁也不知道。
  反正后来大家知道的是,蒲老师就是在这一年跟两三个好友搞了一个诗社,偶尔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文章,也就是后来写作《聊斋志异》的契机。
  因为蒲老师的这些萌芽状态的小故事十分有趣儿,常常让友人们看到捧腹大笑,或者是潸然泪下,根本就停不下来。所以他写得高兴,友人们也看得开心,这事儿就这么着一直坚持了下来。
  可以说,这个时候蒲老师就已经展现出了高超的志怪小说创作天赋,基本上是个“紫薇星”的人设了属于是。
  他能够自然而然地写出有趣儿的故事,毫不费力并且十分引人入胜。可见他的特长就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并不是干巴巴、死板又无趣的八股文。
  遗憾的是,这个时候没有人认为他应该发挥自己在这个上头的天赋。甚至连蒲老师自己也觉得这不过就是个兴趣爱好,攻读科举累了的时候稍微放松一下脑子,聊以消遣罢了。
  真要把这个事儿当成一个正事儿来做,那可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了。
  不说当年了,便就是现世里头,谁家中考状元说他不继续上学了,准备写小说,也足够轰动,会惹来各路亲朋好友、长辈同袍们反复劝说的……
  写小说那哪里是个正经职业啊。
  根本就不稳定啦。
  你成绩这么好,不继续考试吗?
  那多可惜啊。
  简直就是自毁前程……
  莫郁虽然没有经历过这种事儿,但是他在网络上没有少看到这种消息,也深深为这些孩子们惋惜。
  他的想法一贯是比较叛逆的。
  读书当然重要,但是不浪费自己的天赋更加重要。
  蒲老师这种就不说了,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实在有些可惜了。
  好在那西瓜也并没有丢,最后还是被捡起来了。
  虽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也的确是给世人留下了一本儿《聊斋志异》,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只是科举考试,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按说,蒲老师的一生,在现在的这个时代看来,那是相当失败的一生。
  虽然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但是之后连续考了四十多年都没有考中举人,考不中举人就不算正式的功名,根本当不了官……
  所以,在科举考试上,他是一个大写的失败。
  再说事业。
  蒲老师的爸爸当年其实也跟他一样,经历过科举失败的打击,然后痛定思痛,放弃了科举考试——因为知道不适合,所以直接就放弃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勇气来着。
  蒲爸爸就是这样勇敢的人。
  他放弃了科举考试之后,转而去经商做生意,然后在那个赛道发光发热,让他们蒲家成为了本村首富。
  不要小看这个成绩,一般人要是没有点儿经商的天赋,还真的不一定有人家蒲爸爸这么厉害呢。
  反正蒲爸爸就靠着自己做生意挣下来的家底儿养活了包括蒲老师在内的好几个儿子。
  他对蒲老师这个读书很厉害的儿子还是非常偏爱的。
  可惜,这孩子“小时了了、大却不佳”,最后也没有中举,让他老人家含恨离世,也是一件憾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